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鳳簫
10月3日 晴
很多年以前讀《邊城》,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我喜歡鳳凰小城的淳樸清新、恬淡美好,卻又遺憾結尾的不盡人意。當多年以后的我再拿起它來讀時,遺憾仍是遺憾,卻多了幾分意味。
很多聰明的作者都會設這樣一個巧妙的結尾:并不明確交代眾人最期待的那個結尾,而是留一個含蓄的空白,給讀者想象的空間。誠然,對于書的影響力來說,這樣做是好的。但從讀者的角度來說,我很不喜歡這種盲目追求影響力而吊人胃口的做法。因為當你創(chuàng)作小說的時候,你會慢慢發(fā)現,很多時候不是你在主宰人物的命運而是他們在牽著你走,我們只是把這些故事落在了紙上卻并不是他們的上帝。因為他們要做的事全憑他們的性格和身處的環(huán)境決定。好的文章,筆下的任務應該是自由的。好的作家,也應該愛他的每一個人物,尊重他們的選擇。這并不是說就一定給他們安排圓滿的結局,只要符合人物特點即可。
在這一點上,《紅樓夢》是做得最好的,雖然它確確實實沒有結尾,但是結尾不言而喻。一方面是文章中做了大量伏筆,另一方面也是人物個性實在鮮明。比如林黛玉,這個有曠世才情和絕代姿容的女子,不食人間煙火,清高絕世,又怎能被封建社會所容?她的愛情,真的是從開始就注定悲傷,最后“質本潔來還潔去”,反而是對她最好的歸宿了吧。讀來雖傷感,但沒有那種隱隱不適,沒有結尾的不理解,只是單純的傷感。
在我一個高中生的角度看來,《邊城》這本書風格清新,人物個性鮮明,當然是極好的。可是我不喜歡它的結尾。這個被無數讀者質疑,被批評家稱為“敗筆”的地方,連沈從文的妻子張兆和也不理解。有人稱,當時張兆和看完“那個人永遠也回不來了”的結尾,很是不開心,說太悲慘,于是從文無奈加上了“也許‘明天’回來”,如果說沒改動前那個是真正的結尾,那才是徹徹底底的敗筆,改動了以后才會緩和一點。那么,從改動了以后看,儺送會回來嗎?
其實,我覺得儺送是一定會回來的。首先,儺送下桃源是一種負氣行為。一方面因為哥哥的死刻骨銘心,一方面碾坊人家窮追不舍,還有一方面是因為他認為翠翠不喜歡他。他的出走更多是不堪生活的壓力而選擇的逃避,這是可以理解的。再堅強勇敢的人,也有撐不住的時候。儺送雖然陽光開朗,勇敢堅強,但畢竟是個十四歲的孩子,沒有經歷多少事情,難免會有些消極?;蛟S等他哥哥死的傷痛漸漸撫平,中寨人不等他回來就已經另嫁他人。而且孤身在外,世俗紛爭,勾心斗角,怎么會不想念那個小小的世外桃源?不管是想家還是思念翠翠,他總會回來,畢竟,家和我們永遠連著剪不斷的臍帶,我們無法脫離。而且照當地的風俗,十五歲的女孩應該出嫁,中寨人怕是不等他回來就已經另嫁他人。只要他能回來,故事就已經轉向了好的結局。
只是有人不理解順順態(tài)度180°大轉彎。在老船夫活著的時候,態(tài)度冷淡,心生怨恨,答應了中寨人的聯姻。而老船夫死后,卻商量把翠翠接過去作為二佬的媳婦,和中寨人的聯姻應該是取消了。其實從全文看,順順真是個好人,善良,熱情,慷慨,只是難以忘懷兒子的死,認為是老船夫和翠翠間接造成的,不愿意看著翠翠再嫁給二老,心里有個疙瘩。老船夫猝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和順順交談后,得知二老和翠翠婚事無望后,憂郁成疾死去的。順順知道這件事和自己有很大的責任,心里頓生愧疚,卻也得到了某種平衡。老船夫的間接原因讓他失去了兒子,而它也間接讓翠翠失去了祖父,從某種程度上看他們扯平了,剩下的就只有對翠翠的憐愛和同情,于是他聽到老船夫去世消息后立馬趕到,并且最終同意翠翠和二佬的婚事。不得不說,老船夫和大佬的死確讓人悲傷,但這為二佬和翠翠的愛情少了些障礙。只是二佬不會來,的確讓人心情不快。
可能這個結尾無法讓人理解,然而沈從文本人就是個具有一定傳奇色彩的作家,無論是事業(yè)上還是愛情上。從一個鄉(xiāng)下人靠著堅持不懈的努力一步步成為文壇上的一顆巨星,僅用了四年的時間,用無數文采斐然的情節(jié)終于俘獲了當時的名門閨秀張兆和的心。我一直覺得在文壇上,林徽因和沈從文的一生是最完美沒有多少缺憾的,然而,后來真正了解到沈從文才明白,其實他的婚姻或是生活都沒有我們想得那么幸福。沈從文是典型的文人,滿腹才華,滿腦子的浪漫想法,而張兆和是心無波瀾的水,婚前一心向學,婚后全心為家庭操持,只想著生活怎么不拮據,孩子怎么安心成長。這樣一個耀眼的才女名媛甘心為他做凡婦,甘心犧牲無數美好年華只為照顧他和家庭,他反怨她不夠愛他?;蛟S他要的一直就是電光火石般的愛情,她卻只給得起他細水長流的生活。他忘了去懂她,她也無法融進他浪漫的世界?;蛟S直到他去世才終于能理解他最后一句給她的話,不是年少時千萬封情書里寫過的愛你,只是一句“我對不起你”??赡苋松娴臎]有那么多對不起,兩個互不相容的人能攜手走過半個多世紀,早就習慣了不相契。沈從文在《邊城》中把翠翠塑造成張兆和的模樣,或許就是這些鮮活的人物支撐了他生活的不如意。翠翠,可以說,是他想要的那個“三三”,那個她永遠給不了的那個“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