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猛, 劉航濤, 林正龍, 何向陽, 林國葉
近年來,隨著社會人口流動性的增加以及耐藥菌的不斷出現(xiàn),導致脊柱結核的發(fā)病率有上升趨勢。胸椎結核約占脊柱結核的40%左右,其發(fā)病率僅次于腰椎結核,主要表現(xiàn)為腰背部及下肢頑固性疼痛、椎體病理性骨折,主要是因為結核破壞椎體并壓迫脊髓神經(jīng)所致。另外,相較于腰椎,胸椎髓外椎管空間相對較小,壓迫后緩沖間隙也小,因此患者容易出現(xiàn)癱瘓等不良后果,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胸椎結核治療周期長,需全程化療。手術清除結核病灶組織,重建脊柱穩(wěn)定性,解除壓迫的神經(jīng)組織,能使患者癥狀得到快速緩解,是一種有效的輔助治療方法[2-3]。2012年1月-2016年6月,筆者所在科室對14例成人胸椎結核患者采用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椎間植骨結合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治療,均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對象 14例中,男性8例,女性6例;年齡(34±2.6)歲(18~47歲);病程6.4月(3~14月)。結核節(jié)段分布:T7/81例,T8/92例,T9/104例,T10/114例,T11/121例,T9-112例。臨床表現(xiàn)為胸背部疼痛,肋間神經(jīng)痛,不同程度消瘦、食欲不振、低熱、盜汗等結核中毒癥狀,脊柱后凸畸形,均無竇道形成。術前血沉明顯升高,為(49±9.8)mm/h(24~96 mm/h);影像學檢查提示,相應節(jié)段椎體骨質破壞、死骨、椎間隙狹窄、結核病灶突入椎管壓迫脊髓、椎旁膿腫等,4例椎弓根有不同程度的破壞,胸椎后凸Cobb角(30±3.7)°(14°~45°)。術前患者神經(jīng)功能評級按美國脊髓損傷協(xié)會(ASIA)分級標準:A級1例,B級2例,C級5例,D級6例,E級0例。
1.2術前準備 術前采用異煙肼(isoniazid, INH)、利福平(rifampicin, RFP)、乙胺丁醇(ethambutol, EMB)、鏈霉素(streptomycin, SM)連續(xù)規(guī)范化療4周,同時進行營養(yǎng)支持等對癥處理,并動態(tài)監(jiān)測血沉?;颊呓Y核中毒癥狀改善,體溫正常(<37.5 ℃),結核桿菌檢驗陰性,血沉<40 mm/h后開始手術。對于ASIA分級為A,B級或進行性癱瘓患者,血沉可以放寬至<60 mm/h。
1.3手術方法 全身麻醉,取俯臥位,C臂機透視定位病椎,以病椎為中心做背部后正中切口。顯露棘突,剝離兩側豎棘肌至顯露椎板及關節(jié)突關節(jié)。在病椎相鄰椎體植入雙側椎弓根螺釘。預彎并暫時安裝病灶較輕側的椎弓根螺釘連接棒,以免損傷脊髓。行病灶清除及椎管減壓。先切除椎體破壞嚴重一側的橫突、關節(jié)突、椎弓根,在胸肋關節(jié)外1.5~3 cm處截斷,必要時結扎相應側的肋間血管,切斷肋間神經(jīng)[4]。徹底清除殘存的椎間盤、干酪樣結核病灶、肉芽組織、硬化骨、死骨及膿腫,然后行椎管減壓。同樣方法處理另一側病灶。修整病椎上下骨面直至滲血。雙氧水及INH生理鹽水(1∶1 000)反復加壓沖洗,負壓抽吸膿腔。置入合適大小的充填同種異體骨的鈦籠或椎間融合器,局部用SM 1.0 g,INH 0.3 g,安裝縱向椎弓根螺釘連接棒,適當加壓嵌緊植骨塊,透視確定后凸畸形矯正、植骨塊及內固定位置滿意后,放置引流,關閉切口。
1.4術后處理 術后引流量<20 mL/24 h時拔除傷口引流管,繼續(xù)給予一般支持治療以及抗結核藥物治療(HRZ三聯(lián),每日口服),持續(xù)9~12月。依據(jù)患者情況,術后2周可佩帶支具坐起,4周可下地活動。根據(jù)病情佩戴支具3~6月,3月內避免過度負重和劇烈活動。每3月復查1次,包括實驗室檢查(血沉、肝、腎功能)、影像學檢查及患者神經(jīng)功能情況。
患者手術時間為(260±46.7)min(120~340 min);術中出血(415±137.1)mL(350~670 mL)。術中未發(fā)生醫(yī)源性脊髓損傷。所有患者傷口均一期愈合。術后隨訪(11±0.9)月(8~14月)。所有患者未出現(xiàn)傷口感染、結核復發(fā)、內固定松動、斷裂等并發(fā)癥;血沉檢查結果均正常。所有病例植骨均獲得骨性融合,平均骨融合時間為6.1月?;颊咝g后胸椎后凸Cobb角平均為(17±2.3)°(11°~34°),較術前改善了13°(圖1)。按ASIA分級標準評價,患者術后神經(jīng)功能均較術前好轉,1例A級恢復到C級;2例B級患者,恢復到C級1例,恢復到E級1例;5例C級患者,恢復到D級2例,恢復到E級3例;6例D級患者,恢復到E級5例。將術后ASIA分級較術前至少提高一級視為改善,則本組改善率為92.9%(13/14)。
A:術前,T8/9呈現(xiàn)嚴重的骨質破壞,局部椎旁膿腫形成和脊髓受壓;B:術后,內固定位置良好;C:術后3月,植骨融合,未見后凸角明顯丟失.圖1 T8/9節(jié)段結核患者術前后影像學檢查Fig 1 Imaging examination of T8/9 segmental tuberculosis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雖然化療依然是治療胸椎結核的主要方法,但手術治療胸椎結核也越來越受到重視[5]。手術治療的目的是徹底清除病灶、解壓、矯正后凸畸形進展和重建脊柱穩(wěn)定性[6-9]。常見方法有一期或分期、前路或后路病灶清除椎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等。
3.1前路及前后路聯(lián)合的特點 目前抗結核藥物已能清除致病菌治愈結核,因此雖然病灶清除仍是手術治療的目的之一,但更重要的是解除脊髓壓迫,矯正椎體后凸畸形,穩(wěn)定脊柱。所以前路及前后路聯(lián)合術雖然更便于清除結核病灶,但有一定不足[10-12]:(1)創(chuàng)傷大。前路開胸創(chuàng)傷大,且增加病灶擴散、感染的機會。前路小切口開胸入路的方法依然有發(fā)生血氣胸等并發(fā)癥的可能性。而前后路聯(lián)合相較來說創(chuàng)傷更大一些;(2)耗時長。特別是前后路聯(lián)合患者術中需改變體位,對高齡或心肺功能不全者有一定風險;(3)高位胸椎結核病灶位置特殊,周圍解剖結構復雜,病灶顯露困難,前路手術操作難度較大;(4)開胸術后胸腔閉式引流,要求引流通暢,防止肺不張,術后1周拔管,患者痛苦,也增加護理難度;(5)前后路聯(lián)合時先行后路固定,因而在前路撐開植骨時會受影響,可能影響矯正椎體后凸畸形的效果。
3.2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椎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的特點 (1)單一入路,操作簡單,耗時短,創(chuàng)傷相對??;(2)該術式在脊柱前椎體間植骨融合,能使脊柱獲得堅強穩(wěn)定性,而椎弓根螺釘固定又保護了前方植骨的穩(wěn)定性,能促進植骨融合,進一步加強后凸畸形矯正后的穩(wěn)定性;(3)術中可在直視下操作,降低對脊髓、神經(jīng)、胸腔等的損傷[4]。術中臨時固定撐開椎體既可以穩(wěn)定脊柱,又增大椎間隙,擴大顯露視野,避免脊髓損傷;(4)無須開胸,不影響患者呼吸功能,對肺功能差的患者來說更為重要;(5)徹底矯正畸形,解除脊髓壓迫,一次性完成椎體的結核病灶清除和穩(wěn)定性重建手術。
3.3病灶清除的“徹底”性 手術治療脊柱結核強調“徹底清除”病灶,因為病灶清除不徹底,在合適條件下有可能導致復發(fā)。但從病理學角度來說,胸椎結核是一個復雜的炎性病理過程,其結核病灶邊界不規(guī)則,在術中,僅憑肉眼識別很難達到“徹底清除”。因此,不主張為了“徹底清除”病灶而大范圍切除骨質,只要術中骨質血運好、肉眼未見病灶即可,要盡量保留病椎的完整性。本組術中從不同角度進行病灶刮除,然后用雙氧水及INH生理鹽水(1∶1 000)反復加壓沖洗,負壓抽吸,基本能達到清除病灶的目的,術后隨訪無結核復發(fā)病例。
3.4關于脊柱穩(wěn)定性的破壞與重建 手術清除病灶會影響、破壞脊柱三柱結構,使其喪失穩(wěn)定性,故現(xiàn)有報道中多采用病灶清除、植骨、內固定三者同時進行[13-14]。有觀點認為,經(jīng)后路清除結核病灶由后向脊柱前中路操作,人為破壞脊柱的后柱結構,造成脊柱不穩(wěn),影響椎間植骨融合和椎弓根螺釘?shù)姆€(wěn)定性,造成后凸畸形矯正丟失。但張宏其等認為,后路手術雖然切除了小關節(jié)和肋橫突關節(jié),造成局部穩(wěn)定性降低,但并不影響整體效果[11],分析原因:(1)胸椎活動度小,小關節(jié)維持穩(wěn)定性的作用相對有限;(2)胸廓支持胸段脊柱的穩(wěn)定性,即分散了胸椎應力,又構成一個整體,提高了胸椎的抗旋轉和抗屈曲能力[11];(3)后路椎弓根螺釘貫穿脊柱三柱結構,縱橫向構成“三維立體”穩(wěn)定結果,在椎體重建過程中提供充分加壓,使脊柱獲得持久穩(wěn)定性。(4)不管哪種手術方法都會在一定程度上破壞脊柱穩(wěn)定性,對脊柱結構的破壞無法完全避免。本研究14例患者隨訪,植骨均融合,后凸畸形得到矯正且未見復發(fā),無內固定失敗病例,因此該術式未對脊柱穩(wěn)定造成明顯影響。
綜上所述,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椎間植骨結合椎弓根釘內固定治療胸椎結核,創(chuàng)傷小,能徹底清除病灶,有效矯正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穩(wěn)定性,療效可靠。但脊柱結核的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手術治療只是一個重要的輔助手段,全身抗結核治療才是貫穿始終的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