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燕
摘要:經(jīng)過新一輪的教育改革,初中語文教材選編的內容更富人文意義與文化韻味,開展深入的探究學習活動,有利于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獲得濃厚的情感熏陶。因此在新課標改革的倡導下,積極應用新教材探索教學方案,在語文課堂滲透情感教育,具有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新課改; 初中語文; 情感教育; 教學意義; 教學方法
新形勢下的語文教學活動不僅局限于簡單地傳授知識,更要發(fā)揮熏陶情感、深入靈魂、傳播精神的重大作用,促進學生智商與情商的協(xié)調性發(fā)展。情感教育是近年來初中語文教學改革提出的全新教學思路與教學要求,筆者在工作中也做出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滿意的教學效果。而想要引導廣大一線教師重視情感教育活動,必須在認知情感教育意義的基礎上,探索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與策略。
1.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意義
1.1 調動思維,體驗情感內涵
當學生從小學階段過渡到初中階段,他們的思維模式不斷調整與完善。小學階段以認字、寫字、夯實基礎為主,而到了初中階段,則要開始關注學生的情感要素,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采用情感教育手段,有利于學生調動語文思維,挖掘文章的深刻內涵,這樣既能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能讓學生獲得獨特的學習體驗,引起情感共鳴。
1.2 豐富情感,滲透思想教育
由于初中生的自我管理與明辨是非能力相對薄弱,尤其容易受到外界因素不良因素的影響,不良思想與風氣的侵襲,不利于初中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因此新形勢下的語文教學活動肩負思想教育重大使命,要把握好學科教育與情感教育的契合點,在課堂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滲透情感教育,讓教育活動深入學生的內心深處,提升心理素質,落實思想教育的根本目標,體現(xiàn)現(xiàn)代語文教育的“育人”功能。
1.3 培養(yǎng)個性,提升整體素質
中學階段正處于學生形成情感、培養(yǎng)性格的關鍵時期,素質教育的倡導下,語文教學活動要關注學生的個性需求,培養(yǎng)良好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從現(xiàn)行語文教材收錄的課文內容來看,多以散文、記敘文為主,學生通過閱讀與探究,領悟作者表達的深刻情感,如愛國之情、對父母的感恩之情、對友誼的歌頌之情等等,情感的滲透對學生養(yǎng)成樂觀性格、塑造完美品質以及端正思想行為等都有益處。
2.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方法
2.1 挖掘情感要素,調動創(chuàng)新思維
文學語言具有形象性、貼切性與生動性等多重特征,學生在探究文學語言過程中把握文本內涵,形成創(chuàng)新思維。因此新形勢下的初中語文教學活動要關注情感教育環(huán)節(jié),立足具體的文本內容,挖掘情感教育素材,在語文課堂上烘托濃厚的情感氛圍,將學生帶入其中,激發(fā)創(chuàng)新動力。以《植樹的牧羊人》教學設計為例,我指導學生在泛讀課文的基礎上,把握文章的整體結構與中心思想,體會牧羊人的偉大精神,為進一步地調動情感體驗做好準備;在略讀的基礎上,繼續(xù)深入分析課文內容,并提出問題啟發(fā)學生的思路,如“題目‘植樹的牧羊人有何含義?”“文中哪些語句描寫了作者對牧羊人的印象?”“文章結尾用了哪些表達方式,有何作用?”在問題的串聯(lián)下,作者透過文章表達的情感要素呼之欲出,學生在略讀與細讀相結合的基礎上,真正感受“牧羊人奇跡”的現(xiàn)實意義,贊揚并學習牧羊人的高尚品格。
2.2 合理課堂留白,引起情感共鳴
合理的設問與留白是落實教學目標的基礎保障,也是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最佳途徑。學生在“留白”中思考,在收獲知識的同時也能豐富情感體驗。以《天上的街市》教學設計為例,我首先以配樂朗誦的形式,讓學生感知詩歌的情感內涵,形成初步印象,然后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節(jié)自由朗讀;其次,利用多媒體課件圖文并茂地展示詩歌描述的“星燈映輝圖”“天街閑游圖”“騎牛往來圖”等不同場景,調動學生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激起情感與思維的共鳴。再有,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牛郎和織女的幸福生活,挖掘詩歌中表達的韻律美與情感美。在整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我設計多處“留白”,將課堂思考與探究的機會留給學生,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讓他們通過自主學習了解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把握詩歌主旨內涵,進而產生對幸福美好生活的期待與向往。最后,仿照詩歌中運用的聯(lián)想與想象寫作手法,自己嘗試寫一首詩歌,通過這種讀寫結合的訓練方式,鍛煉創(chuàng)新能力與應用能力。
2.3 烘托情感氛圍,實現(xiàn)文本對話
人的情感往往在特定的情境中形成,所以初中語文課堂滲透情感教育必須以創(chuàng)設情境為前提,當學生融入情境中,才能主動思考、主動探究,通過文本對話達成情感共鳴。以《音樂巨人貝多芬》教學設計為例,課前我給學生播放一首慷慨激昂的《命運交響曲》,一下子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情緒,在此基礎上深入閱讀課文,學生都被貝多芬的悲慘命運和堅強意志所打動。他們在朗讀過程中產生情感并深刻領悟。而對于教師來說,想要順利完成教學中的知識目標與情感目標,必須做好充足的準備,了解每一篇課文的創(chuàng)作背景及作者經(jīng)歷,讓學生與文章中的人物同喜同悲、沉浸于其中,這樣才能透過表象感悟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心世界與豐富情感,在文本對話中把握更深層次的內涵與意義。
總之,新形勢下的語文教學活動要做到知識與情感相互統(tǒng)一,讓學生在閱讀與學習中獲得情感熏陶,引起情感共鳴,在夯實語文基礎的同時,獲得道德、情感與價值觀的多元教育,塑造良好的人格修養(yǎng),體現(xiàn)語文教學活動的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田珠.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研究[J].速讀(上旬),2018,(9):83.
[2]龔飛.芻議初中語文情感教育滲透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8,(26):2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