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楊
摘 要: 當今的本科生培養(yǎng)已經(jīng)由原有的學術技術型教育越來越傾向于個人素質(zhì)能力的培養(yǎng),而互動教學模式由于可以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發(fā)展,越來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視。而在實際教學中,如何將互動教學法恰當?shù)厝谌雽I(yè)課體系中,成為教學工作者關注的要點。本文以環(huán)境材料導論課為例,通過總結教學改革嘗試中的具體方法及對學生反饋的統(tǒng)計結果,對團隊合作的互動教學在小班專業(yè)課實踐中的要點進行了總結,并提出了進一步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 團隊合作 互動教學 本科生教學 環(huán)境材料導論
1.引言
隨著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國內(nèi)外的教育工作者已經(jīng)達成共識,傳統(tǒng)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難以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缺乏對學生主動思考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繼而,反轉式教學法應運而生,是指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答疑為輔的教學模式。反轉式教學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鍛煉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然而,對于中國學生來說,在小學至高中的十二年中,一直是傳統(tǒng)灌輸式教學,如果直接照搬國外的反轉式教學模式,學生接受度低,教學效果不理想。同時,目前國內(nèi)的高等教育總學分和學時數(shù)較國外高很多,學生的空余自主實時間相對較少,不能完全滿足國外反轉課堂教學的需要。因此,結合國內(nèi)高校的學科特點,探索出適合我國國情的高等教育教學方法有著重要的研究意義[1][2]。
在發(fā)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教學方法中,團隊合作學習法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首先,在以往的教學中,即使是小班授課,一位教師也要面對幾十名學生,上課時間和教師精力有限,難以對每位學生的掌握程度及時把關。將學生組成小組進行學習,再由教師進行總結點撥,由一對幾十改為一對十幾甚至是幾個小組,大大提高教學效率[3]。其次,從心理學上說,學生在聽課過程中只是被動接受,認為和教師的關系不對等,開展學生之間的討論學習,消除講授中的等級關系,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再次,與以個體為單位的翻轉式教學模式相比,團隊合作式的教學模式很好地保護成績較差或者比較害羞膽怯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生的整體參與度。最后,在現(xiàn)代社會的就業(yè)需求中,越來越強調(diào)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團隊合作的學習方法使學生的自學能力、表達能力、合作能力都得到很好的鍛煉,促進全面發(fā)展,為學生未來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4]。因此,筆者以《環(huán)境材料導論》課程為例,進行了團隊教學模式的初步探索。
2.團隊合作模式教學的實施方法
2.1團隊的分組方法
分組由教師隨機抽取產(chǎn)生,兼顧男女比例,盡量使熟悉的學生分在不同組中。
2.2高效合作團隊的建立
以新建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式活動。
活動1:保持靜默,學生按生日月份站成一排。完成后請舉手示意。
活動2:按照指定方式運送呼啦圈,合作完成后舉手示意。
2.3合作團隊的高效學習活動
活動1:小組討論題目——環(huán)境與材料之前的關系是什么。討論時間五分鐘,討論后小組形成一個答案,書面上交。
活動2:小組口頭報告——運用LCA(生命周期評價)理論來分析生物物品。各組隨機抽取一樣,先進行討論,再派代表講解。
活動3:小組書面報告——針對校園范圍內(nèi)某類設施進行改造方案規(guī)劃,結合學校具體情況,利用LCA評價模式,提出三種以上備選方案,并給出指導建議。報告準備時間為三周,可以在校園范圍內(nèi)實地考察,考評成績包括所用理論的正確性,結合實際的準確性,以及書面撰寫的規(guī)范性等。
3.團隊合作模式教學的實踐要點
3.1團隊的分組方法
分組時,力求讓不熟悉的學生在一組中,這樣可以使他們在團隊建立過程中對溝通能力得到更多的鍛煉。
3.2高效合作團隊的建立
為了讓學生盡快進入團隊合作狀態(tài),提高學習效率,需要用一系列活動逼迫學生進入團隊成員的角色中?;拥挠螒虿痪幸桓?,重點在于讓學生迅速熟悉,并且形成共同目標,樹立團隊意識。
3.3合作團隊的高效學習活動
在形成團隊后,將團隊學習模式應用到專業(yè)課程中。在整個學期里,團隊協(xié)作題目的難度應逐漸增大,給學生適應的時間。在整個學期中,團隊合作活動貫穿始終并由易到難,使學生在積極學習專業(yè)知識的同時提高個人的交流、思考、合作的能力。
4.團隊合作模式教學的實踐評價與總結
《環(huán)境材料導論》是全日制本科大三年級專業(yè)選修課程,共24學時,課程設計為70%時間為教師講授,30%時間增加了小組討論、搶答、團隊匯報等形式。為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成績計算方式設計為:總評成績=期末卷面成績*60%+平時成績*40%,并在第一節(jié)課時向學生說明。期末考試時,對兩個年級共66人,2014級35人,2015級31人,進行問卷調(diào)查,了解學生對該課程改革方式的認可程度。
題目一:你認為小組討論對于知識點的學習
□有用 □沒有用 □不好說 □無所謂
統(tǒng)計結果顯示,總人數(shù)的89%認為有用,11%的認為不好說。其中2014級(即大四學生)91%認為有用,9%認為不好說,2015級(即大三學生)87%認為有用,13%認為不好說。這說明大多數(shù)學生都認為團隊合作的學習模式對知識點的掌握是有用的。而實際上,在課堂效果上反映出這一點。在沒有任何教師干預(點名、扣分等)的條件下,該門課程每次課的出勤率都達到90%以上,同時,課堂上,很少有學生出現(xiàn)注意力不集中、玩手機等情況。由于團隊合作互動模式更具有新穎和不確定性,因此較多媒體播放的圖片、視頻類更具有吸引力。同時,互動活動進行的時間不拘泥于課前的測驗或是課后的總結復習,可以根據(jù)知識點的難易程度、學生在學習時段的專注力集中程度等靈活調(diào)整,互動活動一般會有多個備案,可以根據(jù)情況選擇適宜的難易程度和時間長短。比如:如果學生因為聽課疲勞、困倦導致的注意力集中程度降低,就可以通過穿插搶答、小游戲等形式調(diào)整講課節(jié)奏;如果是重要知識點的鞏固,則可以通過小組討論、隨堂測驗等形式進行擴展和深化。
題目二:你認為本學期教師講授和學生互動時間的分配比例是否合適
□很好 □教師講授太少 □學生自由時間太少 □無所謂
總人數(shù)的83%選擇“很好”,12%選擇教師講授太少,3%選擇學生自由時間太少,2%選擇無所謂。其中2014級80%選擇“很好”,17%選擇教師講授太少,3%選擇無所謂;2015級87%選擇“很好”,17%選擇教師講授太少,6%選擇學生自由時間太少。
題目三:你希望教師講授和學生互動時間的分配比例時多少
□3∶7 □5∶5 □7∶3 □其他?搖 ?搖(請注明比例)
在這一問題中,學生的答案比較分散。從總體上看,48%選擇“5∶5”,33%選擇“7∶3”,5%選擇“3∶7”,另有14%選擇“其他”。對于2014級,49%選擇“5∶5”,37%選擇“7∶3”,14%選擇“其他”;而2015級,48%選擇“5∶5”,29%選擇“7∶3”,10%選擇“3∶7”,另有13%選擇“其他”。在“其他”的答案中,6∶4較多,但不是全部。
我們對年級差異進行了一定的分析。由于課程開在第一學期,對于大四學生來說,專業(yè)課掌握更加全面,思想更加成熟,愿意接受新型教學模式,但同時由于考研的壓力,難以全部投入。而對于大三同學來說,他們剛剛結束前兩年繁重的基礎課學習,從學習-復習-考試的模式中不能完全轉換和適應,同時由于是兩個年級混合授課,往往大四的同學由于年級較高而趨于主導,大三只能跟從,在主觀判斷等方面不能很好地得到鍛煉。在年級分析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學生的接受和鍛煉的因素,認為互動教學在大三學年開設比較合適,學生的適應性和可塑性都較強,同時積極引導和迅速培養(yǎng)其投入團隊合作是十分重要的。
在課程設計上,教師預設的教師講授和學生互動時間的分配比例是7∶3,通過題目二,可以看出學生是比較認可的。但根據(jù)題目三的調(diào)查,學生對時間分配的預期差別較大,這與題目二的結果有所矛盾。因此,學生認可互動式教學模式,但對于時間分配比例并沒有明確的概念,主觀隨機行較強,可以說是帶有一定的“玩”的色彩。因此,使用團隊是互動教學的模式要求教師在內(nèi)容設計上更加謹慎,對課堂的掌控力要增強。在一些互動環(huán)節(jié)后一定要給學生一定的總結和提示,引導學生在提高學習積極性的同時獲得更多的個人能力提高的建議。
從學習成績看,由于試點課程是一門專業(yè)選修課,主要是為學生擴展知識面,因此難度較小,期末成績較以往略有提高,但差別不大。但學生的積極性、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個人的組織表達能力較以往學生有很大提高。
通過對團隊合作互動式教學模式的初步嘗試,可以得到以下一些經(jīng)驗:
1.團隊合作的教學模式受到學生的歡迎,對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團隊協(xié)作意識是非常有幫助的。
2.團隊合作的教學模式以三四十人的小班授課為宜,本次嘗試共66人,已接近極限,對學時和課堂效果都有一定影響,對老師的兼顧程度很有挑戰(zhàn)。
3.學生雖然對團隊合作的互動式教學有積極的熱情,但對于具體活動的鍛煉目標還是非常模糊的,所以活動項目的規(guī)則、時間長度、鍛煉目標都需要教師進行詳細而精心的設計,對一些可能出現(xiàn)的突發(fā)狀況要有一定的預判。
4.不同的團隊互動項目對學生的鍛煉內(nèi)容不盡相同,比如小組討論或者小組代表發(fā)言比較鍛煉學生的溝通和表達能力;設計報告類可以鍛煉學生的文本撰寫能力、培養(yǎng)學生全面思考;而一些開放性問題的搶答或者是補充答案可以使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當然,由于高效團隊合作式教學模式的試點工作剛剛開始展開,依然有一些問題還沒有解決,比如:如何建立公平的鍛煉機會又不打擊主動學生的積極性;如何平衡個人能力和團隊成績之間的關系。這些都將在后續(xù)的教學實踐中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李江,傅華.基于團隊合作學習的翻轉課堂模式在預防醫(yī)學教學中的操作實踐性研究[J].復旦教育論壇,2015,12(2):107-112.
[2]司林波,謝中起,李春林.基于合作能力培養(yǎng)的團隊合作案例教學模式探索——以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yè)課程教學為例[J].教學研究,2014,37(5):25-29.
[3]遲明梅.項目教學法在“發(fā)酵工程”課程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農(nóng)產(chǎn)品加工,2018(5):99-100.
[4]馬潔,許麗旋,余惠琴,王聰.基于團隊合作學習的翻轉式教學模式在兒科護理學中的實踐性研究[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8(2):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