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慶義?王睿雅
自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大航海時代以來,外貿就伴隨資本主義迅速發(fā)展,成為近現代國與國之間聯系的主要紐帶之一。彼時,流入黃金意味著國民財富的增加。英國在重商主義的主流思潮下,強調商品出口的重要性大于進口,認為一國的國力基于貿易順差。1815年,英國頒布《谷物法》以保護本國地主及農民免受進口谷物的負面沖擊。同時,英國開始推動出口。隨著英國海上霸權的確立以及工業(yè)革命的推動,英國需要一個廣大的市場作為商品出口地,而那時中國剛好符合此條件。但在18世紀中英貿易中,中國是巨大的順差國。東印度公司駛往中國的船舶裝載的90%是用來購買中國商品的黃金,只有10%的貨物是賣給中國的商品。為了扭轉英國在中英貿易中的巨額逆差,英國竟然向中國走私鴉片以獲取暴利。而在虎門銷煙后,為了強迫中國開放市場,英國發(fā)起了鴉片戰(zhàn)爭。
德國近現代工業(yè)的成長與壯大也離不開發(fā)展初期重視出口的外貿戰(zhàn)略,其發(fā)展深受歷史學派的先驅者李斯特的影響。李斯特認為,一國應在不同發(fā)展階段實行不同的貿易政策,貿易保護是某一特定發(fā)展階段必然要實施的貿易政策。
美國在不同階段也通過貿易保護等手段來擴大出口。建國初期,美國主張實施高額進口關稅,強調“進口替代”,并給予出口企業(yè)補貼。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大蕭條時期,美國率先以鄰為壑,提升進口關稅,隨后世界其他國家也普遍提升了進口關稅。上世紀80年代,美國財政赤字劇增,對外貿易逆差大幅增長,美國則通過美元貶值來增加產品出口競爭力,改善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
可以看出,世界主要發(fā)達國家在國際貿易中都極為重視出口,國際貿易史就是一部出口史。長期以來,由于出口對應生產,意味著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可帶來就業(yè)和創(chuàng)造外匯,因此各國都非常重視。但出口和進口本身就是一種鏡像關系。一國的出口意味著另一國的進口。不可否認,“出口導向型”經濟發(fā)展模式確實在特定階段對一國的經濟發(fā)展有促進作用,但是過分強調出口導向戰(zhàn)略容易忽視真正的福利所得。出口固然重要,但畢竟是消耗本國資源讓別國消費,屬于“為他人作嫁衣裳”。只有出口最終落腳到進口,出口創(chuàng)造的外匯用于進口,出口才有意義。中國入世后,出口的活力被釋放出來,貿易順差快速增長。但就目前而言,順差繼續(xù)大幅擴張并不符合中國的利益。中國希望能促進貿易平衡,擴大進口是其必然選擇。中國擴大進口并不是簡單的增加進口,而是提升進口增速,從而使得進口額增速明顯高過出口額增速,最終起到降低貿易順差的作用。
中國強調進口將有助于改變國際貿易史更加強調出口的歷史,讓世界真正開始關注進口史。
貿易博覽會旨在對商品進行推介,對促進貿易乃至產業(yè)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1851年英國舉辦的“萬國工業(yè)博覽會”是世界上第一次具有國際規(guī)模的工業(yè)展覽會,成為現代會展業(yè)的開端。1894年,德國萊比錫舉辦的第一屆國際工業(yè)樣品博覽會是現代貿易展覽會的最初形式?,F代展業(yè)逐步走上規(guī)范化、市場化的軌道。二戰(zhàn)后,隨著世界經濟復蘇以及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大型綜合經濟貿易展覽會逐漸消失,代之以專業(yè)性展覽會為主。
貿易博覽會具有市場性和展示性的特征。從市場性方面來看,貿易博覽會具有匯聚商客,及時、準確、低成本集中提供市場有效信息,促進對外貿易,創(chuàng)造巨大經濟效應的作用。從展示性角度來看,博覽會能夠展示、普及新技術,加速技術傳播與應用,誘導甚至創(chuàng)造新需求,顯示行業(yè)前景與經濟趨勢。同時博覽會對東道國具有綜合開發(fā)效應,將促進技術、經濟、社會和環(huán)境等方面的整體發(fā)展。
歐洲作為貿易博覽會的發(fā)源地,會展經濟實力最強、規(guī)模最大。其中,德國是世界第一的會展強國,世界著名的國際性、專業(yè)性貿易展會約2/3都在德國舉辦,世界最大的四個會展中心有三個在德國。意大利、美國、西班牙、法國也是世界級會展大國,亞洲國家的會展經濟規(guī)模僅次于歐美國家。
中國是近年來的新興會展大國,會展實力逐步提升,成為全球中不容小覷的力量。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會展業(yè)在各城市發(fā)展迅速,形成了“環(huán)渤海、長三角、珠三角、東北、中西部”五個會展經濟產業(yè)帶,全國頂級展會多分布于北上廣三地。
創(chuàng)辦于1957年的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簡稱“廣交會”)被冠為“中國第一展”,素有中國外貿“晴雨表”“風向標”之稱。自創(chuàng)辦以來,廣交會一直是廣大中小企業(yè)尋找海外市場、開拓國際市場、實現轉型升級的推進器。廣交會創(chuàng)辦61年來,累計出口成交超過1.2萬億美元,成交額占全國出口比重峰值超過50%。近年來廣交會每屆出口成交額約300億美元,并且還帶動大量后續(xù)交易。廣交會原名“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2007年正式改為“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而這一字只差,見證了廣交會從最初的單向出口交易平臺轉化到進出口雙向平臺,也表明了中國從“走出去”轉化到“引進來”、從“賣全球”轉化到“買全球”的決心,為日后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埋下了伏筆。
2018年11月5至10日,以“新時代、共享未來”為主題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簡稱“進博會”)在上海召開。這是2018年中國四大主場外交的收官之作,也是全球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大型國家級展會。既有貨物貿易,也有服務貿易。從廣交會到進博會,從側重擴大出口到更加注重進口,兩個國際性展會見證了中國外貿發(fā)展的歷史變遷。此次進博會開幕式共有1500余名國內外嘉賓出席,其中包括來自16個國家的元首首腦,11個國家的王室代表、副元首首腦及13個國際組織的負責人,部級以上外方嘉賓超過400位,共有來自全球172個國家和地區(qū)的3600多家企業(yè)參展。交易采購成果豐碩,按一年計,累計意向成交578.3億美元。其中,智能及高端裝備展區(qū)成交164.6億美元,食品及農產品展區(qū)成交126.8億美元,汽車展區(qū)成交119.9億美元,分列前三位。
中國擴大進口和舉辦進博會并非權宜之計,中國確實具有巨大的進口需求。
第一,中國人民生活變得富裕起來,具有對高質量和多樣化的消費品的消費需求。過去30年中國經濟的名義GDP增速超過了全球任何一個國家,帶來了巨大的中產階級紅利。此外,中國還是21世紀以來唯一一個財富年均增速超過5%的國家,中產階級人口數量已經遠遠領先于其他國家,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也在發(fā)生重大變化,理性消費、個性化消費和環(huán)境友好型消費逐漸成為主流。從最終消費對世界消費增長的年均貢獻率來看,2013~2016年間,按照不變美元價格計算,中國最終消費對世界消費增長的年均貢獻率為23.4%,高于同期的美國、歐元區(qū)國家和日本。中國舉辦進博會,可盡可能地通過擴大進口人民需要的商品、技術和服務,使百姓從中直接受益,在滿足人民對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時,聯動世界發(fā)展。
第二,中國創(chuàng)新能力雖然不斷提升,但仍然存在技術瓶頸,具有對高科技產品和機器設備的進口需求。中國目前發(fā)展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是在中高端技術領域,部分高端領域與發(fā)達國家差距較大,對國外的依賴度還比較大,有些依賴程度高達80%。例如手機中的儲存芯片、汽車自動擋變速器、高端機床、高鐵制動裝置等。2017年中國集成電路進口金額增至2601億美元,位列中國進口商品首位。半導體產業(yè)國際市場規(guī)模約為4000億美元,中國的購買就占到一半以上。在72個材料領域,中國進口依賴程度達到了99%以上。因此,中國擴大對高端技術產品和其他所需產品的進口,可解燃眉之急。
2018年11月5日,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開幕。圖為進博會國家貿易投資綜合展展廳一角。
第三,中國人多地少,具有對農產品的進口需求。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據中國海關統(tǒng)計,2017年,中國農產品進口總額達8540億元。進一步擴大農產品進口,實現進口多元化、品種多樣化,對豐富百姓餐桌、滿足菜籃子需求,意義十分重大。除此之外,擴大農產品進口還有助于促進國內農業(yè)自身結構調整,推動國內農業(yè)加快創(chuàng)新步伐,提高生產效率,推動發(fā)展綠色農業(yè)和優(yōu)質農業(yè),提升中國農業(yè)的整體競爭力。
第四,中國受資源條件限制,具有對礦產品、石油、天然氣等資源產品的進口需求。在中國進口商品結構中,初級產品以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原料為主。2017年,中國石油進口依存度升至72.3%,包括原油、成品油、液化石油氣和其他產品在內的石油凈進口量達到4.2億噸,比2016年上升10.7%,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原油進口國。預計2020年中國原油進口會突破5億噸。除石油外,中國還依賴其他礦產品及天然氣進口,這些進口是中國經濟快速發(fā)展的必要條件。
第一,進博會為“一帶一路”服務,推動共享經濟發(fā)展。進博會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7年“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提出的,本來屬于“一帶一路”倡議的一部分,是中國倡導共享型經濟全球化的一部分?!耙粠б宦贰毖鼐€國家大部分發(fā)展程度較低,對于這些國家而言,迫切需要尋找擴大出口的機遇和平臺,進博會可以說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搭建了這樣一種平臺。進博會的參展企業(yè)來自世界各國,不僅有發(fā)展中國家,也有發(fā)達國家。進博會通過產品的展示,讓世界各國共享發(fā)展機遇。
第二,進博會表明中國對外開放立場,主動推進經濟全球化。當前世界經濟面臨的不確定性因素在增加,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的抬頭對經濟全球化和自由貿易構成了嚴重挑戰(zhàn),中美貿易摩擦全面升級。在當下中國舉辦國際進口博覽會,是要讓世界看到中國對于堅持推進全球化的決心和行動。習近平主席在進博會開幕式發(fā)表的主旨演講中進一步表明了中國擴大開放的決心,并提出五項舉措:激發(fā)進口潛力,持續(xù)放寬市場準入,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huán)境,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推動多邊和雙邊合作深入發(fā)展。
第三,進博會將成為中國外貿再平衡的重要一環(huán)。中國是一個貿易順差國,中國愿意促進貿易平衡,不刻意追求貿易順差。擴大進口的實際意義是在提高進口的增速,進口的增速要跟得上出口的增速,才能真正形成貿易上的平衡。進博會作為中國擴大進口努力的一部分,也能彰顯中國促進貿易再平衡的決心。未來也將成為削減貿易順差的一個成功案例。
第四,進博會將激發(fā)全球貿易新活力。2012~2016年世界貿易實際增速均低于3%,平均增速僅為2.3%,呈現連續(xù)多年的低于世界GDP增速的罕見情況。其原因在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對世界貿易造成嚴重沖擊,導致2009年世界貿易大幅下滑,多年不振。2017年世界貿易增速強勁反彈,實際增速達4.7%,是2012年以來世界貿易增速的最高值。但這種反彈并不穩(wěn)固。今年4月世貿組織發(fā)布的《貿易統(tǒng)計與展望》預計,2018年貿易增長為4.4%;而9月發(fā)布的《貿易統(tǒng)計與展望》則將貿易增速調低為3.9%。進博會的召開為世界各國促進出口和擴大進口提供了很好的合作交易平臺,將極大擴大各國出口和進口,從而提振整個世界貿易形勢,是世界貿易發(fā)展的推動器。
第五,進博會創(chuàng)新性地讓展會和論壇結合起來。世界各國舉辦的展會多如星河,知名展會數量眾多。展會的主要目的是展示和交易,就某一主題吸引人們的眼光,屬于實踐的范疇。世界各國舉辦的論壇也多如牛毛,知名論壇數不勝數。論壇的主要目的是交流,就某一主題進行討論,屬于思想的范疇。展會和論壇原本是兩條不相交的直線,二者沒有交集。但在進博會舉辦期間,虹橋國際經貿論壇同期舉行,商品和服務的展示與思想的碰撞完美交融在一起。論壇激發(fā)了人們思想的靈感,展會則引導了商品和服務的交易。展會和論壇結合起來的創(chuàng)新將引領未來展會和論壇舉辦之風尚。
第六,進博會為人類打造了思想盛宴,有助于化解當前經濟全球化面臨的挑戰(zhàn)。當前世界正處于經濟全球化步伐放緩并進而尋求轉型的時期,經濟全球化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經濟全球化遇阻不符合世界各國的共同利益,世界各國迫切需要通過官產學各界人士進行交流尋找答案。進博會期間舉辦的虹橋國際經貿論壇,為官產學各界人士交流對于國際經貿發(fā)展的看法提供了平臺。除了為商品和服務提供交易平臺,進博會還為人們帶來思想之盛宴,有助于化解當前經濟全球化面臨的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