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芳
(江蘇省江陰市澄江中心小學,江蘇江陰 214400)
體育教學的原點在哪里?毫無疑問,體育教學應該從學生已有的體能、體技學習狀態(tài)出發(fā)。體育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在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體育學習狀態(tài),把握學生具體的體育學情,這是體育教學的應有之義。一方面,要從學生“學”出發(fā),依托學生“學”展開;另一方面,體育教學目標、內(nèi)容和過程又引領著學生的“學”[1]??梢赃@樣說,體育學練中學生的“學情”與“教學”之間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動態(tài)地處理教學預設與教學生成是教師教學有效性的前提。正是在這一意義上,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說:“假如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學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那就是學生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并據(jù)此展開教學?!?/p>
理想的體育教學就是體育教學目標與學生體育學練結(jié)果之間達成最大限度的一致,也就是說,學生都能達成體育學練的基本性目標,邁向體育學練的發(fā)展性目標、提升性目標。但現(xiàn)實狀況卻是:教師的預設與學生學情之間常常會出現(xiàn)“不匹配”現(xiàn)象,這就是“教學落差”。把握教學落差,運用教學落差,盡可能地縮小教學落差就是體育教學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研讀教材,洞察體育教學的邏輯起點。某些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中往往是走馬觀花地瀏覽教材,感覺到技術動作簡單,于是將教材擱置一旁。這其實是教師站在自我立場上來理解體育教學的,這樣往往導致教師對學生體育學練邏輯起點的誤判,導致教師教學的漏洞百出。更有甚者,認為體育教學就是“一個哨子兩個球,教師學生都快活”,他們從不研讀教材,體育教學“腳踩西瓜皮,滑倒哪里是哪里”。顯然,這樣的教學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例如,教學五年級《加速跑》時,一些體育教師由于不研讀教材,就容易忽略“前腳掌蹬地”這一教學難點。而研讀教材、研讀體育運動技術的教師不僅關注“前腳掌蹬地”,而且加強蹬擺技術訓練,提高學生的加速跑能力。不僅如此,他們還能在研讀教材的基礎上,對教材中的技術進行精細化加工,比如研究“蹬地角度”,研究是“擺動腿的上提、下壓”,研究“如何通過訓練提高學生后蹬腿的蹬地速度”,研究“如何將后蹬力轉(zhuǎn)換為向前水平力”,研究“如何提高擺動腿的上提、下壓的速度”,研究“如何提高擺臂速率”,等等。
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所知道的東西,就應當比他在課堂上要講的東西多十倍、多二十倍,以便能夠應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課堂上,能從大量的事實中挑選出最重要的來講?!痹隗w育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研究書本教材,更要研究技術動作本身。要分析教學目標的遠與近,即哪些是體育教學的近景目標,哪些是體育教學的遠景目標。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展開循序漸進的教學;只有這樣,體育教學才能“站得高望得遠”。
有效的體育教學不僅需要教師著眼于教材,更需要教師著眼于學生。一般而言,體育運動技術也就是體育教學的邏輯起點是客觀的,而學生的具體學情也就是學生體育學習的現(xiàn)實起點則是主觀的,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現(xiàn)實起點[2]。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將學生體育學練的可能水平轉(zhuǎn)化為現(xiàn)實水平,就必須研究學生體育學練的現(xiàn)實起點。只有把握了學生體育教學的現(xiàn)實起點,才能制定出適切的教學目標,才能讓教學切入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也就是讓學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例如,教學六年級的《小排球:正面雙手墊球》時,對于六年級學生而言,小排球正面雙手墊球運動技能的關鍵是:了解具體的墊球技術知識,掌握具體的墊球技術能力。著眼于整個“小排球”的單元教學,其客觀的課程與教學目標要求是:正面雙手墊球時能夠快速移動,對準來球;擊球時兩手臂能夠伸直、夾緊、提肩,用腕關節(jié)以上小臂擊球;在雙手正面墊球時,學生的上肢和下肢能夠協(xié)調(diào)用力,擊球時腿蹬地,身體重心前移。這些技術要領在教學中,應該根據(jù)學生的具體學情,穿插于整個的排球正面雙手墊球教學之中。但是從課前對學生的體育前測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對排球墊球的基礎比較薄弱。基于此,我靈活調(diào)整教學目標,將教學目標定位為:首先學會排球正面雙手墊球的基本手型,能夠掌握適時地進行前抱手,能夠根據(jù)來球方向移動腳步,能夠形成正面雙手墊球的正確擊球點,能夠?qū)墒直蹔A緊,能夠做好壓腕頂肘的動作,能夠?qū)W會用蹬腿、提肩和抬臂動作來迎球。這樣的目標定位和教學內(nèi)容的設定,讓教學能夠切入學生體育學練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教學目標與教學內(nèi)容與學生的運動經(jīng)驗高度匹配,因此教學效果較好。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的教學目標首先要基于學生的具體學情,其次要有一定的“提高度”。對學生體育學練目標定位太高或者太低,體育教學都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把握好學生的體育學練具體學情與教學目標之間的張力,正是體育教學藝術性的具體體現(xiàn)。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通過訪談法、問卷調(diào)查法、課堂觀察法、教學前測法等暴露學生的學情,讓學生的體育學情從隱性走向顯性,從而精準把脈學生的學情,讓體育教學具有針對性、實效性。
體育教學不僅要研究教材、研究技術、研究學生,更要研究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具體表現(xiàn),根據(jù)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靈活地、動態(tài)地調(diào)整體育教學的起點,這種教學的起點,筆者將之稱之為“生成起點”。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預設多種粗放型的方案,通過把握教學的主方向,跟進學生體育學練的生成起點。當然,有時學生在體育課堂學習中的表現(xiàn)是教師無法預設的。只有靈活改變教學預設,讓教學預設契合課堂生成,才能有效地開啟學生體育學習的“新航道”,誕生學生體育學習的新精彩。
例如,教學六年級的《行進間投籃》,我在預設中準備了“行進間單手低手投籃”和“行進間單手頭上投籃”兩種動作,并在課堂教學中進行了積極示范,準備讓學生進行學練。但沒有想到這個班級有許多學生是學校籃球隊的學生,他們紛紛喊道:“這個動作我們都已經(jīng)會了?!贝藭r,我果斷調(diào)整教學預設,將“行進間單手低手投籃”和“行進間單手頭上投籃”的單一教學預設,改成了多種教學方案,一方面是為了保證沒有參加學?;@球隊學生的學練,另一方面為了提升學?;@球隊球員的技術水平。于是,我將雙手、單手和低手、胸前、頭上等投籃動作,甚至空中換手、拉桿等動作都納入教學目標和預案之中,從而能夠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練和發(fā)展。有了這樣靈活的教學調(diào)整,每一個學段的學生都在課堂中積極學練。不僅如此,低學段的學生在學習中學練得更加努力,他們都希望通過考核后,能夠快速地進入到高的學段,而高的學段的學生也樂于展示。整個體育課堂學生積極學練,形成了“你追我趕”的良好場面,構(gòu)建出了分層教學的良好教學格局。
在體育教學中,當學生的現(xiàn)實起點與教學的邏輯起點不一致時,教師要能主動調(diào)整教學預設、方案,讓教學預設、方案能夠適應不同學段學生的體育學練,從而有效地組織學生的體育學練活動,實現(xiàn)“學路”與“教路”的無縫對接。
學生體育學習的現(xiàn)實起點,是打開高效體育教學秘密的一扇窗戶。探尋學生的體育學練起點,本質(zhì)上就是要分析學生“現(xiàn)在在哪里”“將要到哪里”“可能到哪里”等路徑問題。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制定出適當?shù)捏w育教學目標,設定出合理的體育學練內(nèi)容,讓教師的“教”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學”。
[1] 張海平.精準分析學情 針對實施教學[J].體育教學,2016,36(12):31-32.
[2] 李健.體育教學設計中學情動態(tài)分析的思考[J].中國學校體育,2016,(07):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