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峰
從5月底至8月中旬,《內蒙古日報》推出一組《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zhàn)——奮斗在一線》的重大主題宣傳系列報道。該報道圍繞興安盟的明水河畔、呼和浩特市的清水河畔、通遼市的西遼河畔的貧困村嘎查脫貧攻堅的典型人物和事跡,進行蹲點采訪,用三個整版特刊,講述了九個村嘎查的駐村干部、返鄉(xiāng)能人幫助貧困農牧民脫貧攻堅的奮斗故事、感人故事、幸福故事。
《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zhàn)——奮斗在一線》的重大主題宣傳系列報道刊發(fā)后,引起讀者極大反響,這與內蒙古日報社發(fā)揮社領導帶隊深入基層采訪、總編輯聯(lián)席會議、各媒體編委會、采編部門、骨干記者多級策劃機制分不開。這組重大主題宣傳系列報道,體現(xiàn)出三大特點。
大采訪,深挖駐村干部戰(zhàn)斗力
5月29日的《明水河畔 好日子,一個都不能少》、7月18日的《清水河畔 返鄉(xiāng)能人帶著鄉(xiāng)親們脫貧奔小康》、8月17日的《西遼河畔 幸福像花兒一樣》這組重大主題宣傳系列報道,是由副總編輯帶領全媒體記者蹲點采訪完成的。他們與農牧民、駐村干部一起“工作”“勞動”“生活”,寫出了有溫度、有熱度、有高度的新聞報道。在《明水河畔 好日子,一個都不能少》專題報道中,采訪組與駐村干部同吃同住,從清晨6點到晚上12點,記者分頭與駐村干部一起工作,分別記錄了3個村的駐村干部工作的點點滴滴,講述他們?yōu)檗r牧民脫貧披星戴月的戰(zhàn)斗精神、奮斗故事。
“好日子,一個都不能少”是中央國家機關駐村干部的共同心愿。在《北京來的“第一書記”》中,圖文記者跟隨李繪新穿森林、看蘑菇、到產業(yè)園……體驗駐村干部奮戰(zhàn)在一線的艱辛工作。“夜已深,李繪新卻了無睡意,她坐在辦公室桌前,拿出自己的扶貧日志,記錄下一天來的點點滴滴。抬頭望去,辦公桌上的臺歷顯示,距離今年底阿爾山市整體脫貧摘帽倒計時的數(shù)字,又少了一天?!蔽恼旅鑼懗鲴v村干部殫精竭慮、奮戰(zhàn)脫貧一線的奮斗精神。
大制作,彰顯主題報道表現(xiàn)力
《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zhàn)——奮斗在一線》重大主題宣傳系列報道,每一篇都由三個新聞故事組成,一個整版推出。在版式設計上,每一篇的右上角是概括介紹部分,頂部分別是三條河的通欄壓題圖片,底部是通欄村嘎查風貌圖片,左側是三個被采訪對象的村嘎查工作照,左側上方與主標題之間是導讀文字。這樣的設計,視覺沖擊力強,吸晴效果明顯,引導力自然增強。
大傳播,多管齊下增強引導力
《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zhàn)——奮斗在一線》重大主題宣傳系列報道從形式到內容、從載體到渠道都彰顯傳播力、引導力。
標題生動新穎。3個主標題,個個生動傳神。每個小標題都是一個小故事?!肚逅优?返鄉(xiāng)能人帶著鄉(xiāng)親們脫貧奔小康》的主標題下,依次是3個小標題:《蘇志軍:單臺子村脫貧攻堅的大功臣》《張計華:我們搖鈴溝的香菇會“說話”》《王萬斌:要把“聚寶莊”變成“聚寶盆”》,從標題上就能看出群眾的贊揚、返鄉(xiāng)能人的自信和決心,這樣的標題自然能抓住讀者的眼球,提升傳播力。
內容可讀可感?!段鬟|河畔 幸福像花兒一樣》主標題下的3個小標題是:《白俊勝:百姓的事就是我的事》《于學林:做好群眾貼心人》《岳鑫:一人扶貧 全家駐村》的內容可圈可點、可讀可感。在《岳鑫:一人扶貧 全家駐村》中,岳鑫為村民脫貧致富的真情,感動了他的妻子。妻子干脆把家搬到村里,盡管每天上班多跑50公里,多花一個多小時,但她情愿這樣做,因為她喜歡樸實善良的村民,更想為村民脫貧致富盡一份力。這樣的報道,感染力強,讀者愛看。
傳播多管齊下。這組系列報道刊發(fā)后,《內蒙古日報》“兩微一端一網(wǎng)”跟進播發(fā),形成規(guī)?;?、全媒體傳播格局,引起廣泛好評,營造了濃郁的脫貧攻堅輿論氛圍。與此同時,系列報道被人民網(wǎng)、東方網(wǎng)、中國網(wǎng)、新浪網(wǎng)、中國扶貧網(wǎng)、中國小康建設研究會網(wǎng)、中國一帶一路建設網(wǎng)等網(wǎng)站,以及今日頭條、一點資訊、東方頭條、北京時間等客戶端轉載,放大了傳播效果,彰顯了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作者系內蒙古新聞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新聞論壇》雜志研究員)
編輯:徐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