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松
我們總是說怎么教育孩子,其實用一份普通的心、一份無私的愛、一份再忙也要陪陪他(她)的努力,就是最好的教育。同時,經常給孩子鼓勵,教育孩子懂得珍惜,身體力行地做孩子的表率,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我曾在微博上傳一張女兒的照片,她笑盈盈地拿著一張寫著自己名字的卡片,很高興,因為她獲得了家庭事務的投票權。鑒于女兒在諸如勸阻姥姥姥爺吵架、安慰失戀的小姨、給媽媽做攝影師、協(xié)助媽媽打爸爸等問題上有重大立功表現,并堅持一年自己坐校車往返家和十里之外的幼兒園,她獲得了經過長期抗爭才取得的民主權利:家庭事務投票權。她處理起家庭事務來老練成熟,一點也不遜色于成年人,獲得投票權也是應該的。孩子要充分行使自己的權利。
有人問我:“讓孩子學琴嗎?”我覺得不一定學琴,但一定要多學、多干一些“沒用”的事。人和動物最重要的區(qū)別,就是動物做的每件事都有用,那是為了生存和繁殖;人要做許多沒用的事,比如琴棋書畫,比如愛與等待。如果一個孩子被教育只能學對升學有用的知識,上了大學后只能干對就業(yè)有用的事,工作后一切都是為了買車、買房,那生而為人豈不浪費?
最實用的教育是:讓孩子懂得如何在不成功的人生中隨遇而安,無論遭遇怎樣的挫折,都能平靜淡然,心安理得地度過漫長的歲月而不怨天尤人。這時候,那些“沒用”的東西就變得彌足珍貴。孩子長大后不會痛苦失落,做父母的就成功了!
消極的父母,順其自然;積極的父母,創(chuàng)造“自然”。根據孩子的性格,為他們設計、創(chuàng)造不同的環(huán)境和成長境遇,讓他們多學些“沒用”的事;長大后懂得平衡生活、調整心態(tài),有能力面對有挫折、有挑戰(zhàn)、不美滿的生活。
這種負責任的態(tài)度是什么?就是你要為孩子的成長“幫忙”:孩子性格內向,甚至有些自卑,那就帶孩子多去交際,鼓勵孩子,贊美孩子,賦予孩子自信;孩子愛好很少,沒什么特長,那就帶孩子去逛逛樂器行和舞蹈學校,培養(yǎng)孩子的愛好;孩子遇到重大的抉擇,左右為難,那就把利與弊分析給孩子聽,旁敲側擊、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女兒4歲生日時,特意穿上了熊貓衣服和熊貓鞋。我發(fā)了一條微博:親愛的女兒,生日快樂!感謝你看得起咱家,4年前趕來投胎,聽說投胎的決定時間只有5秒鐘,看來你心明眼亮、有力、法。我猜你一定是帶著劇本來的,所以我們不會多打擾你,讓你學這學那,或者不讓你干這干那,你就自由且自然地長大吧。我們唯一的愿望是,你長大后的劇本里還有我們的角色,哪怕是路人甲乙,也好。
我覺得,孩子要充分爭取自己的自由權。想必有此心態(tài)的人生一定是快樂的人生。見多識廣、獨立、有主見,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長大后不易被各種浮世的繁華和虛榮誘惑。讓孩子“自由探索”,見識到豐富的大千世界,才能建構安全感。這不比“把孩子培養(yǎng)成各個領域對口有用的機器”更加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