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紹誠,祖父為國民黨元老陳立夫,外祖父為國學大師林尹?,F(xiàn)為臺灣“財團法人 立夫醫(yī)藥研究文教基金會”董事兼副執(zhí)行長,曾就讀于美國普度大學工業(yè)工程系,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碩士,于2015年受邀于隸屬臺灣“教育部”之“國立教育廣播電臺”主持儒學相關(guān)廣播單元“談笑自儒”,將儒學以深入淺出且生活化的方式解釋給聽眾。
儒學分成兩大領(lǐng)域,“成己”和“成物”。成己為成就自我,提升自我,成物是成就他人他物;成己的目的則是成物,將自我提升才能為國家社稷服務(wù)。前面幾篇講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格致誠正皆為成己之功夫,能格物致知則知識豐足,能誠意正心則道德高尚,有了知識和道德,則具備“有為有守”的條件。若空有知識而無道德,則不能修身,甚至可危害社會他人,故孔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若只有道德而無知識,則僅止于善人而已,無法幫助國家社稷,更不可能締造豐功偉業(yè)。因此我們在修身前,必須知德兼?zhèn)?,有了修身的基本條件,才可以進到“修繕其身”的修理保養(yǎng)階段,而漸次達到內(nèi)圣外王之境界。
我們常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往往很少提到格致誠正這些成己的基本功夫。物格則事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知致則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意誠則己身之動力備;心正則己身之動向定。進而一切言動自然能據(jù)于德而明于理,人人如此則人與人之間自然能共生共存共進化,維持悠久而不墜。但宇宙間一切無不在動,無不在變,我們處于其中,雖盡可能執(zhí)中以應變,但事物動時必有摩擦,動就必有消耗,因此必須像機器保養(yǎng),隨時加油、去污、修理、調(diào)整,保舊者常新,新者耐久,效率不減,行而無礙。萬物皆如此,人身何能例外?此乃“修身”二字之真義也。
如果自身在格致誠正前是一輛功能很差、引擎破舊的車,經(jīng)過格致誠正后將自我提升至一輛功能強大、引擎馬力大的好車,則是達到“成己”的第一步。但不管是破車還是好車都需要維修保養(yǎng),而未格致誠正前,再怎么“修身”也只是維修老舊功能差的車,永遠不會僅僅因維修而加強能力。但經(jīng)過格致誠正后,知識與道德增強,整體能力心性提升,修身便是維持這已加強之能力。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均為成己之功夫,修身為保養(yǎng),亦為成己之一部分,從成己中理解到成物之治國治人的目標和方法,更理解要成物必須先修身?!吨杏埂吩疲骸爸孕奚恚瑒t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倍寮抑匾晜€人修養(yǎng)提升,以成為君子為目標??鬃訉佑兴x,子曰:“所謂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義在身,而色無伐;思慮通明,而辭不專,篤行信道,自強不息,油然若將可越,而終不可及者,此則君子也?!?因此要成為孔子口中的君子,則不能不修身?!吨杏埂吩疲骸肮示硬豢梢圆恍奚??!毙奚硪猿杉?,修身亦以成物,不論治己治人,皆要以修身為本。《大學》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因此修身為成己之總結(jié),亦為成物之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