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加寬
摘要:校園特色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校園隱性課程的主要體現,也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對L市中小學校園特色文化建設的調研表明,L市中小學校園特色文化建設取得了可供借鑒推廣的經驗,同時也存在著不足。進一步提升中小學校園特色文化建設水平的建議:合理規(guī)劃,開展理論研究,提升特色文化內涵;突出主體,注意學科均衡,健全制度組織機構;分層實施,培育個性文化,完善評估考核機制。
關鍵詞:中小學;校園特色文化建設;隱性課程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8)09A-0040-05
為全面提升中小學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自2013年以來,江蘇省依據《江蘇省教育廳、江蘇省財政廳關于推進小學特色文化建設工程的意見》(蘇教基〔2013〕19號)、《江蘇省教育廳、江蘇省財政廳關于啟動實施薄弱初中質量提升工程的通知》(蘇教基〔2012〕22號)及《江蘇省教育廳、江蘇省財政廳關于啟動普通高中課程基地建設的通知》(蘇教基〔2011〕27號)實施小學特色文化建設工程、薄弱初中質量提升工程及普通高中課程基地建設。項目建設注重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落實,鼓勵學校在已有建設的基礎上,注重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突出課程開發(fā),根據學校質量提升的重點環(huán)節(jié)確定建設內容,切實改變教師“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的方式。在此背景下,我們實施了本次調研。本次調查采用文獻研究、問卷調查和訪談三種方式進行。調查對象為L市150所學校的校級領導、中層干部、教師及學生。
一、經驗與成效
通過對調查問卷及訪談結果的分析,我們發(fā)現該市整體的校園特色文化建設取得明顯成效,一些共性的規(guī)律可供參考,一些個性的做法值得提倡,一些成功的經驗值得推廣。
(一)強化制度建設,長效機制逐步建立健全
大多數中小學把校園特色文化建設作為一項重點工作,從教育發(fā)展和人才培養(yǎng)的戰(zhàn)略高度,統一規(guī)劃、組織和協調好建設工作。一些中小學制定了《學校校園特色文化建設工作五年提升行動計劃》,提出“力爭到2020年,使學校擁有體現鮮明教育內涵和特色的校園特色文化”。許多中小學制定了《關于加強校園特色文化建設的計劃》,將校園特色文化建設納入學校建設與發(fā)展規(guī)劃和年度工作計劃。一部分中小學在發(fā)展中注重獨特個性的培植,形成個性化辦學特色。
(二)注重內涵發(fā)展,特色品牌逐漸凸顯效應
在推進特色文化建設中,許多學校都能夠注重校園特色文化的內涵建設,著力塑造特色文化品牌。一是著力營造書香校園。一些中小學推進師生課內外閱讀,組織師生閱讀、分享、交流讀書心得,通過各種措施,推動書香校園成為校園特色文化建設優(yōu)秀品牌。二是著力打造地域特色校園文化。學校通過深入挖掘地域特色資源,結合新時期師生心理特征與文化品位,在不斷探索的基礎上開發(fā)出一些形式多樣、生動活潑、師生喜愛、本土氣息濃厚的校園特色文化品牌,通過各種形式、各種載體設立具有地方和學校特色的鄉(xiāng)土特色文化課程。三是著力建設制度文化。學校堅持以人為本,從人性需要、人格尊嚴以及人文關懷出發(fā),各項行為規(guī)范和規(guī)章制度細化、實化,并努力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豐富實踐載體,特色文化服務全面發(fā)展
許多學校以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為立足點,校園特色文化建設著力在豐富載體上下功夫。一是積極加強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學校結合教育現代化創(chuàng)建、教育均衡發(fā)展及校園安全工程,加強校園人文景觀建設,校園山水氣象濃郁,校舍極具藝術美感,綠化有人格寓意,文化景觀有“故事”,走廊、過道、教室有創(chuàng)意,充分利用校園每一個角落,營造德育良好環(huán)境和氛圍,使校園內景物體現教育的熏陶和引導。二是舉辦藝術節(jié)。學校組織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藝術素養(yǎng),形成藝術活動常態(tài)化的良好局面。三是強化網絡平臺建設。各中小學均建有校園網,積極探索網絡資源與學校常態(tài)德育的融合,著力推進綠色網室建設,建立和完善各項規(guī)章制度,長期、常態(tài)為師生提供良好的服務。
二、問題與分析
課程根據其是否可視一般分為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前者是指明確的、事先編制好的課程,后者一般是指一種非正式的、無意識的、沒有事先安排的潛在課程,通常包括觀念、物質、制度和心理等方面。本文研究的校園特色文化是隱性課程的重要表現形式,對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觀念、落實等不到位,實際建設過程中往往伴隨著一些不和諧的現象。
(一)課程內容開發(fā)不全面,學科課程拓展不均衡
《江蘇省教育廳、江蘇省財政廳關于推進小學特色文化建設工程的意見》提出,要“以項目建設為突破,建設展現課程內容和文化的特色載體,加強學生對課程教學內容的形象觀察、體驗感悟,在實際動手中注重發(fā)現、努力探究,逐步提高學生勤于動手、善于思考、敢于創(chuàng)造的能力”。調研發(fā)現,關于全市“校園特色文化建設內容”,僅少數學校以“國家課程”為重點,其余均以課程拓展為中心,課程拓展的特色文化內容,又以綜合、品德與生活、語文三大學科為中心,共占校本課程的75%左右。對音、體、美、科技等其他學科教學內容的忽視,導致校園特色文化建設目標內容忽視國家課程,特別偏重綜合、品德與生活、語文三大學科的內容,實難保證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二)文化元素融合不充分,因地制宜力度不達標
許多學校沒有將自身文化精華與文化發(fā)展取向、傳統文化元素與新時代文化、共性認知文化與個性需求文化有機融合起來,校園文化停留于外顯的“墻面文化”,停留于想當然的“破舊立新”,停留于借鑒“他人文化”,導致原有的文化精華流失,匯入盲流群體。一些學校滿足于追逐“高大上”、一時的吸引眼球和怦然心動,校園文化建設沒有根系,沒有養(yǎng)分,沒有生命力和影響力,難以讓師生產生認同感、歸屬感和獲得感,難以讓校園文化生根。校園特色文化建設是一所學校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總和,是學校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是一項細致、長期的系統工程。在這項工程建設中,制度文化建設是保障,物質文化建設是基礎,精神文化建設是核心,形成高尚的行為文化是目標。它需要因地制宜、特色發(fā)展、與時俱進。
(三)環(huán)境氛圍建設不濃厚,課程資源開發(fā)不到位
《江蘇省教育廳、江蘇省財政廳關于推進小學特色文化建設工程的意見》提出,學校應“加強課程情境、教學實施載體建設,形成充分展現課程特色、具有濃郁課程文化氛圍的教學環(huán)境”。調研顯示,“物質、人文氛圍濃厚”的學校僅有一部分,近一半的學校注重突出“人文文化”的建設,少數的學校突出“物質文化”的建設。學校已經建設的內容,仍然是以課外拓展內容為中心,與課程教學直接相關的資源、平臺開發(fā)較少。這也從側面凸顯出全市參與調查學校課程氛圍不濃厚的現狀。已經形成的物質、文化氛圍中大多與課程教學無關,在此基礎上開發(fā)的活動資源、建設的活動平臺,也就無法充分支撐學生有效參與課程教學活動,更沒有達到“運用新理念、新技術、新方法、新手段,以學生在課程活動中實際體驗、動手操作、研究探索為中心,提高資源類別的多樣化水平”的要求。
(四)建設方案制定不合理,學生活動成效不明顯
調查發(fā)現:一部分學校的校園特色文化建設方案是由“分管人員撰寫”的,單獨從分管人員的角度制定學校的特色文化建設方案,不能保證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大多數學校的建設方案是由“學校行政集體討論”的,反映出參與調查的大部分學校都能從學校行政層面充分重視。而“全體教師參與討論”的學校較少,說明學校在尊重教師選擇、促進教師參與方面的工作存在一定的欠缺?!叭w學生參與”的學校比例最小,反映出學校引導學生參與的面不夠廣泛。學校沒有從全局、全方位的角度制定方案,缺乏征求多方意見和建議的意識,導致熱熱鬧鬧的活動未能取得具體的成果。許多學校僅在學校和縣(區(qū))內取得了一定的影響力,反映出學校組織學生參與特色文化活動方面,僅停留在開展活動的階段,學生參與縣級以上活動展示的機會不多,從而限制了學生活動成果的質量。
三、對策與建議
(一)合理規(guī)劃,開展理論研究,提升特色文化內涵
1.建立責任機構,征求多方意見
為確保校園特色文化建設持久、深入、長效開展,避免建設工作變?yōu)殡A段性“運動”,校長應認真擔當起校園特色文化建設的第一責任,建立一個集管理、指導、研究、服務、評價為一體的機構,聘請專家和關心教育的社會人士作為顧問,為學校特色文化建設提供咨詢。在征求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組織專家論證。在物質文化建設方面,保證經費資源不浪費;在精神文化建設方面,保證開展的學生活動既能突出國家課程的主體地位,又能凸顯對國家課程的補充與拓展,從根本上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2.開展理論研究,明確建設方向
開展特色文化建設工作,需要廣泛借鑒和利用成功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借鑒社會學、哲學、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美學等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一方面,通過對校園特色文化的含義、內容、建設目的、原則、意義等研究,明確建設工作的方向和目標。唯有如此,實踐與理論的研究才能達到一定的廣度和深度,研究成果才能更加具有指導意義。另一方面,加強本土文化的研究,有針對性地開展校園特色文化建設,更好地突顯學校特色。每一所學校的校園特色文化建設都不是千篇一律的,都是根據學校的物質、文化、人文、區(qū)域等的不同特點,來確定校園特色文化建設的主題。需要有堅實的理論基礎保證學校確立正確的特色文化建設方向,同時結合學校、教師、學生等多方面因素,形成獨具特色的理論研究方向。
3.理論指導實踐,提升文化內涵
學校在確立特色的理論研究方向,取得一定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用理論指導實踐活動的開展,提升實踐活動的效能。在實踐研究中把理論指導具體化、細節(jié)化,用取得的理論成果指導辦學思想文化、制度文化、環(huán)境文化、教學文化建設等工作。在用理論指導實踐的整個過程的同時,要不斷進行理論研究,通過研究歸納,不斷升華學校特色文化理論,讓學校特色文化建設在理論指導中逐步取得新成效,學校在實踐活動中不斷推進理論研究的新高度。
(二)突出主體,注意學科均衡,健全制度和組織機構
1.突出國家課程,注意學科均衡
《江蘇省教育廳、江蘇省財政廳關于推進小學特色文化建設工程的意見》提出,學校應“強化課程文化開發(fā),深入實施素質教育。課程文化是校園特色文化的重點內容。創(chuàng)新學校課程文化建設,要結合具有地方和學校特色的課程資源,探索有特色的課程文化,改革教學方式,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提升課程實施水平”。首先,學校特色文化建設的內容要以國家課程為主,課外拓展為輔。學校應密切圍繞國家課程開展活動,讓學校的物質文化處處體現不同學科的課程特色,讓精神文化立足于課堂,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讓師生在特色文化建設中不斷受到熏陶。其次,學校特色文化建設的內容不能忽視音、體、美、科技等其他學科教學內容,應該從偏重綜合、品德與生活、語文三大學科的誤區(qū)中跳出來,保證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2.凸顯精神文化,開發(fā)特色資源
“教育之根和文化之根的尋求,只能通過人的靈魂喚醒才能實現?!敝行W特色文化建設的核心應是精神文化建設。只有當校園各種文化觀念逐步實現內化,變?yōu)閷W生的內在意識,校園特色文化才能產生積極的作用;只有重視了精神文化建設的主導地位,校園特色文化建設才能實現其應有的價值;只有精神文化的浸潤,其他文化的作用才能得到很好的發(fā)揮。同時,學校在投入和建設特色文化的過程中,要遵循學科均衡原則,促進學校特色文化建設協同發(fā)展。特別是針對調研中出現的忽視課程主體的問題,要突出國家課程的主體地位,“開發(fā)符合學生年齡特征和身心特點的課程資源,促進課程形態(tài)的變化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通過各項課程資源的挖掘整合,科學設疑激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和探究熱情。
3.完善規(guī)章制度,健全組織機構
制度文化是校園特色文化建設順利進行的保證,為校園特色文化建設保駕護航,因此,在校園特色文化建設中,要高度重視校園的制度文化建設。良好的校風、教風、學風的建立,需要公正合理的規(guī)章制度;沒有完善的規(guī)章制度,無法約束師生的不良行為,無法保障學校工作的順利開展。但是,只有合理的制度是不夠的,沒有執(zhí)行規(guī)章制度的機構、人員,制度也形同虛設,無法真正起到作用。因此,在建立完善的規(guī)章制度的同時,要有相應的人員和組織機構。為此,學校要制定具有特色的規(guī)章制度,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深化和管理。學??梢越⑻厣幕ㄔO實施中心、特色文化建設領導小組等,根據校園特色文化建設的目標和路徑,進行有效指揮,確保校園特色文化建設順利開展。
(三)分層實施,培育個性文化,完善評估考核機制
1.分層實施,區(qū)域推進
一所優(yōu)質而有影響力的學校,除硬件建設以外,更重要的是深厚的人文底蘊、獨特的教育理念和獨樹一幟的校園特色文化。只有這樣的學校,才會有生命力,才會有感召力和競爭力。要抓住校園特色文化建設“多方面、多層次、多維度”的特點,從外在到內在,從自發(fā)到自覺,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普遍,從實踐到理念,以先進的教育思想統帥和引領,逐漸實現預期的目標。要組織系列活動,讓學校發(fā)展環(huán)境不斷優(yōu)化,豐富中小學教育內涵,讓中小學的辦學特色凸顯,逐步提升學校形象和競爭力,實現跨越式發(fā)展。《江蘇省教育廳、江蘇省財政廳關于推進小學特色文化建設工程的意見》提出,“采取省級扶持、市縣負責、結對共建、聯盟學校參與的辦法,省教育、財政部門對小學特色文化建設工程進行指導,開展項目申報培訓,并給予經費扶持??h(市、區(qū))教育、財政部門負責項目申報、建設、管理和配套經費的落實,相關學校具體實施”。訪談發(fā)現,部分縣(區(qū))并沒有落實文件精神,僅省財政的經費扶持能準時到位,其他經費沒有保障。因此,學校特色文化建設需要各部門形成合力,加大對特色文化建設的投入,持續(xù)推進校園特色文化建設。
2.強化個性,培育特色
特色文化是一所學校獨有的生命力。目前中小學的硬件建設逐漸趨同,校際競爭已經轉向辦學特色、辦學質量和辦學品位的競爭。學校特色文化的生命力是否旺盛,特色文化性格是否鮮明,特色文化是否能助推學??沙掷m(xù)發(fā)展,直接決定了學校辦學的成敗。在辦學理念、學校形象、優(yōu)勢項目強化、校本課程設置、教師教學技能和學生素質等方面辦出成就,辦出特色,校園特色文化力才能得到提升,社會美譽度與知名度才能得到提高。因此,努力強化個性是學校特色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原則,要充分開發(fā)、利用優(yōu)勢資源,提煉、整合出各自的校園特色文化,變差異為優(yōu)勢,用優(yōu)勢凝聚人心、激發(fā)活力,實現校園特色文化的全優(yōu)化。學校要依據制定的特色文化主題,創(chuàng)設個性鮮明的教學環(huán)境,“開發(fā)符合學生年齡特征和身心特點的課程資源,促進課程形態(tài)的變化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通過各項課程資源的挖掘整合,努力設疑激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和探究熱情”。
3.強化責任,完善考核
建立科學合理的規(guī)章制度和考核機制,是確保校園特色文化建設的重要舉措。一方面,建議教育主管部門在修改或制定學校督導評估方案或文件時,一定要包含校園特色文化建設方面的內容,把校園特色文化建設納入學校的工作計劃。在校園特色文化建設中應該建立近期、中期、遠期校園特色文化建設目標,強化目標管理責任制,對校園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質文化等分別提出評價指標和工作要求,構建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的系統考核目標,克服校園特色文化建設中出現的低效、短視、盲目等問題,確保將校園特色文化建設工作落到實處。另一方面,在學校的各項評估檢查中,把校園特色文化建設作為一項重要的目標責任考核內容。教育行政部門需要協同下屬的各個部門合力形成評估考核機制,教育局的基礎教育部門、教研室等科室在制定工作計劃時,要協調統一,合理考慮學校特色文化建設目的、內容、措施等各個因素,通過組織專家論證、走訪調研,制定可行的實施方案,并保證方案的實施,同時與政府的教育責任督導內容保持一致,避免給學校、教師、學生帶來不必要的負擔。各部門只有在協調統一的基礎上,才能制定出合理的學校特色文化建設考核機制,促進學校特色文化建設的良性、持續(xù)、深入發(fā)展。
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說明單純的顯性課程已經不能達到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目的,各校應充分挖掘富有特色和個性化的教學資源,大力開發(fā)和建構教材、課堂、課外活動中的隱性課程,以形成系統的校本課程體系。校園特色文化作為隱性課程的主要內容,應當首先得到關注、開發(fā)和建設。
責任編輯:丁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