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艷玲
(安徽大學(xué) 文學(xué)院,合肥 230039)
長豐方言地處于江淮官話和中原官話的過渡地帶,受到兩種官話的影響,具有兩種官話的性質(zhì),因而縣內(nèi)各地語音差異較大,n和l有區(qū)分,en和eng有區(qū)分,j、q、x和z、c、s有區(qū)別,但in和ing不分,長豐方言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五個聲調(diào)。它的一些虛詞使用情況有其獨特之處。筆者從小生活在長豐縣,現(xiàn)在所讀專業(yè)為漢語史,所以打算從漢語史的角度來探討長豐方言中的虛詞“得”、虛詞“可”和虛詞“來”。這些虛詞在長豐方言中的一些用法,其實古已有之,研究它們對我們現(xiàn)代漢語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方面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長豐方言,另一方面還可以對現(xiàn)代漢語虛詞的研究提供借鑒和拓展新的思路。
《說文》:“得,行有所得也?!倍巫ⅲ骸靶卸兴?,是曰得也。”《左傳·定公九年》:“凡獲器用曰得。”《論語》《左傳》才見到“得”與動詞連用的句例,“得”的意義就逐步抽象,進(jìn)而有了表示“能”“可能”等含義。大約在戰(zhàn)國末到西漢年間,有了“得”“不得”用在動詞后的句例,這個“得”后來又進(jìn)一步虛化,演變成今天常用于動補(bǔ)結(jié)構(gòu)的“得”[1]。
關(guān)于“得”字的運(yùn)用,朱錫明《安徽長豐方言中表揣測意義的“得”字結(jié)構(gòu)》[2]簡要描寫了安徽省長豐縣方言中一種表示說話者主觀推測的“得”字結(jié)構(gòu),從語義上看,“得”表示說話人對將來事態(tài)或假想情況的一種揣測,類似于普通話中的助詞“會”,但是“得”字僅出現(xiàn)在疑問句或否定句中,在肯定句中不能用,但是在長豐方言中的“得”其實是可以用在肯定句中的,只是讀音發(fā)生了變化,與用在否定句和疑問句中完全不同。朱錫明較早地關(guān)注長豐方言中的“得”,但是并沒有從全面的角度去考察。
1.在長豐方言里,“得”用作助詞的時候讀作輕聲[di],有時寫作“滴”,“得”字在普通話中非常常見,一般作助詞放在動詞的后面,如:
(1)用得很順手。
(2)雨下得很大。
(3)他走得很慢。
在長豐方言中“得”也是經(jīng)常用作助詞的,和普通話的用法沒有什么太大的區(qū)別,就是發(fā)音和普通話不同,普通話讀作dé,除了和普通話的用法一樣之外,還有一種特殊的意義,即構(gòu)成一種“得”字結(jié)構(gòu),這里的“得”是表示能不能,強(qiáng)調(diào)一種客觀能力。如:
(1)你克講得好英語?
(2)你克講得清這個事情?
(3)你克看得見黑板上的字?
蒼天變化誰料得?萬事反覆何所無?(杜甫《杜鵑行》)
不知臨老日,招得幾人魂?(杜甫《得舍弟消息》二首之一)
亂后誰歸得?他鄉(xiāng)勝故鄉(xiāng)。(同上)
曾隨織女渡天河,記得云間第一歌。(劉禹錫《聽舊宮中樂人穆氏唱歌》)
飲食吃得些些子。(《天下傳孝十二時》)
兄且如何出得身?(《季布罵陳詞文》)
卒倉沒人關(guān)閉得。(《大目犍連變文》)
朱錫明文中提到的“得”在普通話中就相當(dāng)于“會”,“克得”就相當(dāng)于普通話中的“會不會”,是說話人對將來事態(tài)或假設(shè)情況的一種推測。朱錫明認(rèn)為這個讀音的“得”在長豐方言中只能用于疑問句和否定句,作出肯定回答我們一般會用“會或者不會”而不用“得”。
3.在長豐方言里“得”也可以用于肯定句,但是這個時候的“得”讀作[dei214],可以對讀作[d35]的“得”字結(jié)構(gòu)的疑問句做出肯定回答,這里的“得”就相當(dāng)于普通話的“要”。我們姑且把讀作[d35]的“得”叫做得1,把讀作[dei214]的“得”叫做得2,我們可以來看下面的例句:
(1)后個克得1下雪?
后個(恐怕/估計)得2下雪。
(2)風(fēng)再猛這棵樹也不得1倒。
風(fēng)再猛這棵樹(恐怕/估計)得2倒。
(3)雪下再大這間房子也不得1被壓塌的。
雪再大這間房子(恐怕/估計)得2被壓塌。
除了可以用于回答這類疑問句和否定句之外,讀作[dei214]的“得”也可以用來鼓勵和督促別人的句子,也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命令的語氣,但是語氣相對緩和一些,也就相當(dāng)于普通話中的“要”,這類句子在長豐方言中也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比如:
(1)你這次可得抓住機(jī)會好好學(xué)習(xí)了。
(2)飯吃飽了,你可得好好寫作業(yè)了。
(3)你可得給我爭口氣啊!
(1)他給沖得了。(“沖田”條,28)(沖,槍斃)
(2)這身衣服穿在你身上化得了。(“化得了”條,96)(化得了,好極了)
(3)那家伙都壞淌得了。(“淌”條,202)(淌,人品壞)
(4)澡堂里的人都鶩得了。(“鶩”條,216)(鶩,多)
這些例句里的“得”字放在動詞、形容詞后表示動作完成或狀態(tài)結(jié)束,因為“得”表完成消失較早,一般人不把它當(dāng)作完成時態(tài)助詞看,所以往往又加“了”字以示強(qiáng)調(diào)。
《說文》:“可,肯也?!倍巫ⅲ骸翱?,肯雙聲?!薄墩f文通訓(xùn)定聲》:“可、肯、堪,一聲之轉(zhuǎn)”?!逗鬂h書·皇甫規(guī)傳》注:“可,猶宣也?!北玖x是“肯”,有“許可”“同意”“合宜”等意思。又聲轉(zhuǎn)為“堪”,有“能”的意思。可用作助動詞、副詞。先秦已有用例,后一直沿用至今[1]326。
合肥方言中“可”可以用于感嘆句或疑問句,表示詢問或反問,可譯為“怎”“豈”等。在長豐方言中也還保留著虛詞“可”的這種用法。王光漢的《廬州方言考釋》中提到了“可”字其含義是:是否[4]113。如“可好”“可懂”之類。還有和“可”相關(guān)的方言如“可達(dá)”:可是的啊?!暗陌 焙弦羧纭斑_(dá)”。“克”字在書中的意思與“可”是沒有關(guān)系的。
其實對“可”字較早加以論述的是朱德熙,他的論文《漢語方言里的兩種反復(fù)問句》[5]論述到合肥話里有一個跟蘇州話的“阿”、昆明話的“格”相當(dāng)于虛詞“克”,并且把它追溯到明代。
在明清白話小說里通常寫作“可”。例如在《西游記》里面有很多“可VP”型的。
(1)你可認(rèn)得你丈夫么?(12,152)
(2)這觀里有件寶貝,你可曉得?(24,328)
(3)你叫我,我就應(yīng)了,我若叫你,你可應(yīng)么?(35,479)
在《儒林外史》中也有很多例子:
(1)那人道:“范老爺平日可有最怕的人?”(3,21)
(2)問他這里面可有一個牛布衣,他拿手指著前頭一間屋里。(23,159)
(3)主人慌了道:“這地可葬得?”
長豐方言中的“可”問句,一般有兩種讀音,我們姑且稱之為“可1”句和“可2”句,其中“可1”讀作[k55],“可2”讀作[kei213],兩種讀音在長豐方言的實際使用中可能會出現(xiàn)在相同的句式結(jié)構(gòu)中,但卻有著不同的意義。這與壽縣方言中的“可”用法基本一致,詳見楊曼的論文《壽縣方言的兩類可問句》[6],楊曼基于時體意義的角度,討論了壽縣方言的“可VP”問句。長豐方言與壽縣方言的用法大多相同,但是在表示吃驚、反問語氣這個意義上,長豐方言的“可”的讀音[k51]與壽縣方言的“可”[k55]是不同的。
(1)可下雨啦?(難道下雨啦?)
(2)可停電啦?(難道停電啦?)
(3)可用完啦?(難道用完啦?)
此外,長豐方言中的“可”還可以與“來”和“了”搭配構(gòu)成“可”問句,但是“可1”和“了”“來”搭配均可,但是具體意義不同,“可2”只能和“來”搭配,如:
(4)這本書你可1看了?(這本書你還看嗎?)
這本書你可1看來?(這本書你看不看?)
這本書你可2看來?(這本書你有沒有看?)
(5)你可1吃飯了?(你還吃飯嗎?)
你可1吃飯來?(你吃不吃飯?)
你可2吃飯來?(你有沒有吃飯?)
(6)你可1去了?(你還去嗎?)
你可1去來?(你去不去?)
你可2去來?(你有沒有去?)
綜上所述,長豐方言中的“可”問句可以使用語氣詞“了”和“來”結(jié)尾,用“了”結(jié)尾的時候有兩種用途:其一是作助詞表示完成時態(tài);其二是作語氣助詞,表示一種陳述語氣。長豐方言中的“來”具有相當(dāng)于普通話動態(tài)助詞“了”的功能,表示的是動作完成的狀態(tài),因此可以加在“可2”句末。
《說文》:“來,周所受瑞麥來麰也?!瓱o所來也,故為行來之來?!薄稜栄拧め屧b》:“來,至也。”“來”的含義是“(由別處而)至”。虛詞“來”,“至”義已虛化,不表實義,有時表示一種趨向,可用作助詞和語氣詞。先秦已有用例,后世雖然沿用,但卻有所變化[1]336。其中“來”作語氣詞在現(xiàn)代漢語方言中十分常見,“來”可以用在句末也可以用在句中,表示命令、祈使或商量等語氣或者起強(qiáng)調(diào)、著重的作用[7]。
長豐方言中的“來”,可以用作動詞,用法大致和普通話相同,如“來家(回家)”“來學(xué)校(到學(xué)校來)”“來”用作動詞十分的普遍,如:
你噶得來,來干活!(你干什么呢?來干活!)
敗看電視了,來吃飯吧!(不要看電視了,來吃飯吧!)
除了動詞用法外,我們在上面一部分也說到過“來”作為一個語氣助詞在長豐方言里的用法,下面進(jìn)行簡要的說明:
1.在長豐方言里,我們經(jīng)常見面的時候會寒暄和打招呼,就是象征性地詢問一下對方在干什么,并不是真的想問清楚這個人在干嘛,所以有的時候我們明明看到對方在做什么,還會以詢問的語氣問一遍,以示禮貌。如:
散步來?(你在散步???)
2.“可”和“來”組成是非問句,與我們上面所說的“可”問句一樣,這里的“來”是語氣詞,如:
你可吃飯來?(你吃飯了嗎?)
3.“來”還可放在疑問句句的末尾,它的意義就相當(dāng)于“呢”。如:
你干什么來?(你干什么呢?)
1.“來”還可以直接放在動詞的后面,一般是用來回答別人帶有命令和要求的,往往帶有一種不耐煩的語氣,常常會出現(xiàn)在這樣的情境中:某人讓另外一個人做某事,而他已經(jīng)在做了,如:
看書吧!——看來!(正在看呢!)
2.此外,“VP+來”這一句式也可以不帶有任何感情,只是敘述正在做某事,如:
你干嘛來?——做飯來。(我在做飯。)
3.“來”在陳述句中的用法,除了以上兩種,還可以放在陳述句的末尾,起舒緩語氣的作用,就相當(dāng)于普通話的“呢”。
可有了?(還有呢?)——(還)有來。(還有呢?)
4.最后,“來”還可以指自己剛剛所做的事,也有正在進(jìn)行的語義,或者這個動作已經(jīng)完成了。比如,你如果問一個剛從健身房出來的人,你問他干什么的時候,他會回答:
健身來。(健身呢。)
“來”用于祈使句在長豐方言中常見一個特殊用法,如:
(1)晚上陪我去看新上映的電影吧?
(2)我今晚好累,不想去,你自己去吧。
(3)好來!陪我去吧。
這里的“好來”相當(dāng)于普通話的“好不好嘛?”有種撒嬌的意味,一般用于兩個關(guān)系比較親密的人之間。
這個用法唐代就有,如《渡荊門送別》:“渡遠(yuǎn)荊門外,來從楚國游?!敝械摹皝怼北硎疽瞿臣??!皝怼币部梢杂米髡Z氣詞,用在語句的末尾,如《行路難》:“行路難,歸去來”中的“來”是語尾助詞,與“咧”相當(dāng),用法與“了”“啦”“哩”相同,表示祈求、勸勉等語氣[8]。
除了以上的用法,長豐方言中的“來”還可以用于感嘆句的末尾,往往表示一種吃驚、強(qiáng)調(diào)、憤怒等意義。例如:
(1)怎么會是你來!
(2)這家面真好吃來!
(3)你做錯事你還有理來!
其中(1)就是表示很吃驚,怎么會是你?(2)表示強(qiáng)調(diào),強(qiáng)調(diào)面好吃。(3)表示憤怒和不滿,做錯事的人是你,你還不認(rèn)錯!
除了用于上面這種一般的感嘆句之外,長豐方言中還有一種特殊感嘆句在日??谡Z中可以說十分常見,一般往往用于感嘆非常吃驚和不可思議的情況。例如:“我滴孩來!”也可以說成“我滴媽來!”“我滴猴來!”
針對長豐方言中的幾個常用虛詞用法展開的介紹和論述,可以發(fā)現(xiàn)長豐方言中的幾個虛詞用法的特別之處,將會幫助我們了解這幾個虛詞的使用情況,同時對了解這幾個虛詞在方言中的用法,具有一定的作用。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方言和普通話之間的差異還是明顯很大的,而且方言之間也存在很大的差異,方言的存在能夠讓我們看清方言之間的差別,進(jìn)而對現(xiàn)代漢語詞匯、語法、語音的研究有很大的幫助。方言的存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可以重視方言,在普通話日益推廣的今天,關(guān)注方言,發(fā)揮方言在漢語研究中的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