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恩輝
摘要: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課堂提問能力,對于開發(fā)學生智力,發(fā)展學生思維,變學生課堂上的被動接受為主動探求,實現(xiàn)素質(zhì)教育起著積極的作用。在教學中,要想富有成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提問能力,教師就必須從實際出發(f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改革教學方法,采取科學的手段促使學生樂于提問、敢于提問、勤于提問、善于提問。
關鍵詞:語文教學;課堂提問;創(chuàng)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28-0033-01
課堂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xiàn)預期目標的基本手段,提問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手段,如何運用這一手段,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筆者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培養(yǎng)學生課堂提問的途徑做了一些探索。
1.在題眼處提問
題眼是課文中的關鍵字,有表情達意的突出作用。例如,教學《再見了,親人》這一課,我問學生:“課題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學生說:“這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回國時告別的一句話?!蔽覇枺骸澳敲词菍φl講的呢?”學生看了看第一段,說:“是對阿媽妮說的。”再讀第二段,說:“是對小金花說的。”讀了第三段,又說:“是對大嫂講的。”我問:“到底是對誰說的?”學生重復說:“是對阿媽妮、小金花、大嫂說的?!蔽覇枺骸八蛣e志愿軍是不是只有這幾個人?”學生的思想活躍了,有的說:“這是志愿軍向朝鮮人民告別時說的?!庇械恼f:“也可以說是送別時朝鮮人民對志愿軍說的?!敝链耍瑢W生加深了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
2.在重點詞語處提問
例如,教學《臺灣蝴蝶甲天下》一文時,為了幫助學生了解“黃碟幽谷”一年迷人的景色,理解詞語“目不暇接”、“心曠神怡”,老師問學生:“這幅圖畫好像什么一樣?那么多色彩鮮艷的蝴蝶,你如果在它們中間會覺得怎么樣呢?”學生說:“那么多五顏六色的蝴蝶,看也看不過來?!崩蠋熣f:“對呀!面對這種情景,你一定有許多感受,不妨說說你此時此刻的心情。”學生說:“心情愉快,神清氣爽?!崩蠋熣f:“對。課文中的‘心曠神怡就是這個意思?!痹诤椭C的氛圍中,學生對已有知識進行檢索,加以聯(lián)系,不僅理解了詞語的含義,而且情感也與作者產(chǎn)生了共鳴。
3.在重點段發(fā)問
例如,《飛機遇險的時候》這篇課文中“飛機遇險”和“讓出傘包”是全文的重點。而對于從未乘坐過飛機,更沒有體驗飛機遇險時的危急情況的三年級小學生來說,理解重點段是有一定困難的。教師告訴學生:如果飛機遇險,有降落傘可以跳傘,就有了生的希望;沒有降落傘,那結果將是機毀人亡。面對生與死的考驗,周恩來總理怎么做的呢?他為什么要這么做?這些問題使學生急于知道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在關鍵處提問
所謂關鍵的內(nèi)容,是指對全篇課文理解有重要作用的或?qū)W生不易理解的某些詞句和章節(jié)。抓住這些內(nèi)容設問,往往可以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對理解課文、體會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雨》一文時,教師針對“我仿佛看到雨水流進地里,流進果園里,流進人們的心窩里”一句話提問:雨水為什么會流入心窩里?對于三年級的小孩子,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它可以使學生展開聯(lián)想,不把問題局限在“水流”本身,而把雨與人的情感聯(lián)系起來去思考。這就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思想感情,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品質(zhì)。
5.在矛盾處提問
不少課文在內(nèi)容上有那些看起來似乎“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實正是作者落墨的著力之處。在這些地方提問,往往可以引導學生把課文理解得很深,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刻性。例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的魯迅先生救助了車夫并不欣慰,反而“變得那么嚴肅……深深地嘆了一口氣?!边@種“自相矛盾”的情況很多,它造成了文章的起伏跌宕。這種不妨就在這些地方設問,也造成學生思維的起伏跌宕,使他們激情迸發(fā),讓他們學會分析問題又解決問題。
6.在對比處提問
有的課文內(nèi)容,前后形成鮮明的對比。例如《再見了,親人》中的小金花,本來一向剛強,媽媽犧牲都沒有哭,而在與志愿軍叔叔分別時卻落淚了。這種對比突出了中朝人民的深厚情誼。
7.在重復處提問
不少課文,作者運用了重復(或稱反復)的修辭方法,以強調(diào)某種感情的強烈和深沉。在這樣的地方設問,可以引導學生充分體驗作品的感情內(nèi)涵。例如,在《別了,我愛的中國》一課中,兩次出現(xiàn)“別了,我愛的中國,我全心愛著的中國”這句話。抓住這樣的句子,就等于抓住了作者所強調(diào)的思想內(nèi)容。
8.在結尾處提問
例如,教學《兄弟便是朱德》一文的最后一段,是寫各行各業(yè)的人對朱軍長的種種議論,他們都把朱軍長看做是自己行業(yè)的人??稍O計這一問題:這些議論的根據(jù)是什么?究竟誰的說法對?經(jīng)過爭論,學生明白,各行各業(yè)的人議論都說明:朱軍長始終保持勞動人民的本色,是勞動人民的親兄弟。學生的思想活躍了,對朱軍長平易近人的美德理解就更深刻了。
此外,教師還可以在課文的含蓄處、細節(jié)處、規(guī)律處,在事物聯(lián)系處設問,以啟迪學生思維,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深入理解課文,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然而,只要教師耐心引導,學生摸著了提問的門道,問題就由“多”而“雜”,進入了“少”而“精”的階段。只有將培養(yǎng)學生提問能力落到實處,才能把學生閱讀能力提高到更高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