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濱??h實驗小學 李甜甜
一些學生窮其所有精力投身于學習中,而成績卻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學生依賴于教師的講解。教師不分析學情,只從“教”的角度出發(fā)預設,本應經過思考、討論能解決掉的問題仍然滔滔不絕地講授,長此以往,學生缺少學習的活力。學生在探學時,會遇到知識盲區(qū),此時才會產生疑問,經過討論、點撥后解決問題,產生酣暢漂流的感覺。教師要俯下身子,傾聽學生的心聲,了解學生的想法,要為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相信他們的無限潛能。教師要開展“先學后教”的模式,激活學生的潛能,開啟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中獲得發(fā)展。
“先學后教”遵循了學生通過實踐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讓學生先通過看書、練習獲得初步的認識,再通過學生的實踐、教師的點撥,在全程參與中由簡至繁地自學,逐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教師的講解要遵循“三講三不講”原則,講解重難點,易錯、易混、易漏點以及數學思想方法,不講解學生已經掌握的內容,不講解學生能通過自學學會的內容不講解講了也不會的內容。作業(yè)布置要具有開放性,以便于學生探究、促進思維發(fā)展;具有層次性,能提高學生的能力,促進學生的知識遷移。教師布置的作業(yè)不能有重復性、不能超出限度。
教師為學生的自主探學留有空間,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提問,為后面的探學做好充分的準備。教師要抓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設計豐富多彩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發(fā)現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中探尋數學信息,提出問題,為以后的自學打下基礎。小學生好奇心強,他們喜好游戲,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有目的地設計游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讓他們產生發(fā)現的愿望。如在蘇教版三年級《認識周長》一課的教學中,教者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速度相同的喜羊羊、懶羊羊、美羊羊分別繞著長方形、三角形、圓跑一周,比一比誰最先跑完?學生在情境中主動發(fā)現圖形的周長,會提出問題:“長方形、三角形、圓的周長相等嗎?”
學生帶著問題預習、分析、解決,用筆標注自己的疑惑,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學習任務。教師根據異質分組的原則,將學生分組并確定組長,開展組內討論,解決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總結解決的方法思路。教師收集學生經過討論仍解決不了的問題,以調整預設,開展針對性的點撥。教師讓小組成員到講臺上展示交流,以分享成功的喜悅,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學生展示的錯誤、小組爭論的焦點就是教學的重難點,教師要引導學生去挑戰(zhàn),在旁邊寫上正確的答案。糾錯,能幫助學生查漏補缺,鍛煉學生辨析能力。教師可以讓不同意見的學生來陳述,由其他同學質疑,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可以一針見血地點出要點,也可以對模糊不清的疑惑準確解釋,或對重難點處講解,或總結數學規(guī)律。教師的講解要語言簡練,能為學生的思維指向。
作業(yè)分為三個層次,包括學生預習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探索性作業(yè);分層設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完成的課堂作業(yè);以檢測的方式了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檢測作業(yè),包括口頭檢查和書面檢測兩種,具有一定的層次,設計必做題和選做題,以兼顧兩頭。
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才能彰顯數學學科的價值。教師將數學應用于日常生活,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讓他們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如學完《認識周長》的內容后,教者讓學生合作完成物體表面周長的測量,學生興致很高,有動手量課桌表面的,有量數學書的,有量黑板的,還有量腰圍的……
一是面向全體學生。教師要關注全體學生,設法調動每位學生的積極性,要優(yōu)化教法,鼓勵學生參與到探學之中,要關注后進生的發(fā)展,要相信他們的發(fā)展?jié)撃?,為他們提供展示才能的機會。二是圍繞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明確,為學生的自學指向,避免目標不清帶來的隨意性、盲目性,其中既包括知識技能方面的目標,也有過程方法、情感態(tài)度方面的目標。目標不是一成不變的,課堂教學是一個靈動的過程,教師要不囿于預設,根據課堂意外及時調整,目標要根據學情靈活處理。三是有針對性。教師的“教”要立足于學生的現有認知水平,針對學生的疑點、教學難點及出現的錯誤來教,或者在拓展中針對新生成的問題而教,才能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提供自主發(fā)展的氛圍。
教師要根據學生認知心理、思維發(fā)展設計導學案,為學生的探學指向,為學生的課前預設與課堂學習搭設聯系的橋梁。教師要精心設計,分析重難點、疑點,能引發(fā)學生的數學思考。教師要分析新舊知識聯系的最佳銜接點,要引導學生利用舊知通過類比學習新知。如在學習“小數除以小數”的內容時,教者聯系學生小數點的移動規(guī)律,引導學生利用轉化思想解決新知的學習。先讓學生完成1800÷600、180÷60、18÷6、1.8÷0.6的計算,讓學生依次觀察這組題的被除數、除數與商,思考有何發(fā)現?接著出示兩道嘗試題:3.6÷0.9、0.42÷0.07,教者再逐步增加難度,讓學生看看38.5÷1.4,能不能通過口算解決問題,此時學生會想到列豎式計算。
教師在設計“導學案”時要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確保大多數學生的思維能跟得上。如在《三角形面積的計算》一課教學中,教者先讓學生回憶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接著讓學生拿出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拼一拼,看能拼成什么樣的圖形?再讓學生將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邊形,思考三角形的底和高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何關系?每個三角形的面積與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之間有何關系?教者通過循序漸進的方法,讓學生借助已有的經驗、方法,在導學問題的引導上層層遞進,由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求法。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以“先學后教”點燃學生探究、質疑、辯論的火把,激發(fā)學生的探學興趣,開啟學生的思維,將學生的探學與教師的點撥有機融合,從而構建富有活力的數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