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
摘 要: 幼兒階段應該實施禮貌教育,禮貌教育的實施要遵循禮貌行為表現(xiàn)的基本特征,包括階段性、個別差異性、漸進性。在遵循這些基本特征的基礎上,幼兒階段禮貌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成人要以身作則、承認幼兒發(fā)展的差異性、有耐心。
關鍵詞: 幼兒禮貌教育 心理特征 教育原則
一、幼兒階段禮貌行為表現(xiàn)的基本特征
1.階段性。
在幼兒階段,兒童的認知中沒有“禮貌”這個概念。即使知道這個詞,對于“禮貌”是什么,幼兒也不真正理解。如果問幼兒園的兒童,你是個有禮貌的孩子嗎?他們會說,是的。如果繼續(xù)問,什么是禮貌呢?他們就不知道了。如果問他們是不是有禮貌的孩子,他們肯定回答是。因此,“禮貌”這個詞對于幼兒來說只是從成年人那里聽來的一個詞而已。因為成年人會夸獎孩子的某些行為是有禮貌的,所以幼兒雖然不知道禮貌是什么,但是知道懂禮貌是一件好事。
幼兒對禮貌的理解與成年人不同。成年人對幼兒是否禮貌的判斷主要是看幼兒對待成年人的表現(xiàn)。比如打招呼,成年人非常重視,見到熟識的人都會打招呼,也要求自己的孩子同樣做,并且以孩子是否照做、做得好不好作為評價幼兒禮貌表現(xiàn)的標準。幼兒的想法則與成年人不同,當成年人譴責孩子沒有和別人打招呼不禮貌時,幼兒會說“我又不認識他,為什么要和他打招呼”、“她是哪個阿姨”之類的話,讓大人無可奈何。對于幼兒來說,也許真的多次遇到某位父母的熟人,甚至多次打過招呼,但他真的沒有在意對方,沒有記住對方到底是誰,因為對方對于他來講,意義真的不是很大。幼兒階段,兒童對時間、年齡這些概念辨析不清,搞不清楚幼兒園昨天吃的是什么和今天吃的是什么,同樣他也分不清楚成年人誰是誰。在這一階段,強迫幼兒禮貌,用成年人的標準衡量幼兒的行為表現(xiàn)是不合適的。
幼兒親近的對象是孩子。成年人對于幼兒來說太大了,太高了。在幼兒需要幫助(比如累了需要抱、看東西需要站得高)的時候,他們會找成年人,除此以外,他們對相似年齡階段的人更感興趣。我們很少看到幼兒看到其他成年人就跑過去的情況,但經常可以看到幼兒見到同齡孩子不管認識與否就跑過去接觸的情況。所以,教育孩子懂禮貌也許更應該從教給他如何和同齡人相處開始。
2.個別差異性。
幼兒發(fā)展的大致階段是一致的,但在一定范圍內由于受遺傳、性別、環(huán)境、教養(yǎng)等因素影響而存在相當大的個體差異,導致其發(fā)展速度、最終達到的水平及發(fā)展的優(yōu)勢方面往往不盡相同。這種個別差異性在禮貌的學習和表現(xiàn)上也同樣存在。
有的孩子比較大方,喜歡稱呼人,有的則不喜歡。有的孩子嘴很甜,擅長用語言表達禮貌;有的孩子不會說,但會用實際行動表示與他人的親近。有的孩子會共情別人,有的孩子愿意分享。幼兒不可能各方面都做得盡善盡美,只要他能表現(xiàn)出友好的行為,他就是好的,就應該受到表揚。
有的家庭把禮貌教育作為早期家庭教育的重點,教禮貌教得早,孩子禮貌表現(xiàn)早、表現(xiàn)好。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幼兒真的知道禮貌是什么,幼兒形式化的禮貌行為很可能是一種單純的模仿或是為了滿足成年人的要求。它的好處是能給成年人帶來愉悅,但過早社會化、“懂事”、守規(guī)矩未必是一件好事,它剝奪了幼兒自主學習人際交往的機會。
3.漸進性。
人的任何內在心理、外在行為的獲得都是漸進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發(fā)生變化的,這種變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量的不斷積累導致的質的飛躍。幼兒的禮貌教育也是如此,幼兒不會那么聽話地讓做什么就做什么,不會一教就會,不會做了一次就記住。但每一次的教、每一次的做都會在幼兒的心里留有印象,這種印象不斷累積,終有一天成人會發(fā)現(xiàn)孩子不用提醒也能和別人打招呼。在這一過程中,不需要譴責、不需要用譴責的方式代替幼兒表達對他人的歉意。
二、幼兒階段禮貌教育的原則
1.成人要以身作則。
模仿是幼兒社會學習的主要形式,具有重要的學習功能,在新行為的習得過程中具有重要的輔助作用。幼兒階段由于兒童不具備良好的語言溝通能力,模仿就成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手段了。兒童的動作、語言、技能及行為習慣、品質等的形成和發(fā)展都離不開模仿。模仿與說教不同,它不需要呵斥,成年人只需要做好自己,就能對兒童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幼兒一出生就生活在成年人包圍的世界中,成年人構成了幼兒的模仿環(huán)境。一個家庭由父母或祖輩提倡并身體力行和言傳身教的風尚和作風是家庭倫理和家庭美德的體現(xiàn),具有強大的感染力量,不必刻意教誡或傳授,通過耳濡目染就能獲得,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禮貌教育也一樣,成年人對他人禮貌的行為能給幼兒發(fā)揮榜樣作用。
成年人不僅要禮貌地對待他人,更要禮貌地對待幼兒。禮貌是人的潛意識里渴求別人尊重和贊賞的需要的表現(xiàn)。在交往中,人們發(fā)現(xiàn)它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很多問題。頻繁使用“請”、“謝謝”等禮貌用語,會使話語變得委婉而動聽,比較自然地把自己的位置降低,將對方的位置抬高,使有禮貌的人喜悅,使那些受人以禮貌相待的人們喜悅。成年人要讓幼兒學會禮貌,首先要懂得禮貌地對待幼兒。在這一過程中,讓幼兒體會禮貌帶給他們的美好感受。
以身作則要伴隨語言指導。單純的模仿、以身作則使教育缺乏主動性、目的性。禮貌行為發(fā)生后,成人要適當?shù)亟o幼兒講解為什么這樣做、怎樣做更好,并說出自己對于禮貌行為的評價。評價時要以具體行為為評價對象,以正面評價為主,用積極的行為引導幼兒,主動地、有目的地帶領幼兒學習禮貌。
禮貌教育其實可以不需要呵斥,不需要說教,更不需要強制。成年人人人懂禮貌,人人做得好,兒童的禮貌行為表現(xiàn)還會差嗎?
2.要承認并尊重幼兒發(fā)展的差異性。
要承認差異的存在。每個人都是遺傳、環(huán)境、教育和個人主觀能動性等方面共同作用的產物,在身心兩方面都會呈現(xiàn)出與他人不同的外在表現(xiàn)。
要充分了解幼兒。在了解幼兒共同的年齡特征的基礎上,充分了解幼兒個性特征、家庭環(huán)境、生活經歷的不同,這些可以解釋幼兒禮貌或不夠禮貌的原因。
要尊重幼兒的差異。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也是合理的。不能用同樣的禮貌標準要求所有孩子。應當允許幼兒存在不同方面、不同水平的差異,并且針對每一個幼兒的具體條件幫助他獲得最適宜的個性發(fā)展。良好教育的結果是培養(yǎng)出大批個性充分發(fā)展的人,而不是千人一面的“標準件”。正如杜威所說:“如果從個人身上舍去社會的因素,我們便只剩下一個抽象的東西;如果我們從社會方面舍去個人的因素,我們便只剩下一個死板的、沒有生命力的集體?!泵恳粋€兒童都有權利得到屬于自己的教育,教育要適應兒童的發(fā)展,而不是讓兒童適應教育的要求[1]。
要相信人性本善。要相信幼兒都是好的,他的行為表現(xiàn)是遺傳、環(huán)境共同作用的結果,當幼兒有不禮貌的行為表現(xiàn)時,不要把這種行為當成不得的事去厭惡,甚至大肆宣揚。他沒想不禮貌,他只是不夠禮貌,他還不知道怎樣做更好。要相信人的內心都有向真、向善、向美的需要,我們應該給幼兒創(chuàng)造向真、向善、向美的環(huán)境,用良好的行為激發(fā)幼兒產生向上的動力,促進幼兒發(fā)展。
3.慢慢來,不著急。
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是有順序的,人的禮貌的形成也是有順序的。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是一個從簡單到復雜、從易到難、從低級到高級、從直觀到抽象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幼兒的禮貌教育不能著急,要慢慢來。
當幼兒偶然出現(xiàn)禮貌行為時,要適時、適當?shù)赝ㄟ^表揚、鼓勵進行強化,以后禮貌行為會經常性出現(xiàn),最后可能會成為自動化的習慣。
量的積累是一個過程,不能因為幼兒沒有很快出現(xiàn)成人期望的行為就認為他不對,認為自己沒有教好,甚至因為失望而埋怨幼兒。只要成人的教育活動做到了、做好了、做足了,幼兒的良好行為就會出現(xiàn)。
參考文獻:
[1]杜威.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