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春發(fā)
摘要:文章結合基層新聞工作實踐,圍繞縣級廣電媒體在自媒體時代,如何在新聞宣傳中以百姓關切、百姓關注、百姓關聯為切入點,提升廣電媒體公信力、親和力和影響力,加強新聞輿論引導能力建設,提升宣傳效果等方面作了些許思考。
關鍵詞:縣級廣電媒體 輿論引導 能力建設
在自媒體人人都是新聞的發(fā)布者、參與者和接受者的時代,縣級廣電媒體如何體現自己的專業(yè)優(yōu)勢,辦出受眾喜聞樂見的廣電新聞節(jié)目,值得每個基層新聞工作者深思。
一、找準會議報道和領導活動報道與受眾的關切點,架起黨委、政府與百姓的溝通橋梁,提升廣電媒體的公信力。會議新聞、領導活動往往關系到國計民生,關系到政策措施的安排和實行,具有較大的信息含金量,應該是新聞媒體報道的重要內容,而這些內容是自媒體無法及時獲取并轉發(fā)的。以往傳統媒體在報道會議新聞、領導活動時,程序僵化、模式刻板,往往只有相關聯的單位、部門或者領導才會關注,對普通受眾或者不是會議參加者、活動參與者而言沒有“吸睛”亮點。找準受眾關切點就是要跳出會議報會議,將會議中所透露出來的事關百姓生活的內容提煉出來。如社保方面的會議,老百姓并不關心社保部門做了什么工作、哪些領導參加了會議,但對社保費繳納標準、社保金的增長比例、醫(yī)療的報銷比例、最低工資標準、低保有沒有提高等感興趣。同時,會議報道應該盡量將與會議相關聯的會議之外的畫面資料切入其中,以提升會議報道的可視性。
在領導活動的報道中,一些媒體要么把領導畫面拍成高大上的形象,要么不注重細節(jié),像領導背手、打哈欠、指手畫腳這樣的畫面時有出現。主流媒體應在領導活動中,盡量應用領導活動中起點睛作用、群眾最感興趣的話題內容為同期聲,少用沒有領導鮮明個性、工作作風的同期聲。如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在2013年7月22日播出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武漢新港視察的新聞中,習近平總書記卷起褲腿,自己打傘,雨水打濕了白襯衫的畫面就尤為感人。這樣的細節(jié)畫面在黨和政府與人民中架起了連心橋,增強全國人民的道路自信和實現偉大中國夢的信心。
二、找準社會新聞與受眾的關注點,掌握輿論引導話語權,提升廣電媒體的親和力。新聞無處不在,新聞時時發(fā)生,只要我們打開微信,在朋友圈、微信群里就會看到轉發(fā)的或自拍的一些小視頻,這里包括交通事故,小孩走失、溺水等形形色色的新聞事件,自媒體信息發(fā)布者只能上傳一些表面的現象或淺顯的事情,而不能讓受眾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如章貢區(qū)沙河、沙石有次發(fā)生的交通事故,路過的行人第一時間拍攝小視頻放到朋友圈。廣電媒體若就事論事地進行報道,就難以吸引受眾的收視興趣,應圍繞該交通事故是否存在交通法規(guī)意識淡漠、交通設施設置不規(guī)范等深層次問題進行深度報道,讓受眾了解在微信圈發(fā)布的事件的基礎上,通過廣電媒體的報道了解到為什么會發(fā)生交通事故、發(fā)生交通事故的地方交通設施是否合理、交通事故的責任以及交通文明等,從而讓交通參與人養(yǎng)成文明的交通意識,讓受眾在社會話題中得到啟發(fā)和教育。
三、找準民生新聞與百姓生活的關聯點,注重民生關切,提升廣電媒體的影響力。應該說,這幾年縣級廣播電視更加關注民生問題,在新聞中民生新聞的比重也更多了。然而,縣級廣播電視新聞中,普遍存在關注而不接地氣的現象,老百姓聽不懂、看不明白,即使這條新聞確實是關注民生,卻因云里霧里的表述讓人難以了解事情的原委。如某電視臺播出的《金融存貸款增速穩(wěn)中趨緩,存貸款比提高至73.9%》這條新聞中,全部的數據表述沒錯,但普通觀眾更想知道這些數據背后與自己切身利益有什么關聯,如錢是更值錢了還是更不值錢了,從數據看,物價是漲了還是跌了,諸名此類的對老百姓生活有影響的問題。如果在這條新聞中有經濟界權威人士就這一數據進行解讀,那么這條新聞的含金量將會大大提高。
縣級廣電媒體的新聞節(jié)目一般都是一周四播或者五播,導致官方主流媒體發(fā)布信息滯后,為自媒體的微信群、朋友圈傳播信息帶來了有效空間。對此,近幾年來各級媒體都開辦了微信公眾號,有些欄目、節(jié)目也開辦了各自的微信公眾號,以彌補主流媒體權威新聞播出時效性差的短板。微信公眾號的設立盡管對新聞發(fā)布的及時性起到了彌補作用,但對廣播電視的新聞節(jié)目創(chuàng)新沒有起到促進作用,沒有解決廣播電視新聞節(jié)目刻板、僵化的問題。要想從根本上解決縣級廣電媒體新聞輿論引導能力下降的問題,就必須讓新聞節(jié)目更加貼近百姓生活、貼近百姓訴求、貼近百姓關切,尤其是在涉及民生方面的新聞中,要更加注重接地氣,用群眾的語言、群眾的口氣、群眾的表述,有個性地深入解讀群眾的關切、訴求,用畫面溫暖百姓,用語言感動百姓,用真情打動百姓。(作者單位:贛州市贛縣區(qū)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