摘要:有人曾經說過:“傳統(tǒng)課程至少拋棄了兩侍最有價值的東西:一個是相對于科研成果的科研過程,另一些個是科研昀主體——人本身。”新課程彌補了傳統(tǒng)課程的不足,提倡研究性學習,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從旁起指導作用,這與以往的教學模式大不相同。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由原來課程的組織者、實施者轉變?yōu)檠芯啃詫W習過程中的指導者和參與者,學生由過去的被動學習轉變?yōu)閷W生全過程自i學習、研究,包括選擇、收集處理信息乃至得出結論。
關鍵詞:新課程 語文 教師
在為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拍手稱快的同時,我們也發(fā)現一個新問題,那就是在這種新課程中教師遇到了挑戰(zhàn)。這種挑戰(zhàn)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學習內容的寬廣使教師失去了權威與壟斷。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的基本職能是“傳道、授業(yè)、解惑”,而新課程涉及的知識面是十分寬廣的,有很多知識是老師本身并不知曉和熟悉的,老師對傳什么“道”沒有固定標準,對所授之“業(yè)”也不精通,對所解之“惑”并不明白,學生希望研究的許多問題都超出了老師的專業(yè)領域,老師幾乎沒有專業(yè)知識方面的優(yōu)勢,這就向教師提出了挑戰(zhàn),要求教師放下架子與學生一同探討知識的奧妙。
(2)教學內容的拓展直接導致了師生關系的改變。教師由幕前引退到了幕后,改變了以前單純的老師講學生聽的形式,學生才是主角,一切教學活動都是遵從學生的意愿和思路的,教師只能以朋友身份參與學生課題的討論,誰先占有知識和學問,誰就首先有發(fā)言權。新課程的形式使教師不再高高在上,教師與學生一樣是研究的同伴,教師和學生之間是一種平等的關系,教學由過去的“聽我說”變?yōu)橐黄鹩懻?、一起商量。一種新型的民主平等師生關系在研究發(fā)還這習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教師與學生非常親密,教師在學生眼中是可依靠的,學生在老師眼中是聰明靈活的。這會使一些教師感到一些不適應,但是素質教育的精髓之一就是以學生為本位,這是符合教育教學規(guī)律的。
新課程標準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對語文教師更具有挑戰(zhàn)性。因為語文不同于其他學科,語文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有生活就有語文。逛馬路,馬路旁邊有廣告牌;買東西,附帶說明書,到處可以學到語文。課內外銜接,把課外看成另一塊不可缺少的語文訓練的陣地。而新課程正給學生提供了這樣的空間,學生走訪專家查閱資料都經過了與社會接觸的過程,他們克服了很意想不到的困難,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見到了鮮活的生活,鍛煉了與人交流協作的能力?!耙o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要有一桶水?!弊鳛橐粋€指導者和參與者面對這種變化,教師應積極調整心態(tài),盡快找到自己的位置,研究新的教學方法來迎接這一新的挑戰(zhàn)。這種挑戰(zhàn)對教師本身的提高和教育改革的進行者是新鮮而有益的,因此我們必須重視起來。
那么我們該如何應對教師角色的轉換呢?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教師要做的工作不是少了,而是更多了,教師既不能完全放手,袖手旁觀,也不能因循守舊。教師角色的轉換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教師要時刻記住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充分信任學生。在教學實踐探索中,語文教師可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扮演好以下這些角色。
1.導演。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主導與主體的關系,即導演與演員的關系。要當好一名出色的“導演”,首先要對“劇本”也就是教學內容了如指掌。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發(fā)揮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由學生讀、說、演,把課堂交給學生,老師在課堂上只不過是作引導和點撥。例如,在教《核舟記》時,讓學生充分地地研讀課文,老師只讓學生分組討論,并自找搭擋,分別扮演蘇東坡、黃魯直及佛印,還有舟尾的兩個舟子的情態(tài)。學生的扮演情況怎么樣?這跟他們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密切相關,老師也不要急于去糾正或評價。讓學生仔細觀察,創(chuàng)造條件激發(fā)他們發(fā)言,指出表演學生的優(yōu)缺點。再請其他學生表演,在觀察與比較中提升對課文的理解。
2.舵手。在實施語文教學中,老師首先要正確、熟練掌握《語文教學大綱》的內容,把握住語文教學的正確方向。在引導和點撥中不能放任自流地讓學生隨意發(fā)揮,要符合教學的目的要求。課堂教學中往往出現在了老師沒有當好“舵手”的現象。有的老師為了追求課堂熱鬧氣氛,鋪陳出許多問題,為的是更多地鼓勵學生。然而老師多是片面地運用了以肯定為主的教學原則。不少似是而非的回答,會被一些熱情的稱贊搪塞過去。這無疑對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造成消極影響。還有對學生一一些錯誤答問,不少老師顯得沒有太多的辦法?;蛘咧缅e誤答問而不顧,找別的學生繼續(xù)回答;或者簡單否定其問答;或者就事論事地引發(fā)一番,不得要領。這里的老師也沒能真正領會到學生錯誤答問到底錯在哪里;或者直接出示正確的答案。以上這些情況,顯然老師不但沒有處理好自己的課堂角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還妨害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思考、理解能力的發(fā)展。課堂教學中要求老師既要放得開,又要統(tǒng)得緊。讓學生在思考、討論、回答問題中得到期鍛煉、提高,老師當好“舵手”這一角色是很關鍵的。
3.主持人、裁判員。教師的主導作用還要放在指導學生“自治”管理上,幫助學生形成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自學能力。全國著名特級教師、語文教育改革家魏書生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十分重視學生的自立、自治。他還認為這種情況下的語文教學“一靠民主,二靠科學”。這樣一來,老師的角色扮演在教學的具體實踐中又產生了新的變化。例如,語文課中的一場辯論會,教師的角色就可以是主持人、裁判員。一堂朗讀或誦讀課,老師同樣要擔當起主持人和評論員的角色。這些角色的出色扮演,就完全能夠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也就得到了充分體現。
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教師,就是要徹底改變“教師中心”的專制型教學機制,把語文教師能夠扮演的各種角色,靈活地運用到各種不同的教學內容中去,同時,這也是遵循教學民主原則的重要體現。
參考文獻
[1]陳少榮.新課程標準下小學語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發(fā)展研究[J].科研,00153-0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