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士多德說,教育必須基于三個原則“中庸、可能和適當”。中庸,用孔子的話說就是“去其兩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不偏左不偏右、不偏上不偏下,守中為上。教育者所應秉承的中庸就該是:遵循教育規(guī)律,遵循兒童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不唯權不圖名不逐利。
然而,當前的教育已向左偏移了許多:家長一味的包辦和賞識,主管部門三令五申不準體罰,教師在遵規(guī)律和守規(guī)矩之間尷尬行走,部分學生長期失了規(guī)矩……教育為什么會偏移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原因之一是社會選擇性地理解了“因材施教”??鬃釉弧耙虿氖┙獭?,即教育者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選擇不同的方法及途徑培養(yǎng)并成就學生。這被眾多人選擇性理解為“教育者只是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差異采用激勵、引導、幫助等方法培養(yǎng)學生”,而忽略了“適合采取鞭策和懲戒”的那部分學生就該選用鞭策和懲戒的方法來扶正之,從而全面落實因材施教。也就是說,眾多人忽略了“懲戒和鞭策”也是孔子所主張的教育手段和方法 。
原因之二是教育者被剝奪了適度懲戒權,失去了對“熊孩子”的有效教育手段,不能充分因材施教。主管部門出于對學生的關愛,積極強化師德規(guī)范,三令五申“禁止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這不僅體現出主管部門對下一代的真誠關心,也充分證明主管部門在“積極作為”。但是,這一舉措卻是真實地剝奪了教師的適度懲戒權,客觀上使教師在面臨“適合懲戒”的極個別孩子時不能因材施教,不能提供適合這類孩子成長的有效方法。
原因之三是家長疼愛多于理智。不少事例證明,家長長期的無底線疼愛易養(yǎng)成孩子的虎狼之性,導致惡果。很多家長都有一種心態(tài),那就是常常因孩子太過頑劣想處罰,卻因疼愛代替理智而放任,即使偶爾大聲斥責一下事后都會后悔。長此以往,家長無底線的疼愛必定助長孩子的胡作非為。
原因之四是家長包辦過度?,F在的家長對孩子的包辦代替已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上放學時替孩子背書包,十多歲的孩子還要家長喂飯,怕孩子辛苦甚至幫孩子做作業(yè)……筆者曾親眼見過一個三年級的小女孩接過媽媽給的雞蛋,轉身快步走向操場的垃圾桶直接扔掉,當我很生氣地問她為什么這樣浪費糧食時,她非常委屈地說今天媽媽沒有把雞蛋剝好。諸多家長替孩子從小扛住一切,從不思考孩子長大后拿什么去扛起世界?
如此種種現象充分說明:教育已向左偏離,必須立即回到正確的發(fā)展軌道。教育糾偏要做的事很多,在此諸多事項中最為迫切的便是——把適度懲戒權還給教育。
首先,適度懲戒是很多國家的普遍做法:新加坡中小學教室后墻上常常懸掛一把戒尺,孩子表現不好,在有兩位老師在場的情況下按規(guī)定可以打手心3下;英國《2006年教育與督學法》規(guī)定,允許教師在經過勸告無效的情況下,采取包括身體接觸的必要手段,即教師有懲罰不守規(guī)矩學生的法定權利,包括罰寫作文、周末禁閉、校長懲戒、停學,還明確體罰可以打手心,每雙手不超過3次,允許鞭打男生臀部不超過6下等;韓國有《大韓民國教育處罰法》,包括允許使用長度不超過100厘米的戒尺打學生小腿;美國大部分學校都有禁閉室……
其次,教育不能無底線向孩子讓步。一次在路上,筆者曾親眼見到一個六七歲的男孩要媽媽背。驕陽下,媽媽堅持背了很久,其間多次和孩子商量“自己走走媽媽再背”,但孩子始終不同意。無奈,媽媽在汗流浹背的情況下把孩子放在地上歇息,還沒等媽媽站起身,那熊孩子一手猛拽媽媽頭發(fā),另一手在媽媽臉上亂抓,同時用盡全力向媽媽踢去。見如此情景,路人都說孩子該打,可滿臉血印的媽媽望著孩子除了流淚卻是重話都沒有說一句。誰能相信這樣無底線的讓步能培養(yǎng)出社會棟梁?
第三,沒有敬畏的教育是種災難。2016年7月23日,某女游客在八達嶺野生動物園猛獸區(qū)私自下車被老虎叼走,最終釀成一死一傷的慘劇。無獨有偶,時隔僅半年,浙江寧波雅戈爾動物園再次發(fā)生游客為逃票翻墻入園被老虎攻擊致死事件。什么原因導致災難的發(fā)生?粗看是不守規(guī)則,實則是缺失敬畏。古人有云“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于禍”,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對熊孩子從小不施懲戒,敬畏則無從談起,災難必隨之而至。
第四,從小不接受小懲戒,長大很可能接受大處罰。我們現在的教育規(guī)則和孩子長大后要遵守的社會規(guī)則之間缺少“適應措施”,那就是:無論孩子如何猖狂教育者都不準體罰孩子之規(guī)定,同每個公民都要遵紀守法,如有違法必須嚴懲之法規(guī)間的斷崖式鏈接。從小放蕩不羈還不受懲罰哪來的規(guī)矩意識?從小我行我素還不被懲處哪來的敬畏素養(yǎng)?沒有規(guī)矩、沒有敬畏的人生犯罪就是大概率事件,對犯罪分子嚴懲不貸是諸多國家的一貫做法。因此,小不懲則大犯,大犯必將被大懲,大懲即不排除以生命為代價!故古人云:“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p>
第五,懲罰也是因材施教,是一種教育方法和途徑?!耙虿氖┙獭逼鋬群褪歉嬲]教育者要根據被教育者的不同個性、不同領悟能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受教方式等采取適合的引導、鼓勵、輔助、鞭策、懲戒等措施。對適合采用懲戒的熊孩子采取適度懲罰才是對因材施教的全面正確理解。
第六,適度懲戒能讓一個孩子真正成長和快速成熟。曾讀到一段某女士的微信短文,提到“那是一個炎熱的夏天,12歲的我和一群比我大很多的男孩一起騎車回家,路過一個小溝渠時我竟然想也沒想,就脫光衣服只穿褲衩和一大群男孩在河溝里嬉笑打鬧。就在我忘乎所以時,媽媽提著棒子兇神惡煞地把我吼出來,當著那群男孩把我狠狠打了一頓……這頓打在我腦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痕。從那天開始,我突然知道我長大了,我和男孩不一樣,我也永遠記住了男女有別……”像這樣深刻的“成長”記憶在我們眾多人記憶深處都能找到,時隔多年,依然恍如昨日。
實踐證明,有時候,適度懲戒是有效的教育。那么,如何做到懲戒適度呢?
筆者所主張的適度懲戒,其目的是懲罰肉體拯救靈魂,是基于大愛,基于促進孩子終身發(fā)展而在師德范圍內對熊孩子有震懾作用的懲處手段,是確保教育效果的輔助措施,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實用的一種方法。為確保懲處的準確性、針對性、實效性,并確保不過泛、過重、過頻,必須確立相應的實施原則和規(guī)則。
原則之一:窮盡他法。懲戒不是目的,而是不得以的最后選擇,懲戒必須是在說服教育、情感感化、榜樣示范等諸多方法都一一嘗試并都毫無效果時方可選擇應用。
原則之二:震懾為主。懲戒的作用在于使熊孩子有畏懼感、挫敗感,擊退熊孩子的狂妄和自以為是。實施懲戒的重點是要有強烈的“心理感受”,實施時被教育對象有反思和改變的態(tài)度和傾向即可。
原則之三:多人在場。多人在場不僅可以共同診斷有無實施懲戒的必要性,也能配合多角色、多角度地實施引導,還能對懲戒的強度、數量等實施客觀監(jiān)督,以防懲戒過度。
原則之四:按規(guī)懲戒。以法規(guī)的形式規(guī)范懲戒的工具、數量、形式、時間、被懲戒者的承受部位等,讓懲戒有章可循,以利懲戒規(guī)范有序。
原則之五:多措并舉。懲戒是手段和目的,因此在具體實施時仍然不該也不能放棄情感滲透、以理服人等有效手段,以教育感化、挫敗使之頓悟為目的,靈活選用各種方法促進教育效果的達成。
“沒有懲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睘榱嗣恳粋€孩子都有美好的未來,讓我們對熊孩子大聲說“不”,讓我們實事求是地因材施教,讓我們理直氣壯地實施懲戒。教育糾偏刻不容緩,讓我們一起期待教育秉承“中庸”之道,回歸“守中為上”之光明大道;讓我們振臂齊呼:把教育的適度懲戒權還給教育者,讓我們“懲罰肉體,拯救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