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蘭
【摘要】本文作者通過對該院去年兩年時間內腫瘤患者PICC置管感染的具體情況進行觀察對比,發(fā)現(xiàn)采用護理干預措施的患者明顯比未采用護理干預患者的發(fā)生感染率低,由此可知,在腫瘤患者治療過程中,加強護理干預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感染的幾率。
【關鍵詞】腫瘤;PICC感染;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11-204-0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科于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所收錄和治療的133例腫瘤PICC置管患者進行觀察和研究,并將這133例病患分成兩組,即實驗組和對照組,來詳細的掌握腫瘤患者在PICC置管中護理干預的實際情況。實驗組中共有病例71例,男性患者41人,女性患者30人,其年齡平均都在52歲左右。在實驗組中,肺癌患者15人,乳腺癌患者17人,胃癌患者15人,肝癌患者24人。PICC導管留置的時間平均在一個月左右。而對照組中病患共62例,男性占34人,女性28人,其平均年齡在56歲左右。在對照組中,肺癌患者有34人,乳腺癌患者有13人,胃癌患者有11人,肝癌患者有4人,PICC置管留置的時間在6個月左右。這兩組對照的相應數(shù)據(jù)資料均符合統(tǒng)計學的相關要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該試驗過程中的腫瘤患者均接受了相應的化療治療,其在化療期間,其PICC導管都會留置在體內,之后再詳細的觀察這些患者,將導管留置期間出現(xiàn)感染情況和未感染情況的患者進行明確的記錄和劃分,然后再結合所得的相關資料數(shù)據(jù)對其感染的原因以及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從而制定有效的護理措施。具體如下:
1)環(huán)境預處理。在置管操作之前,先要對操作室實行消毒工作,通常情況下,消毒的時間大約在60分鐘左右,最常使用的消毒方式為紫外線循環(huán)風消毒。消毒完成后,就可以進行置管操作,不過在置管過程中,需要按照無菌操作的具體要求實施,以免發(fā)生感染。
2)導管預處理。在導管處理過程中,首先利用肝素液對其開展徹底的清洗工作,之后再將導管浸泡在地塞米松稀釋浸泡片刻,完成之后才可進行穿刺置管作業(yè),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避免機械性靜脈炎的發(fā)生。同時對患者開展糖皮質激素藥物治療,該治療既可以起到殺菌消炎的作用,釋放炎癥化學介質,也可有效抑制酶的產生。
3)穿刺部位選擇。在穿刺置管過程中,通常會在瓣膜少的血管中進行,如果這部分存在問題才會考慮在肘靜脈的血管中進行,其主要是為了合理的利用肘部關節(jié)的屈伸能力來減少感染問題的發(fā)生。
4)消毒劑的選擇。在穿刺置管時,先要對穿刺位置的皮膚實施消毒工作,減少感染的發(fā)生。
5)導管固定。在導管固定時,都會采用2000指數(shù)無菌透明塑料,來保證穿刺部位皮膚的干燥和清潔,尤其是對于比較容易出汗的患者來說,該方式可以有效的降低穿刺部位的感染幾率。如果存在導管外漏的情況,可以使用施樂扣對其進行二次固定。
1.3 判定標準
局部感染大多都是由于細菌滋生而引起的,因此在判定過程中主要是觀察擦拭部位是否存在紅腫、疼痛或者膿性物質分泌的情況。而血行感染除了要觀察患者是否存在發(fā)熱或者寒戰(zhàn)等癥狀外,還要對患者血液中的病原菌進行相應的檢測,如果其與PICC導管中的病原菌相同,且已經排除了其他感染因素,則可以判定其為血行感染。
2 結果
2.1 PICC相關性感染發(fā)生情況
通過對這133例患者的觀察可以看出,存在PICC感染的病例有12人,占總人數(shù)的百分之九左右,局部感染患者為10人,占總比例的8成以上,其余還有血行感染2人,靜脈炎感染3人,菌血癥1人。
2.2 PICC相關感染的影響因素
通過對比分析結果得知,感染組中患者使用了TPN液體,且PICC導管的留置時間在一個月以上,其感染情況明顯比未感染組的占比高。具體的數(shù)據(jù)如下圖所示:
3 討論
3.1 感染因素
PICC是靜脈通路的一種,其是以通過外周靜脈穿刺的方式,將化療藥物注射到腫瘤患者的體內,在化療過程中,由于藥物是通過手臂血管進入患者身體中的,可以有效的降低化療藥物對患者的刺激,減輕患者化療過程中的痛苦。不過在置管過程中,很容易導致腫瘤患者發(fā)生PICC相關感染情況,進而減小患者化療的依從性,影響治療效果。通過對該院病例的研究,PICC感染發(fā)生率與原有的研究數(shù)據(jù)結果相同,這足以充分說明,PICC相關感染產生的原因與置管操作、固定、置管時間以及輸液的類型有著直接關系。
3.2 護理措施
1)合理的選擇導管類型,抓住置管時機
在PICC導管置管之前,首先要合理的選擇導管的類型,一般醫(yī)院使用的導管都具有柔韌性和生物相容性,且能夠預防返流,這類導管的應用可以有效的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的概率,減少感染的發(fā)生。導管型號選擇完成后,就要在恰當時間做好置管操作,以降低相關感染的發(fā)生率。當腫瘤患者的白細胞計數(shù)低于正常水平,或處于骨髓抑制期,或存在感染癥狀時,則不適合置管操作。
2)確保置管操作的標準性、規(guī)范性
置管操作前要對周邊環(huán)境消毒處理,確保置管工作是在無菌環(huán)境下進行的。之后對導管實施處理,可以利用肝素鈉對導管進行沖洗,或者利用地塞米松稀釋液進行浸泡消毒,處理完成后再完成置管操作,減少機械性靜脈炎發(fā)生率。
3)保證導管固定的合理性
穿刺完成后,就該對導管實行行有效的固定,在固定過程中,使用的材料或者設備要經過合理的消毒滅菌處理,同時還要保證其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另外在固定工作前,還要清潔穿刺部位及其周圍適當范圍內的皮膚,保證皮膚清潔、干燥,粘貼敷料時,應妥善固定,預防導管滑脫、移行。加之還要定期更換固定設施,防止感染問題的發(fā)生。
4 總結
在PICC置管期間,導致感染的因素較多,護理人員需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預防和治療措施,從而增強腫瘤患者治療的效果,幫助患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 李雪君,衛(wèi)建寧.腫瘤患者PICC相關感染因素及其護理干預措施[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