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新課改實施以來,教師的教學理念開始轉(zhuǎn)變,語言文字訓練也得到了關(guān)注和實施。然而,過分強調(diào)語言文字的訓練會產(chǎn)生為語用而語用的現(xiàn)象。那么,語用訓練如何做到精準、適合呢?
一、面向全體,進行有梯度的語用訓練
作為教師,我們設定語用訓練時,既要給優(yōu)等生“發(fā)展性匹配”,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應有的挑戰(zhàn);又要給其他學生“適應性匹配”,使他們不斷獲得成功,逐步增強信心,形成學習上的良性循環(huán)。這里以《荷葉圓圓》教學中一個語用訓練環(huán)節(jié)為例:仿照“荷葉圓圓的,綠綠的?!本涫剑枋觥疤O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
對于一些學生而言,如果僅僅完成這道填空題,難度會偏低,思維得不到應有的拓展。為了面向全體,讓這個語用訓練點充分發(fā)揮應有的作用,筆者設計了三個層次的活動。
(一)看圖說話,感知荷葉
出示荷葉圖片,提問:“你看到了怎樣的荷葉?”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有“碧綠碧綠的”“大大的”“圓圓的”“綠綠的”“又圓又綠的”“像碗的形狀”……
從表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表達,從荷葉大小、顏色、形狀各方面進行了描繪,用的修飾語也不一般,有疊詞,有“又……又……”的句式,有比喻修辭……
(二)遷移運用,模仿說話
出示課文句子:“荷葉圓圓的,綠綠的。”指導學生朗讀,然后出示課后習題(配圖),讓學生仿照句式說話:蘋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生A:“蘋果圓圓的,甜甜的?!?/p>
學生B:“蘋果紅紅的,香香的?!?/p>
學生C:“蘋果大大的,脆脆的。”
……
從發(fā)言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習者的表述比前一個環(huán)節(jié)又深入了一些,他們不僅觀察到了蘋果的大小、顏色、形狀,還能結(jié)合生活經(jīng)驗,從嗅覺、味覺等角度切入,描述蘋果的特點。
(三)打開思維,自由仿說
對于學生自由仿說,為了降低難度,筆者建議可以描述身邊的事物。有學生描述教室里的裝飾物——墻上掛的“向日葵”:“向日葵圓圓的,黃黃的?!甭犃怂幕卮穑袑W生對窗外的植物進行了描述:“大樹高高的,綠綠的?!边€有學生聯(lián)想到最近常吃的水果:“西瓜大大的,圓圓的。”
這個環(huán)節(jié)雖然難度有些大,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但是,在教師正確的引導下,不少孩子還是舉手發(fā)言了。最后,課堂上學生發(fā)言的踴躍超出了我的想象。
這樣的語用訓練,既達到了面向全體的目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表達,有所提升,又通過一定的語言范式,幫助學生學會描述事物特征。
二、結(jié)合學情,選擇難度適宜的語用訓練
在進行一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們會通過各種方式判斷學情,設計難度適宜的教學重難點,使教學有的放矢。當我們進行語用訓練時,也應選擇適合自己班級學生水平的語用訓練,不拔高,也不降低。
當筆者在其他班級試教時,學生基本都能表達“荷葉是
的________________。”但是,當把難度再提高一些,要求他們具體描述畫面時,就很少有學生能做到,即使老師示范,仍有一部分學生不知如何表達。
那么,這個語用訓練點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是不是難度太大?要不要把教學難度降低?還是不描述具體的畫面,只做一句話的思維拓展訓練?
筆者在猶豫不決時,在網(wǎng)上無意中發(fā)現(xiàn)有位老師也設計了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在她的引導下,不僅能說出具體的畫面,而且說得相當精彩。這給了我動力,說明這個“說話訓練”環(huán)節(jié)在一年級是可以達成的。回想平時的課堂,我不時讓學生“想象說話”,補白文本,因此,這個語用訓練難度,對于我們班的學生來說,應該是可以接受的。事實證明,學生不僅能接受,而且描述的畫面相當精彩。
學生A:“荷葉是小蝌蚪的遮陽傘,炎熱的時候,小蝌蚪躲在荷葉下乘涼?!?/p>
學生B:“荷葉是小烏龜?shù)挠螛穲@,小烏龜無聊的時候,就爬到荷葉上快活地玩耍?!?/p>
學生C:“荷葉是小青蛙的蹦蹦床,小青蛙在荷葉上面蹦來蹦去,像一個靈活的體操運動員?!?/p>
三、運用生成,進行深層次表達
在語用訓練的過程中,如果我們能抓住學生的生成,順勢而為,順學而導,就會迎來課堂教學別樣的精彩。
例如,在《荷葉圓圓》的語用訓練中,在自由練說一句話“荷葉是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的環(huán)節(jié),有個學生把畫面描述得很具體,他說:“荷葉是小螞蟻的救生圈。小螞蟻掉到河里,它爬上荷葉,等待其他螞蟻來救它?!蔽翼槃葑プ∵@個生成,適時引導學生:“你能不能像他那樣,把自己剛才說的一句話,比如‘荷葉是小蝌蚪的雨傘,再具體地說一說?”不少學生紛紛舉手,把之前所說的話變成了具體的畫面。
學生A:“荷葉是小蝴蝶的雨傘,小蝴蝶在荷葉下躲雨。小蝴蝶很開心,荷葉也不再孤單?!?/p>
學生B:“荷葉是小烏龜?shù)幕?,小烏龜爬到荷葉上,‘咻一下滑下來?!?/p>
學生C:“荷葉是小雨點的游樂園,雨點兒落到荷葉上,頑皮地滾來滾去?!?/p>
在學生發(fā)言的過程中,還出現(xiàn)了思維的火花碰撞。當時,有一個學生說:“荷葉是小松鼠的船,這里沒有了松果,小松鼠就乘著荷葉,到另一個地方去摘更多的松果?!绷硪粋€學生提出質(zhì)疑:“小松鼠太重了,荷葉能載著它去摘松果嗎?”當時,由于教師的不確定,就把孩子的質(zhì)疑擱置了。
課后,筆者查找了相關(guān)資料,發(fā)現(xiàn)有的荷葉的確可以承載松鼠的重量。很可惜,由于備課不夠細致,在學生質(zhì)疑時,教師未能適時拓展這些資料。如果教師備課備得再充分一些,就可以引領(lǐng)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說話訓練時,或許可以幫助學生打開更廣闊的視野。
綜上所述,結(jié)合學情,有利于我們選擇適宜難度的語用訓練;設計語用教學活動,應考慮全體學生的接受水平,進行有梯度的層級訓練;在訓練過程中,應關(guān)注學生的生成,引領(lǐng)學生進行深層次的表達。只有內(nèi)容適合、方法貼切、關(guān)注生成,語用訓練才能達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