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翠陽
編者按:文學社是學校推行素質(zhì)教育、提高學生人文修養(yǎng)的一個重要窗口,對繁榮校園文化、豐富課余生活、擴展知識視野、提高讀寫鑒賞能力、培育文學新苗等具有重要作用。柳州高中古榕文學社在豐富社團成員課余文化生活的同時,培養(yǎng)和發(fā)展了社團成員的文學愛好與專長,提高了社團成員的綜合素質(zhì)。
柳州高中古榕文學社成立于1995年,是柳州高中歷史最悠久的社團之一。自創(chuàng)社以來,曾獲得“意林文盟全國百強社團”第十四名,雜志《聽浪》獲“意林文盟優(yōu)秀社刊”等獎項,還是“中國作家協(xié)會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基地”。
風散墨花香
古榕文學社是由學校統(tǒng)一管理,由校團委安排老師進行專業(yè)指導,柳高學生自發(fā)組建的社團。文學社在校內(nèi)開展的文學等方面的有益活動,在豐富社團成員課余文化生活的同時,培養(yǎng)和發(fā)展了社團成員的文學愛好與專長,提高了社團成員的綜合素質(zhì)。
古榕文學社由編輯部、記者團、書友會組成,各部門聯(lián)系緊密,使古榕成為一個暖、美、和的集體。
“寫盡塵世,書遍山河”——編輯部負責每月報紙的征稿和編輯等工作,在這里,不僅可以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還能廣泛閱讀他人的佳作。斟酌字句之間感受文字的無窮魅力,不知不覺間已將心靈安放于文學的港灣。
“跡行天下,唯記于心”——校運會中的英姿、匯演中的風采、校園里的美好……記者團的成員一一將其呈現(xiàn)于紙上。采訪、整理、成文,每一次活動,都是為了能將美好事物沉淀于紙上,溫暖所有柳高人的心。
“引墨煮酒,以書會友”——書友會每周進行一次讀書交流,讓書香浸染心靈,讓思想在交流中綻出光芒。書友會不僅僅是書籍的交流,更是靈魂之間的交流。成員于校園一隅,靜享時光。
我們寫自己的文章,做自己的報紙,讀自己的報紙,討論自己的話題。我們悶不悶?悶,悶得很。當其他社團大張旗鼓地搞攝影,辦畫展,演小品,跳街舞,狂辯論,經(jīng)綸世務激情于眾生之間的時候,我們坐在校園一角,安靜地寫文章,做報紙,讀報紙,讀書思考。我們悶不悶?悶,實在是悶得很。然而不悶不成好酒。酒越醇香,悶得越深。我們的思想是最激蕩的。我們敢想,敢寫,敢說,而且,不累。有人問:“你們的文學在哪里?”文學,首先在我們的腦子里。其次,在紙上的文字里。最后,在我們的行動里。如果你靠近我們,那么文學便也會在你的腦海里,并成為你心靈的一部分。
我在很小的時候,就聽說柳高有一棵大榕樹,她古老而端莊。她的靈氣,滋潤著整個校園。后來,喜歡文學的我,又聽說柳高有個文學社,她的名字就是“古榕”。
再后來,我在柳高,在學姐的陪同下,真正走近了古榕,走進了古榕文學社。在這里,我看到了一張張陌生但親切的面孔,感受到了一種從未感受過的氣氛。那樣的氣氛,氤氳在古榕報紙的文字里。一個個象形文字拼湊起來的,不再是形,而是一個個懷揣著熱愛與希望的古榕的孩子們寫下的質(zhì)樸的話。那文章里,流淌著的,不只是對校園、對社會、對人生的思考,更有古榕繁茂的枝葉。細細讀來,能夠看到筆在擺動,能夠看到筆者或是低頭沉思,或是揮斥方遒的身影。
我意識到,我也在這里。和古榕一起,和他們一起,遙望著藍天。一代代古榕的孩子把心的一部分深深埋在土里,等待著被古榕的根輕輕包攏。
北島說:“樹說鳥屬于渾渾的大地,浪說鳥屬于汪汪的海洋?!币荒昵埃斘遗c別離的古榕在另一處驚喜地邂逅,我便感到離開初中的那份成長的鄉(xiāng)愁得到了安放。我從未后悔加入古榕文學社,在這里,或是三兩個志同的好友,幾杯清濁汁飲,秉燭夜談的氛圍讓人安心,或是為征集一份稿件孜孜不倦地閱讀,最終摩挲到報紙的那份令人滿足的滾燙。我在古榕蔭蔽下逐漸成長,古榕也因此而富有生機色彩。
——社團成員活動逸事
書香瀚海
煮雪
酒無
向來南方人說雪,總是讓人覺得是信口胡謅。
我的的確確不曾親眼見過它,小時候聽聞柳州也曾落下過這些白花花來,懊惱得很,只怨自己來得太遲。好不容易等來天氣預報里說明天有雨夾雪,隔天傘也不打了,就站在街上尋,尋雪??赡睦镉醒┠??爺爺說柳州太熱,雪未來得及大鬧一場便成了平凡無奇的雨。
所以在南方人眼里,雪大抵算得上是個稀罕物,因而南方人說雪,總是心存幻想的,像是面對自己未曾謀面的夢中情人。
前些天在書里看見古人說的雪,我登時又被迷住了。對雪的傾慕又在蘇醒。
韓愈說《春雪》:“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院作飛花。”是哪家姑娘迫不及待想脫去貂絨,換上輕便的薄衣裳?是哪家姑娘嬌嗔著,埋怨著季冬太長?是哪家姑娘不喜蠟梅,只盼春紅?雪便瀟瀟灑灑地來了。
冬來,雪至;冬去,雪化。
雪向來是冬的使者,不比寒風凜冽,不若冷雨刺骨。她不愿來得兇狠,怕驚著爐火的清夢;她翩躚而至,像下了一場飛花。她安撫著孩子,慰藉著少女,給天地帶來一份冬的溫情。
有個天津的朋友曾說要給我寄一瓶雪,我只是一笑置之。
天津的雪很薄,像層紗覆在地上。她很婉約,如同一個羞赧的小丫頭。朋友還煞有介事地要求我定要給她郵去個厚實的保溫瓶,之前她將雪郵去海南時雪在路上化了。
雪怕是也戀家的。天津的雪活不到海南,亦不會活到東北。即使是在寒冬臘月里,在東北打開一瓶天津的雪,看到的怕也只是雪的尸體吧——她沒了在天津時那樣小家碧玉的清秀,面對比自己故都兇悍百倍的風雨,她感到惶恐與茫然;她死氣沉沉,比在天津被無數(shù)鞋印子踩成泥水時還要狼狽。于是,天津的雪死了——懷著無瑕的鄉(xiāng)愁。
所以我一直認為,看雪只有親眼去感受才是可行的。不過,寄來的雪倒不是單單想讓南方人一睹真容,我想寄來的多半是一瓶愛與歡欣吧——你瞧,我是如此心悅于你,愿為你煮雪。
當代文藝青年賞雪,或許頂多捧個手爐,煮一壺香茗,萬萬不會端出酒來,斗酒生詩。古時文人鐘愛酒,無論如何要斟上,于是有白居易《問劉十九》:“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能飲,能飲!
屋外頭紛紛揚揚灑著雪,幾人圍坐,護著團火,各自執(zhí)盞。雪融在酒里,長在屋外?;蛟S有人會吟詩,或許有人會高談闊論,或許有人會剪去燭花,或許有人會和酒咽淚。
雪是最忠誠的,定會守口如瓶。
你可以撐一把被壓得極低的傘,一路走在雪里一邊流淚;你可以把雪揉成球,狠狠砸出去,與朋友瘋狂地嬉鬧,把苦悶喊在興奮的叫聲里。
放縱后,腦海中映出了朔方的雪:“雪是孤獨的雨,是死去的雨,是雨的精魂?!?/p>
第二天睡眼惺忪地拉開窗簾,才發(fā)覺,下雪了。
點評:本文通過雪這一重要事物,將時間和空間,經(jīng)典文學和現(xiàn)實生活,人們對雪的一般感受和作者自己的個人感受,靈巧自然地聯(lián)系到了一起,這種對雪的“咀嚼”,正應了“煮雪”之題,呈現(xiàn)了雪之“靈”。行文大開大合,而筆觸細膩,可見作者的氣度與情懷。
獻給逝去的人
漢有游女
海洋吞噬了白晝
星星點亮了人間的燈塔
我在森林中奔跑
在木石間
找尋陽光撫摸過的痕跡
我尋到一片荒棄的花叢
正中嵌著一塊冰冷的石頭
撥開經(jīng)年落下的灰土
掩蓋的是你的姓名
任由臉頰上的咸澀滑落
滋養(yǎng)花朵
明天的鮮妍會不會留下我的沉默
我明白
你的身影隱沒在永夜
再美的煙火也無法點亮你的眼眸
僅剩殘缺的映像在腦海中長久
熄滅了炬火
不打擾你在黑暗中的長眠
曾經(jīng)
你也在陽光下生活
點評:以懷念逝者為主題,在少年作品中實屬少見,但此詩卻不囿于哀傷、憐惜之情,而是從細節(jié)處流露出了作者對生命的尊重與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