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方方 李義庭
摘要:生命教育是對人進行生命健康、安全、價值的教育,引導人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熱愛生命,提升生命價值。目前不尊重生命、不愛護生命的現象時有發(fā)生,生命教育不容忽視。科學系統(tǒng)的生命教育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新途徑、新視角。本文通過文獻法對國內外生命教育的歷史和現狀進行回顧、梳理和總結。
關鍵詞:生命教育;教育途徑;死亡教育
一、國外生命教育情況
美國學者華特士在1968年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理念,當時主要是為解決美國青少年群體的吸毒問題。華特士在加州陸續(xù)建立了多所學校,并將生命教育理念付諸于教育實踐行動中。澳大利亞在1979 年設立首個“生命教育中心”,發(fā)展至今已經成為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國際性非政府組織,其在生命教育實踐當中,立足于預治艾滋病、藥物濫用以及暴力等問題。英國在1986年設立了生命教育中心,工作重心主要集中于藥物濫用問題治理上,由具備專業(yè)知識能力的教育者組織發(fā)動流動教室開展實踐行動??傮w來看,西方開展的生命教育主要是為了解決暴力頻繁、毒品泛濫以及性關系混亂等社會問題,為青少年群體的健康成長提供幫助,引導他們積極向上。由此可見,生命教育是受到社會問題的影響而出現的一種社會性教育。
隨后生命教育理念得到了持續(xù)拓展,日本在1989 年針對生命教育的具體目標做出了定位,提出要尊重人、敬畏生命。同時也不再僅限于暴力、毒品以及艾滋病等范疇,而是拓展到了青少年自殺以及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等領域。生命教育不但倡導尊重個人的生命,同時還應尊重他人生命乃至異類的生命。
英國的生命教育旨在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全發(fā)展,短短幾年成效顯著,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生命教育主題教程,做到了主輔搭配,提出要在生活當中滲透生命教育思想。國家對生命教育給予足夠的重視,促進了生命教育健康發(fā)展,針對生命教育內容做出了合理規(guī)劃并在理論層面上進行指導。
隨著專家學者、政府等社會各界的努力,死亡教育逐漸被人民接受。隨著死亡教育進入校園成為一門學科后,在醫(yī)院、社會服務機構,都舉辦了死亡教育課程、座談會、研習會。其目的是希望藉由教育上的應用,幫助人們漸漸增加對死亡的認識,建立正確的概念,并降低無謂的恐懼。
二、港臺地區(qū)生命教育情況
我國臺灣地區(qū)在二十世紀末針對生命教育做出了較為深入的探索,并且把2001年列為“生命教育年”,而各級中小學也在教育體系當中引入了生命教育理念。臺灣地區(qū)的生命教育與西方生命教育對比而言存在一定差異,這主要表現在重視調和情意與尊重生命,慰藉學生的心靈,賦予其更高層面的生命意義,從而能夠改善臺灣日漸惡化的社會道德狀況。何福田研究提出,臺灣地區(qū)開展生命教育的重點就是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避免相互殘害。
彭愛波研究提出,臺灣地區(qū)為更好地實施生命教育,在課程體系當中單獨設立有生命教育課,并且在綜合課當中設有合理的生命教育模塊;再者在學校組織開展的各項活動當中合理滲透生命教育。臺灣地區(qū)開展生命教育重視應用閱讀指導法,具體是借助提供活潑生動、形象趣味的課文或者是相關視聽資料對生命教育課程內容進行介紹;而親身體驗法則是將學生作為主體,在分享生命的相關經驗與情緒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更為深入地理解生命的價值;至于隨機教學法則是各科教師選擇合理的時機,在教學過程當中開展生命教育,使學生思考、探討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劉濟良認為,香港對于生命教育非常重視?;趦r值取向上而言,香港主流教育的本質在于人與人的生命。基于課程設置上而言,香港所開展的公民教育也同樣是將人的生命作為價值基礎,其他課程則都是圍繞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認知與理解生命來開展的?;诮逃椒ǚ矫娑?,香港開展公民教育的方法具有多樣化特征,重視與青少年身心發(fā)展特點相契合。
三、我國其他地區(qū)生命教育情況
生命教育自西方國家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提出理念以來,發(fā)展至今已經成為一門世界通行的教學門類,具有重大價值意義。我國生命教育被政府正式納入教育范疇始于2004年,當時是由上海市政府部門發(fā)布《上海市中小學生命教育指導》,隨后遼寧省政府部門也發(fā)布了《義務教育階段生命教育專項工作方案》。近年生命教育在中國得到一定發(fā)展,還有待加強。
雖然我國生命教育的理論研究與實踐開展時間較晚,但是發(fā)展速度卻相對較快,目前國內已經有多個省市陸續(xù)針對生命教育進行了實踐探索。伴隨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的價值取向日趨多元化,競爭加劇,再加之受到社會轉型期的影響,導致部分青少年產生生命脆弱感與無助感。當前我國在自殺率方面已經高居世界前列,尤其是在青少年群體當中表現得尤為強烈,以“藍鯨網”、“QQ自殺聊天群”為代表的各種自發(fā)式自殺討論平臺屢禁不止,同時自殺低齡化也日趨顯著,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除此之外,暴力殺人、假冒偽劣、食品安全、醫(yī)療事故等也層出不窮,給他人生命安全帶來嚴重威脅。在校園當中也有各種“霸凌事件”,同樣對于青少年群體的生命健康安全帶來不利影響。因此,我國在開展生命教育的過程當中,應該重點集中于個人生命安全與他人生命安全上,將愛護生命與尊重生命列為教育核心,組織實施健康教育、環(huán)境教育、預防艾滋病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毒品預防教育、青春期教育以及法制教育等,引導人們珍惜生命,防止自殺事件的發(fā)生。
四、小結
開展生命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為學生講解必要的生命安全與自救理念方法,真正做到將生命教育納入到整體教育體系當中,重點關注各種社會問題,關愛生命,珍惜生命,避免生命受到侵害。需要說明的是,生命教育并不僅限于珍惜自然生命以及保障生命安全,同時還應囊括死亡取向、倫理取向以及宗教取向等。在西方國家當中,開展生命教育是和死亡學之間存在密切關聯(lián)的。事實上,死亡學所探討的死亡并非為怎樣“死”,而是如何能夠更好的“生”,即“向死而生”。在死亡學基礎上演化出來的死亡教育,則是要引導學生對于死亡的意義與本質有清楚的認知,然后了解怎樣充實地生活下去,并有尊嚴地面對死亡。生命所具備的意義是和宗教信仰之間存在聯(lián)系的,所以宗教取向同樣能夠作為生命教育的一個關鍵分支。西方在對生命教育進行論證的過程當中,一般都是將“上帝”或者是“神”當成起點,并基于恩賜以及因果等準則探討生命教育,以期獲得靈魂的安息。在一個經濟高度發(fā)展的社會當中,生命教育應該做到發(fā)軔于心,承擔起來拯救靈魂的重擔,將倫理道德當成思想價值的取向。在對生命傷害進行預防的過程當中,其核心在于珍惜與保護生命,并重點解決好生命存活的重要問題,而生命教育的核心則在于探討“為何活著”“怎樣更好地活著”等心理與精神問題。
在筆者看來,伴隨著社會針對生命教育的逐漸關注與重視,在生命教育目標上也應該有所突破,即從最開始的“珍惜生命與保護生命”,發(fā)展為多層次認知生命本質問題,了解生命的意義固然重要,但是生命教育不應該僅限于保護生命,讓人能夠維持“活著”的狀態(tài),同時還要激揚生命,賦予生命以更高的質量,能夠讓人有尊嚴以及有價值地活著。所以,應該對生命有完整的理解,讓生命教育可以在生命世界當中發(fā)揮出重要作用,建立完整的生命家園。
參考文獻
[1]徐秉國.英國的生命教育及啟示[J].教育科學,2006(08),84-87.
[2]黃天中. 美國的死亡教育的課程設計[J]. 中國醫(yī)學倫理學,1994,(01):34-41.
[3]彭愛波.臺灣地區(qū)學校的生命教育及對我們的啟示[J].中小學管理,2003(07):53-54.
[4]劉濟良,李晗. 論香港的生命教育[J]. 江西教育科研,2000,(12):24-25.
作者簡介:趙方方(1988-),女,北京人,助理研究員,本科,就職于北京衛(wèi)生職業(yè)學院學生處,首都醫(yī)科大學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醫(yī)學與衛(wèi)生事業(y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