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明慧
(江蘇省南京市大廠高級中學,江蘇南京 210044)
高考作文題具有標桿和示范意義,也是后階段教學改革的重要風向標。2018年江蘇高考作文題,并沒有轉向如眾人所預測的“任務驅動型”作文,而是繼續(xù)以“語言”為核心概念。那江蘇作文命題模式是將繼續(xù)保持穩(wěn)定還是有較大的變動呢?筆者認為,江蘇高考作文命題一向有“求穩(wěn)”色彩。當新材料作文來襲,江蘇依舊采用折中的“命題+材料”(2012年江蘇高考《憂與愛》),直至2013年才首次嘗試新材料作文,在2014年最終形成以“核心概念”為代表的題型模式,分別是“青春”“智慧”“說話”“車”并延續(xù)至今的“語言”。但穩(wěn)定并非拒絕創(chuàng)新,從外部看,全國各地高考試題一共8道,任務驅動類型作文材料4題,占了半壁江山;從內(nèi)部看,江蘇高考看齊全國卷的改革方案已定[1]。備考2019年高考作文,如何在“核心概念”型向“任務驅動”型“突變”之前占得先機?筆者認為,要注意江蘇高考作文命題的三個“變化”。
江蘇省以往考題,多采用“核心概念”的形式。此類考題的優(yōu)勢在于,通過“概念”的提煉把握,容易拓寬話題,放在不同的情境之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成文。但缺點是話題寬泛,且極易套用已成型的文章。例如,2018年江蘇卷作文命題題首句引出核心概念:“花解語,鳥自鳴,生活處處有語言”,可寫生活中有形的、無形的,甚至是比喻意的“語言”,材料中二、三兩句提示考生拓展“概念”:“不同的語言打開不同的世界,音樂、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語言豐富生活,語言演繹生命,語言傳承文明?!闭麄€文題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只是話題作文,不屬于真正的新材料作文,在審題上沒有任何的限制,也無明顯的區(qū)分度。
相反,近年來,全國卷、北京卷和浙江卷,出題形式都以任務驅動型材料為主,帶有明確的指令和任務寫作。出題者將“指令”和“任務”放在具體“交際語境”,讓考生通過對語境、目的、讀者對象等因素的把握來決定寫作的語言、體式和內(nèi)容。例如,全國卷1中,設定以“時光瓶”形式寫信給2035年的18歲青年;北京卷以“新青年”為對象;浙江卷界定為“浙江學子”。這些要求既增加了審題難度和區(qū)分度,同時也迫使考生不能空泛地抒情議論,必須在指令和任務的邊界內(nèi)自由寫作,將文章內(nèi)容落實到具體的情境當中,讓高考真正發(fā)揮“選拔人才”的機制作用。
因此,在后期由“核心概念”類作文命題向“任務驅動”型作文命題轉變中,教師在作文教學中須注意,從“概念”到“任務”,不僅僅是字數(shù)、形式的變化,更體現(xiàn)的是審題難度的加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避開“輕審題重立意”“輕限制重拓寬”的誤區(qū),關注任務驅動型作文命題的變化,關注“任務”“指令”的限制,作文命題中語境、身份、讀者對象等預設的導向要求,這樣才能寫出契合題意的規(guī)范文章來。
“核心概念”類材料作文,多聚焦考生對個體生命的理解和感悟,缺少關注社會、時代的宏大視野。無論是2015年的 “智慧”,2017年的“車”,還是2018年的“語言”,都停留于“性靈式叩問”。這種性靈式叩問能讓考生充分了解自身,關照內(nèi)心世界,但其不可避免帶有“風花雪月”的情調(diào),使語文教學失去了“剛性”,考生視野也多停留于思考個人生活的狹小范圍。在2017年江蘇卷作文命題中雖有“車見證了時代的變遷和觀念的轉變,車代表了社會的發(fā)展”的表述,但從考場閱卷來看,“從前慢,車馬郵件都很慢”的表述俯拾皆是,而真正能關注社會時事的文章寥寥無幾。
教育部考試中心在評價2018年高考作文試題中指出,“高考作文充分發(fā)揮積極導向功能,致力于講好改革故事,凸顯時代主題”。任務驅動型作文正是立足“文章合為時而作”的導向,呈現(xiàn)出三個特點:一是突出命題材料和時代的聯(lián)系。2017年全國1卷直接向外國友人介紹中國的十大關鍵詞(高鐵、共享單車等),2018年全國1卷涉及2035年、“中國夢”等新時代話語,時代氣息濃郁。二是突出“一點四面”要求。“一點”即立德樹人,“四面”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依法治國與創(chuàng)新,因此,高考作文具有明顯考查考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功能。三是突出拓寬考生視野。2018年全國3卷作文題“改革開放三部曲”中,帶領青年人回顧改革開放路程和成就,使其在銘記歷史中開拓進取,思考如何走好自己這一代人的長征路。此類題型讓考生跳出自我的圈子,站在國家、民族、歷史和時代的高度,去思考個人與國家、“小我”與“大我”、歷史與未來等話題,弘揚了家國情懷,塑造了考生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縱觀兩種類型作文命題,任務驅動型作文命題更能將考生自身的成長與社會、時代聯(lián)系在一起,也將是江蘇今后高考命題的新“方向”。考生不能是“兩耳不聞窗外事”,對家國大事、時事熱點避而不談。今后的作文教學應多引導學生向外探索,要站位高遠,視野開闊,關心社會發(fā)展,關注時代主題,找準個人與時代的契合點和連接點,盡早適應材料形式和“合時”而作的寫作方向。
綜觀高考8套作文試題,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高考作文不再局限于考查基本文字的表達能力,而是轉向考查作文寫作的多種表達方式。當前考場作文多以議論文為主,議論文有較為固定的結構,易形成“千文一面”。此外,議論文的論證材料也極易撞車,如從江蘇閱卷現(xiàn)場流傳出來的“三國說”(王國維、周國平、汪國真),“屈原、司馬遷”事例扎堆出現(xiàn),這些都說明高考作文的要求與學生思維能力嚴重不統(tǒng)一。任務驅動型作文中“敘說”形式的引入,必將打破議論文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為高考作文注入新的活力。
近年的任務驅動型作文題,都拋出國家大事、人類命運等宏大命題,對已習慣“核心概念”具體可感的江蘇考生來說必將是一種挑戰(zhàn),這就要求教師應做好三點:一是培養(yǎng)學生“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思想習慣和寫作手法??忌纬杉饶軐懮瞵嵤?,也能寫國家大事,或者“以小見大”來論述事物、反映生活的能力。二是提升“淘盡黃沙始到金”的提煉概括能力。如何從生活中提煉概括出生動而鮮活的時代動向、個人事例,并以此來充實文章,這是對考生提出的挑戰(zhàn)。2018年浙江卷“浙江精神”需要考生提煉概括時代發(fā)展、歷史記憶,甚至是凡人瑣事,方能準確解釋出“浙江精神”的內(nèi)涵。三是堅持“我手寫我心”的寫作立場。在敘說過程中,要從特定語境來寫。在全國1卷中既要從“世紀寶寶”“我”的角度出發(fā),更要和2035年新時代青年進行對話,注意到語境的約束才能寫出好文章。在后期高中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考生從關注書本到感知生活,從抽象的理論構建到具體形象的敘說。
任務驅動型作文的興起,給江蘇作文教學帶來了不小的挑戰(zhàn)。教師和學生應該逐漸跳出原來新材料作文的圈子,在審題上仔細琢磨,學會關心生活和時事,嘗試既高瞻遠矚,又小處著手,篩選鮮活事例,寫出生動、深刻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