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瑰麗
【摘要】 目的:探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的變化情況與臨床意義。方法:選2016年11月-2017年12月筆者所在醫(yī)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50例作為試驗組,選同期體檢健康人員50例作為參照組。試驗組患者在發(fā)病24 h內對其進行采血,參照組人員對其采集清晨空腹靜脈血。將采集的血液進行血清分離,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指標測定采取免疫比濁法實施檢測。結果:試驗組患者第1、7、14天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指標分別為(4.2±1.4)、(6.7±1.5)、(3.4±1.6)mg/L,參照組患者第1、7、14天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指標為(2.1±0.6)、(2.1±0.6)、(2.1±0.6)mg/L,試驗組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指標明顯高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變化情況能夠有效為臨床判斷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病癥提供參考依據(jù),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 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 臨床價值
doi:10.14033/j.cnki.cfmr.2018.25.08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8)25-0-02
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屬于炎性反應性蛋白,能夠有效反應出全身性炎癥。文獻[1]相關研究顯示,超敏C反應蛋白指標升高時,則顯示出動脈粥樣硬化病癥的不穩(wěn)定性,并且也能夠顯示缺血性腦卒中預后狀況[2]?,F(xiàn)選取2016年11月-2017年12月筆者所在醫(yī)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50例與同期的健康體檢人員50例作為對象,探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的變化情況與臨床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1月-2017年12月筆者所在醫(yī)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50例作為試驗組,選同期體檢健康人員50例作為參照組。試驗組患者中,男26例,女24例;年齡54~78歲,平均(65.4±4.2)歲。參照組患者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55~79歲,平均(65.6±4.4)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試驗組患者在發(fā)病24 h內對其進行采血,而參照組組人員對其采集清晨空腹靜脈血,將采集的血液進行血清分離,分離血清之后,將分離的標本即時進行測定,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指標測定采取免疫比濁法實施檢測,檢測操作方式均按照試劑盒上的說明書進行操作。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第1、7、14天的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指標情況。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研究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指標等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試驗組患者第1、7、14天的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指標明顯高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超敏C反應蛋白屬于肝臟合成分泌炎癥分泌物質,若患者機體出現(xiàn)急性炎癥、創(chuàng)傷癥狀、腫瘤與感染等多種癥狀,患者機體內部炎癥系統(tǒng)激活,患者機體超敏C反應蛋白的濃度顯著升高[3-5]。文獻[6-9]相關研究表明,超敏C反應蛋白在慢性炎癥發(fā)展過程當中,能夠在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呈現(xiàn)局部沉積現(xiàn)象;能夠誘發(fā)內皮細胞的分泌與表達黏附分子、化學趨化因子等,增加纖溶酶原的活性,可以有效擴大炎性介質炎癥效應[10-12]。因此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是和動脈粥樣硬化密切相關標志性物質,超敏C反應蛋白也是腦梗死預后的標志物質,可以有效預測腦梗死患者死亡概率、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率[13-15]。鐘波等[16]的研究顯示,血漿超敏C-反應蛋白與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臨床結局密切相關,經(jīng)分析,hs-CRP水平與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改善、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惡化及神經(jīng)功能預后不良顯著相關(均P<0.05).當排除腦卒中后發(fā)生急性感染疾病的患者后,這種顯著關聯(lián)仍然存在(均P<0.05)。丁萌等[17]的研究顯示,腦梗死組患者超敏C反應蛋白含量為(13.58±6.49)mg/L,對照組患者超敏C反應蛋白含量為(1.57±0.97)mg/L。腦梗死組患者超敏C反應蛋白含量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說明急性缺血性腦梗死患者和超敏C反應蛋白指標含量變化情況密切相關。本次的研究顯示,試驗組患者第1、7、14天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指標情況分別為(4.2±1.4)、(6.7±1.5)、(3.4±1.6)mg/L,參照組患者第1、7、14天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指標為(2.1±0.6)、(2.1±0.6)、(2.1±0.6)mg/L??梢娊】刁w檢人員的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隨著時間變化,指標無明顯改變。而試驗組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指標情況會隨時間變化,并且試驗組患者不同時間超敏C反應蛋白指標要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急性缺血性腦梗死發(fā)病率較高,容易導致患者殘疾與死亡,急性缺血性腦梗死發(fā)病的因素主要是動脈粥樣硬化與高血壓性動脈硬化情況。動脈硬化疾病不僅僅是單純的脂質沉積性病癥,也屬于慢性炎癥反應。超敏C反應蛋白指標屬于急性蛋白,會在患者感染、炎癥、組織性損傷出現(xiàn)的時候,其濃度會快速增高,屬于炎癥反應的敏感性指標[18-19]。此外,李進軍等[20]研究將缺血性腦卒中病理資料根據(jù)是否發(fā)生早起神經(jīng)功能惡化(END)分為早期神經(jīng)功能惡化組(END組)和非早期神經(jīng)功能惡化組(Non-END組),并按照TOAST、CISS分型統(tǒng)計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在不同分型中的變化,同時探討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與相關危險因素的關系,其結果顯示,END組的性別構成比、年齡、NIHSS評分、體質指數(shù)(BMI)、頸動脈閉塞、纖維蛋白原(FIB)、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及CISS分型中大動脈粥樣硬化(LAA)、穿支動脈疾?。≒AD)亞型與Non-END組比較有顯著差異,經(jīng)相關性分析顯示 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與CISS分型各亞型、LDL-C、FIB、NIHSS評分等明顯相關,其濃度升高,預示患者預后差。
綜上所述,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變化情況能夠有效為臨床判斷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病癥提供參考依據(jù),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周國強,黃宗青,張志,等.增強型體外反搏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超敏C反應蛋白和內皮素1的影響[J].中國神經(jīng)精神疾病雜志,2016,42(3):129-133.
[2]田梁佳,孫麗,馬秀銀,等.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在缺血性腦卒中診斷中的作用分析[J].中國臨床醫(yī)生雜志,2017,45(7):52-54.
[3]姚立巖,楊曉煒,李海紅,等.C反應蛋白與缺血性腦卒中關系的研究進展[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17):4370-4373.
[4]姚濤,任明山,李淮玉,等.缺血性腦卒中急性期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變化與進展性卒中的相關性[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6,32(5):735-738.
[5]王君,王正則,高連波,等.腦梗死急性期淡漠與血尿酸、超敏-C反應蛋白及認知障礙的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6):1323-1325.
[6]周曉莉,聶鑫.缺血性進展性腦卒中患者HPA軸功能變化及與甲狀旁腺激素的相關性[J].熱帶醫(yī)學雜志,2017,17(2):230-232,243.
[7]鮑俊杰,耿德勤.超敏C-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18與青年缺血性腦卒中后焦慮的相關性[J].中國神經(jīng)免疫學和神經(jīng)病學雜志,2015,22(6):408-411.
[8]谷秀娟,劉亞東,韓肖肖,等.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超敏C反應蛋白和脂蛋白α聯(lián)合檢測在腦卒中的應用價值[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7,46(15):1871-1872.
[9]劉凱,尚莉莉,蔡國鋒,等.宣肺固金湯治療腦卒中后肺感染的臨床研究[J].中醫(yī)藥學報,2016,44(3):137-139.
[10] Fuentes B,Alonso D L M,Ximenez-Carrillo A,et al.Futile Interhospital Transfer for Endovascular Treatment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J].The Madrid Stroke Network Experience[J].Stroke,2015,46(8):2156-2161.
[11]官國東,陳敬毅,寧為民,等.hs-CRP、補體C3、PA及皮質醇水平在腦卒中患者疾病進展中的變化[J].海南醫(yī)學,2016,27(9):1406-1409.
[12]李友梅,岳蘊華.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合并腦卒中患者炎癥標記物、內皮功能研究[J].廣西醫(yī)學,2016,38(8):1152-1153.
[13]王金海,趙敏,鮑英存,等.頭穴透刺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及炎性反應因子水平的影響[J].針刺研究,2016,41(1):80-84.
[14]林裕鋒,黃幸紅.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應蛋白和D-二聚體聯(lián)合檢測在腦卒中診斷和預后判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6,23(9):19-21.
[15]謝堅,張虹橋,章成國,等.瑞舒伐他汀與阿托伐他汀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血脂、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及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作用的比較[J].臨床神經(jīng)病學雜志,2015,28(1):37-41.
[16]鐘波,唐丙儉,柳霞,等.血漿超敏C-反應蛋白與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臨床結局的相關性[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7,33(7):1050-1054.
[17]丁萌,武英偉,謝守軍,等.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脂蛋白相關磷脂酶A2、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應蛋白聯(lián)合檢測的意義[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7,38(14):1898-1900.
[18] Andersen S D,Gorst-Rasmussen A L,Gregory Y H,et al.Recurrent Stroke The Value of the CHA(2)DS(2) VASc Score and the Essen Stroke Risk Score in a Nationwide Stroke Cohort[J].Stroke,2015,46(9):2491-2497.
[19]巫偉忠,鄧永輝,黃仕春,等.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高敏C反應蛋白水平與預后的關系[J].海南醫(yī)學,2017,28(9):1411-1412.
[20]李進軍,陳偉良,查曹兵,等.缺血性腦卒中早期神經(jīng)功能惡化患者超敏C反應蛋白變化及相關因素分析[J].心腦血管病防治,2016,16(3):190-193.
(收稿日期:2018-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