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潔
在小學數學題型設計上,有選擇題、簡答題、計算題、應用題等,這些數學題,都是以數學語言方式來滲透數量關系,學生需要從閱讀中來了解數學邏輯關系,提煉解題方法。但是,很多情況下,學生因缺失應有的數學信息分析能力,對題意的理解不準確,解題思路不準確,導致錯題。為此,將結合學生數學信息分析能力提出幾點建議。
做數學題之前要先讀題,而讀題就是要從文字表述中挖掘數學題中的數量關系。很多情況下,我們忽視審題,不注重學生讀題。很多學生匆匆一看數學符號,草率進行解題,往往導致錯題。以某題為例,某單位食堂有煤炭100千克,用去1/3還剩多少?有學生誤將題意理解為,某食堂有煤炭100千克,用去1/3千克,還剩多少?同樣的例題,當審題出現錯誤,其解題思路也會不同。前者是用去1/3,應該用到乘法來解決;后者是用去1/3千克,應該用減法,兩者的結果是不同的,而審題不認真直接導致解題錯誤。還有在某選擇題如下:80克糖水里有糖25克,問糖與水的比例,以及糖與糖水的比例是什么?該題是個選擇題,但看似簡單,卻很多學生做錯。原因是對于題意中的數學信息提煉不正確。很多學生沒有看清題目的原意,導致選擇錯誤。事實上,在糖與糖水的關系中,糖水包括糖和水兩部分,題目給出了糖水為80克,糖為25克,則可以得出水55克,然后根據題意來得出糖與水的比例,糖與糖水的比例。但是,很多學生未能將80克看作糖水,使得簡單的糖與糖水的關系搞錯。所以說,解數學題之前,要審題,要讀題,要挖掘數學題中的數學信息,要正確的利用數學信息,分析其意義,然后抽象出數量關系,確立相應的數學解題方法,來正確解題。
數學題目中的問題情境,可以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數學信息,分析數學信息之間的關系。通常,小學數學多以生活化情境為線索,讓學生關注生活,聯(lián)系體驗來解題。如某四年級題目中有圖畫方式展現的數學題,將靜態(tài)圖畫關系,轉換為動態(tài)數學問題。圖畫上有五箱礦泉水,每箱標出24瓶,每瓶2元;請問需要花費多少錢?該題的題意很明顯,讓學生將題目中的數量關系,轉換為求解總費用的方法。我們在挖掘數學信息時,可以將之轉換為語言陳述方式,為學生應該花多少錢來買這些礦泉水。還有某題中,將2016個正方體排成一排,分別有三個學生依次在正方體上放上鉛筆、橡皮、直尺,請問,有鉛筆的正方體有多少個?對于該題,似乎給了一個龐大的數學思維量,也讓很多學生感到很棘手,這么多正方體,這么多鉛筆、橡皮、直尺,如何能夠快速分析出有鉛筆的正方體數目?事實上,對于該題的提問,很顯然是迷惑學生的數學思維,而學生不必糾結于所謂的依次輪流擺放過程,只需要從總體里進行分成三份,鉛筆占一份即可,由此可以利用除法來快速得出答案。同樣,挖掘數學問題情境,還要關注數學語言中的一般表述方式。如某物比另一物多多少?少多少?一共有多少?,這些表述都融入了數學關鍵詞匯,也為學生提煉數學信息進行了暗示。當比…多多少(少多少)時,需要用減法來處理;當出現“還剩多少”,也需要用減法處理。但在某題中,有60只羽毛球,每6只裝一筒,一共能夠裝幾筒?該題中雖然有“一共”,但并非是求和,而是對于60只羽毛球,一共平均劃分了多少份,顯然,該題題意應該是均分,用除法。所以,對于數學信息的分析,還要關注關鍵點,正確選擇數學方法來解題。
在學習數學過程中,要強調學生間的合作、交流,讓學生能夠從探討中增進對數學問題的認知,積累解題分析能力。如在審題方法訓練上,可以讓小學生進行交流學習,教師給予有效的指導,強化學生自己理解、分析題意,挖掘數學信息。如在平時解題中,學生很容易看錯計算符號,或者解題時忘記括號,小數點的位置寫錯,多寫或少寫一個零等。這些情況,教師可以給予專門的訓練,引導學生關注題意,認真計算,避免出現寫錯。在挖掘數學問題情境時,要引導學生開發(fā)想象力,對題意進行生活化聯(lián)系,從語言上、情境上貼近學生思維。如“除”與“除以”的差別,“增加幾倍”與“擴大幾倍”的關系,要從這些數學信息中,了解其內涵,積累解題經驗。事實證明,在對數學信息分析能力培養(yǎng)上,通過對題意的閱讀,分析,增進學生對相關題型的交流、合作學習,給予學生必要的方法引導,讓學生把握數學信息分析方法,選擇正確的解題思路來計算,提高解題準確率。
總之,數學信息分析能力的養(yǎng)成是漸進的,需要學生長期實踐,加強訓練。教師在引導學生分析數學問題,提煉數學信息時,還要注重方法的多樣性,因材施教。如對于不細心的學生,鼓勵其認真審題;對于抽象思維差的學生,突出數學情境的想象,調動學生的數學意識,從培養(yǎng)學生數學思維中提高信息分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