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紅
一、課前系統(tǒng)部分——課前準備
(一)課標(或大綱)分析
詞在中華古代詩詞文化里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全國中等職業(yè)教育國家規(guī)范教材《語文》(基礎版)共四冊,收選詞共七篇,集中在三、四冊,除了兩首宋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雨霖鈴》是講讀課文之外,其余五篇都是自讀課文,包括我們要探討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語文課程教學大綱要求語文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文學作品欣賞能力以及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古詩詞教學一直是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課程中的重要內(nèi)容,學生學習中國古代優(yōu)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奠定基礎,這既是語文作為母語教育所擔負的培養(yǎng)具有中國民族文化之根的現(xiàn)代公民的使命,也是學習古詩詞的根本意義所在。
(二)教材分析
《虞美人》出現(xiàn)在人教版職高教材的第三冊,是一篇自讀課文。作為南唐后主李煜的絕筆詞選入職高教材,旨在引導學生體驗“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人生蛻變,感受“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的絕望情懷。為了讓學生體驗更加豐富多彩的人生況味,建議增加輔助教材。學生在職業(yè)高中的三年學習生涯中,通過日積月累地學習,潛移默化地接受著古詩詞的熏陶,達到了“陶冶高尚情操,繼承傳統(tǒng)文明、弘揚民族精神,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的教學目標。職高語文教師應善用輔助教材,教學目標不應只停留在要求學生為通過會考而背誦默寫,更應該注重藝術手法的評析,人文內(nèi)涵的培養(yǎng),高尚情感的滲透。
(三)學生分析
作為職高二年級的學生,完全可以讀懂《虞美人》所表達的內(nèi)容,但正如朱光潛所言,學生讀懂的往往是表面的膚淺認識,至于詞作背后的深刻意蘊,學生領會起來比較吃力。我想作為教師的任務就是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深入對話,挖掘更深層的東西,并在此過程中塑造人格,達到終生受益的目的。
從職高學生個體發(fā)展來說,在青少年時期學習一些優(yōu)秀的詞作,他們可以用一生的時間去消化、吸收。郭沫若先生說過:“兒時背下的書,像一座大冰山,入了肚子,隨著年齡增大,它會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財富了?!边@些記誦的材料儲存于學生的大腦,組合進他們既有的認知結(jié)構和情感經(jīng)驗之中,就會化為血肉,作為靈魂,成為其精神世界和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構成,這既有利于“立人”,又有益于“學文”。
(四)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詩歌意象是情感最重要的載體。就這首《虞美人》而言,抓住“變”與“不變”的詩歌意象,體會詞人那種物是人非的悲愁,是本詞的重中之重。
能力目標:如何在意象的鑒賞中體味痛悔的情感,需要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和聯(lián)想,在歸納和總結(jié)中錘煉分析和鑒賞能力。
情感目標:《虞美人》作為李煜的絕筆詞,是在國仇家恨多種愁緒無法梳理的情況下,吟唱的一首最為絕望的詩歌。所以,引導學生細細品味“最美麗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純粹的眼淚”。
(五)教學重點與難點
對于閱歷單純、生活幸福的現(xiàn)代青少年來說,理解詞人那種沉痛悲涼而又蕩氣回腸的絕望,是重點也是難點。所以,一方面需要抓住詞作中物是人非的鮮明對比大做文章,讓學生理解這一前一后、一喜一悲的境遇才是詞人人生的蛻變,是一切悲愁的真正來源。另一方面,可以抓住李煜人生的神秘性,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為學生提供李煜的傳奇故事,讓學生明白在故國的雕欄玉砌旁詞人究竟留下了怎樣令人留戀的“往事”,為分析詞作打下基礎。
(六)教學策略
1.借助繪畫——體會詞的情感,體現(xiàn)合作學習的理念
詞教學中情感教學的首要條件,應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詞的興趣,調(diào)動大家的積極性,主動參與到詞的學習中。為此,在實際教學前,讓學生以4—6人為一小組,繪制詞的意境圖。古人吟詩賦詞講究“詩情畫意”,讓同學們用圖畫來表現(xiàn)詞的意境,不僅能激發(fā)學習的興趣,還能幫助學生理解詞意。
小組成員需共同完成“查閱資料——領會詞意——確定主題——文字描繪——創(chuàng)作意境”五項內(nèi)容。才能真正達到用畫來表達詞境的學習意圖。實踐證明,古詞意境圖的制作,大大激發(fā)了同學們學習的興趣,誘發(fā)了同學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2.賞析意境——品味詞的意象美,感受欣賞的樂趣
李煜的《虞美人》通過六副意象圖:春花秋月圖、小樓東風圖、故國明月圖、雕欄玉砌圖、朱顏凋零圖、一江春水圖,讓讀者感受到的是今非昔比的落魄和悲愴。除了對故國的無限眷戀,只剩下無力回天的無奈。這一幅幅飽含了濃濃情絲的意象圖,一一在我們的頭腦中閃現(xiàn),讀者得到的不僅僅是美的享受,更有那種波瀾壯闊的情感沖擊。
3.借助音樂——感動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比藗儗τ谝魳返捏w驗,是一種心靈的感受,而對于一般的文學作品,卻未必能產(chǎn)生心靈上的共鳴。詞是由詩歌演變而來的一種韻文,可以配樂吟唱。教師可播放以古詞為歌詞創(chuàng)作的流行音樂。學生通過“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可以理解詞人“亡國之音哀以思”的愁緒。
(七)教學用具
《百家講壇》中李煜的視頻,多媒體課件,音樂(鄧麗君的《虞美人》)
二、課堂系統(tǒng)部分——教學過程
(一)課前探究
課前組織學生觀看《百家講壇》有關李煜的視頻,并布置學生寫李煜的人物傳記,重點突出以降宋為界前半生與后半生的不同遭際。
請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理解,將《虞美人》改寫成一篇400字左右的散文。
(二)新課導入
站在歷史的這一端,迎面吹來彼岸五千年的風。在風里,我們嗅出了帝王的味道。帝王,號稱九五之尊,威儀八方。間或幾個帝王也拿起筆,寫一些表現(xiàn)人物情感的合韻或不合韻的句子,自然引起人們更多的關注,這就形成了一種獨特而悠久的文化——中國古代帝王文學。雖然毛澤東有詞云:“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但還是有相當一部分的精品流世。在帝王中,才氣最高的當數(shù)南唐后主李煜。今天,我們就來感受一下這位南唐后主的詞藝,學習他的絕筆詞《虞美人》。
(三)師生互動
1.一個詞眼
問:何為“詞眼”?
答:“詞眼”指詞中最凝練、最傳神、最準確地表現(xiàn)情感意味、精神內(nèi)涵的“字眼”。是理清詩詞脈絡的筋節(jié),是掌握詩詞各部分相互聯(lián)系的前提。抓住詞眼,就能提挈全詞。
問:能否舉例說明?
答:如玉樓春(宋·宋祁)“紅杏枝頭春意鬧”用一“鬧”字,夸張地描繪出紅杏花盛開怒放,絢麗鮮艷,熱烈如火,喚起人們的無限聯(lián)想,將生機蓬勃的爛漫春光描繪得淋漓盡致。
問:本詞的“詞眼”是哪個字?
答:“問君能有幾多愁”的“愁”字。
問:李煜愁什么?
答:往事之嘆,亡國之恨,離家之痛,思家之苦。
問:為何而愁?詞中哪個詞說出了愁的原因?
答:“只是朱顏改”的“改”字,改變的不僅僅是“朱顏”,還有人的地位(由國之君淪為階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榮到忍辱蒙羞)。
2.兩條線索
問:分兩條線索寫物是人非,“物是”的表現(xiàn)為何?“人非”的表現(xiàn)為何?
答:“何時了”“又東風”“應猶在”專寫事物不變;“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顏改”專寫人生無常。
教師小結(jié):正所謂“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p>
3.三次詰問
問:李煜的詩詞善用發(fā)問?本詞的三次詰問表現(xiàn)在哪里?
答:“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問君能有幾多愁”。
教師小結(jié):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凄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diào)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jié)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
4.四種讀法
①“音讀”:字準句清,音正腔圓,語調(diào)控制得體。把握節(jié)奏:“語氣可于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終以一氣呵成為佳。”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②“意讀”:讀書聲中見人物,讀書語氣中見事態(tài),讀書語調(diào)中見變通。借眼前之景,發(fā)憂思之情,表達對故國的深切懷念。
③“情讀”:字字含情,句句融情,洋溢著情感,以一己之情與作者之情共鳴、共振。
具體研習:A.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詞人為什么希望它結(jié)束呢?“何時了”的口氣中,似乎是討厭春天和秋天過得太慢了,歲歲開花,年年月滿,正所謂“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汕巴久C?,回首往事又讓人心酸落淚。既然美景讓我想起的都是傷心事,還不如不讓我看到這美景呢!提示:在“知人論世”的基礎上,把握該詞的思想內(nèi)容,理解“一切景語皆情語”,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B.討論:“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體指什么?換句話說,李煜到底在懷念什么?錦衣玉食的奢華生活,后宮佳麗如云的擁戴,萬人之上的一言九鼎,如魚得水的自由自在,唯我獨尊的天子生涯……精神層面的歡樂、尊嚴、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C.“小樓昨夜又東風”中的“又”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又東風”點明他歸宋后又過了一年,時光在不斷流逝,與開頭句照應。季節(jié)的變化引起他的無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隨著花謝月殘而長逝不返,感慨復國之夢隨著花開月圓而逐步破滅。④“美讀”:追求形象美、形式美、韻律美、情趣美。
5.五種修辭
①借代:“雕欄玉砌”、“朱顏”分別指什么?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答:“雕欄玉砌”指宮殿,“朱顏”指宮女,此處是借代。舊時的宮殿應該還在,只是曾經(jīng)一起嬉戲、玩樂的宮女恐怕容顏已經(jīng)憔悴了、衰老了。
問:舉例說明借代與借喻的區(qū)別。
答:借代:相關性(代而不喻);借喻:相似性(喻而不代)例子:看吧,狂風僅僅地抱起一層層巨浪,惡狠狠地把它們甩到懸崖上,把這些大塊的翡翠摔成晨霧和碎末。(高爾基《海燕》)先生,給現(xiàn)錢,袁世凱,不行么?(葉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②--④:“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使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方法?
答:設問、比喻、夸張。
問:本體和喻體是什么?二者的相似點是什么?
答:本體——愁,喻體——一江春水。相似點:汪洋恣肆、曲折回旋、一瀉千里、長流不息。作者將一江愁緒化為一滴滴負載愁情的李煜的眼淚。這樣的比喻,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比喻,使得抒發(fā)的情感兼有了無邊的廣度。
問:設問與反問的區(qū)別在哪里?
答:設問:自問自答;反問:無疑而問。
以回憶的方式引導學生回顧古詞曲中“愁”的描寫:
沉重的質(zhì)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繁博的量感: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青玉案》)
鮮活的動感: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
鮮亮的形感: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李煜《相見歡》)
6.六幅意象景
春花秋月圖、小樓東風圖、故國明月圖、雕欄玉砌圖、朱顏凋零圖、一江春水圖。(讓學生嘗試畫下六副意象圖,并進行點評,對突出之處予以肯定和表揚,對不足之處結(jié)合課堂上的講解進行修改。在講評和修改的過程中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激發(fā)他們的參與意識。)
7.課堂總結(jié)
鑒于李煜特殊的人生經(jīng)歷,可以提供給學生幾首李煜的前期詞和后期詞,并讓學生寫出鑒賞性文字,比較李煜前后兩期詞的不同特點。結(jié)合王國維《人間詞語》“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細細體會李煜詞深刻的根源,帶領學生仔細玩味繆斯的“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最美麗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
三、課后系統(tǒng)部分——教學后記
如何讓學生深入理解并消化一首絕妙的詞,而不是僅僅局限于讀讀、背背,是一個不小的問題。作為職業(yè)院校的學生,他們的欣賞能力有,卻存在知識和技巧的欠缺,如何引領學生進入這個奇妙的世界,為他們搭起一座循序漸進的天梯便成為重中之重。
作為李煜的絕筆詞,《虞美人》承擔著太多的責任??墒侨绾巫寣W生理解詞人心目中那種國破家亡的悲憤,感受物是人非的人生蛻變,有一定的難度。好在詞中有一個詞眼“愁”,我在設計的時候就緊緊抓住這個“愁”字,分別派生出六個問題:一個詞眼、兩條線索、三次詰問、四種讀法、五種修辭、六副意象圖。引領學生反復體會詞人從“一國之君”的榮耀淪落為“階下之囚”的屈辱。并充分利用學生的想象力,發(fā)動他們的繪畫才能和音樂欣賞能力,多方位的全面解讀《虞美人》這首千古絕唱。
只是因為內(nèi)容繁多,本次的教學設計已經(jīng)超出了教學大綱對本課的要求。然而我們想通過此次的授課,讓學生明白詩詞的鑒賞課是一門多元素的藝術,可以在一次次的訓練和學習中錘煉其鑒賞和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