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敬東,趙大中,蔣育欣,唐禮明
(1.國家電網公司北京電力醫(yī)院骨科,北京,100073;2.安徽省安慶市立醫(yī)院骨二科,安徽安慶,246000)
骶管神經阻滯是腰椎間盤突出癥常用治療方案,通過向骶孔注入相應藥物達到改善臨床癥狀的目的[1]。Joohyun等[2]認為核心肌力訓練能夠增加腰椎穩(wěn)定性,促進腰部血液循環(huán)。為進一步研究骶管神經阻滯聯(lián)合核心肌力訓練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及機制,現(xiàn)進行分組對比研究,報道如下。
納入2015-04-2017-04于我院治療的92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根據(jù)就診順序隨機均分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男26例,女20例,年齡32-65 歲,平均(45.45±5.45)歲;突出節(jié)段:L4-525例,L5-S121例;對照組男24例,女22例,年齡30-64歲,平均(46.11±5.67)歲;突出節(jié)段:L4-526例,L5-S120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均給予骶管神經阻滯治療。俯臥位下將骶尾部暴露,明確骶骨角位置并做標記,右手拇指腹按住骶管裂孔(彈性凹陷或裂縫)。將左手拇指、食指壓于兩骶骨角上,兩指之間采用7號注射針頭垂直刺入,緩慢推進直至落空感后停止進針,針尾向足方向傾斜約40°,抽吸無血性液、腦脊液或推藥無明顯阻力后,緩慢推注藥液,小腿部感到輕微腫脹時停止。藥液組成為1 ml 5%鹽酸利多卡因、2 mg醋酸曲安奈德、2 ml維生素B注射液以及適量生理鹽水,每周1次,連續(xù)治療4周。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核心肌力訓練,(1)單橋運動,囑咐患者取仰臥位,雙手放于身體兩側,一側腿上抬于40 cm平臺,同時另一側腿抬高,維持15 s,重復10次后另一側進行相同訓練;(2)雙橋運動,取臥位,雙手放于身體兩側,抬臀挺腰且雙腿屈曲運動,隨腰背肌力的提升可適當加大訓練難度,例如可采取雙手抱頭臥位,每次維持 15 s,重復 10次;(3)仰臥抬腿訓練,取仰臥位,以雙臂接觸床面,頸部逐漸向后仰望,骨盆于床面貼緊,雙側下肢盡可能抬高并維持15 s以上,重復10次;(4)膝手平衡以及俯臥撐訓練,采取爬跪姿勢,單手及對側膝關節(jié)作兩點支撐,抬起另一側下肢和對側上肢,維持l0 s,重復10次后另一側進行相同訓練;上述訓練每日1次,連續(xù)訓練4周。
疼痛VAS評分:采用中華醫(yī)學會監(jiān)制疼痛VAS卡,共計10個刻度,分值越高表面疼痛癥狀越嚴重;JOA評分;包括臨床體征、主觀癥狀以及日?;顒诱系K,共29分,分值越高表面腰椎功能越優(yōu);炎性因子:治療前后抽取空腹肘靜脈血,離心分離血清,檢測其CRP、IL-6以及 TNF-α水平。
臨床療效[3]:JOA 評分改善率=(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前×100%,臨床控制:癥狀、體征基本消失,改善率>90%;顯效:癥狀、體征顯著改善,改善率75%-90%;有效:癥狀、體征明顯緩解,改善率35%-74%;無效: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改善率<35%;臨床控制、顯效、有效為治療總有效人數(shù)。
采用SPSS 22.00軟件,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行x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當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后VAS評分均顯著降低,JOA評分顯著升高,且治療后觀察組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癥狀、功能評分比較(±s)
表1 兩組癥狀、功能評分比較(±s)
注:組間比較,#P<0.05;治療前后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VAS評分 JOA評分觀察組(n=46) 治療前 6.32±1.03 16.76±3.23治療后 2.32±0.43*#22.45±4.34*#對照組(n=46) 治療前 6.30±0.97 16.69±3.65治療后 2.67±0.56*20.44±4.14*
兩組治療后血清CRP、IL-6以及TNF-α水平均顯著降低,且治療后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9.1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8.2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2 兩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注:組間 #P<0.05,治療前后 *P<0.05。
組別 時間 CRP(mg/L) IL-6(μg/L) TNF-α(pg/ml)觀察組(n=46) 治療前 35.34±3.45 136.74±11.45 56.34±4.03治療后 14.53±2.43*# 87.44±7.66*# 28.43±3.43*#對照組(n=46) 治療前 34.99±4.07 133.76±12.3 56.34±5.07治療后 20.44±3.08* 98.33±9.14* 34.33±3.94*
表3 兩組療效比較[例(%)]
骶管神經阻滯是腰椎間盤突出常見治療方法,通過向骶孔注射神經營養(yǎng)、鎮(zhèn)痛藥物用以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4]。本研究阻滯藥物為維生素B、鹽酸利多卡因以及醋酸曲安奈德,醋酸曲安奈德具有較強的抗炎、抗過敏作用,鹽酸利多卡因主要起到鎮(zhèn)痛作用,維生素B能提升神經營養(yǎng),Brunner等[5]認為阻滯藥物注入后能夠顯著提升骶管內壓力,起到促進腰椎間盤突出物回縮的作用,同時恢復神經營養(yǎng)供給,能促進椎管內炎癥反應消退。本研究對照組治療后VAS評分均顯著降低,JOA評分顯著升高(P<0.05),證實了該療法的有效性。但骶管神經阻滯對患者腰椎穩(wěn)定性、腰肌肌力無明顯改善。
核心肌群肌力訓練屬于非平衡性肌力鍛煉。Moya等[6]認為其能積極調整神經-肌肉系統(tǒng)改善身體狀態(tài)的不穩(wěn)定,強化機體感受器的感知功能;同時核心肌力訓練對軀干、腹部肌肉、骨盆系統(tǒng)肌力及平衡能力均具有明顯提升,尤其是能充分動員核心穩(wěn)定肌群等深層小肌群的收縮功能,達到增強肌力、改善椎體穩(wěn)定性的目的。核心肌力訓練使椎旁軟組織出現(xiàn)壓縮、拉伸應變,促使突出的髓核組織隨負載應力向反方向遷移,從而降低神經根的張力,減輕髓核刺激,改善局部炎癥反應。本研究治療后,觀察組血清CRP、IL-6以及TNF-α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也證實了這一點(P<0.05)。同時深層小肌群合理、有效運動能為椎間盤微循環(huán)提供壓力泵作用,降低炎性滲出的同時能夠加快椎間盤內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進而加速損傷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