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
摘要: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對于大學人文素養(yǎng)和學生自身發(fā)展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內(nèi)在和外在兩個角度,認識到志愿服務工作的重要性和鍛煉價值。作為當代大學生,通過志愿服務工作的參與和感悟,以此來增加對社會的關(guān)注度,增強對社會的責任感。
關(guān)鍵詞:大學生 志愿服務 工作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6-0137-02
當今大學生進行志愿服務活動已經(jīng)較為普遍,鼓勵青年學生進行志愿服務活動也成為各大高校的共識。《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要注重知行統(tǒng)一,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志愿服務和公益事業(yè)。
大凡植樹,本固則枝榮,教育之本,莫過于樹人立德。而德育恰恰是現(xiàn)代教育中較為薄弱的一環(huán),培育人才不能只重視知識上的積累,學生的所思所學能否服務于社會主義建設才是關(guān)鍵。[1]當今學校教育普遍過分注重知識傳授,忽視了學生的社會性、價值觀、創(chuàng)造性,導致大學生脫離社會實際,與生活脫節(jié),培養(yǎng)出的學生實踐經(jīng)驗匱乏,與學以致用的觀點背道而馳。而志愿服務活動,對培養(yǎng)青年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鍛煉實踐能力有著重要作用。志愿服務工作,從微觀來說,是從事某種公益活動,在實踐過程中感受和感悟;從宏觀角度來說,志愿服務活動或工作,對團體、對社區(qū)、對社會、對國家都是散發(fā)正能量的行為,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偉大中國夢的實現(xiàn)組成部分。
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主要分為兩類:一是以社會實踐為主題的志愿服務活動,二是以義務勞動為主題的志愿服務活動。前者包括例如科技、文體、法律等的知識普及活動和支教等教育志愿活動,是學生利用所學知識技能進行志愿服務活動,后者則包括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扶老助殘等各類社會活動,如植樹、義務獻血、慰問老人等。兩種志愿服務活動相輔相成,學生不僅可以在實踐中收獲寶貴的社會經(jīng)驗,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更可以直接產(chǎn)生良好的社會效益,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
此外,對于學生的志愿服務活動,學校也應該給予對應的支持和管理,首先要對學生活動尤其是集體性的志愿服務活動,進行完備的信息記錄統(tǒng)計,并給予相應的安全教育,必要時可指派教師隨行。[2]有條件者可以建立志愿服務活動信息庫,規(guī)范組織管理,方便學校和學生家長及時了解相關(guān)情況,并提供指導和建議,再者就是要完善志愿服務活動的激勵、監(jiān)督、評價、機制,鼓勵學生正確、積極地進行志愿活動,提高志愿服務的質(zhì)量,杜絕弄虛作假,對于表現(xiàn)突出的個人和集體也應適時予以表彰和公式,樹立榜樣,在評優(yōu)助學等工作中,重視志愿者的志愿服務經(jīng)歷,進一步激發(fā)和保護學生志愿服務的熱情。此外,通過高校教師,參與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的學生以及學生家長,形成一個固定的鏈條,做成一種長效機制,形成長期的活動效應,也可以多尋求社會幫助,把高校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系統(tǒng)化、制度化,把志愿服務工作和高校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有機結(jié)合。[3]將志愿服務工作進行升華,讓學生能參與到社會服務社會中,讓學生更加懂得和珍惜生活的美好,精神層面得到豐富和充實,在未來,步入社會后,能夠樹立為社會做貢獻,奉獻社會,將自身的價值創(chuàng)造融入社會建設當中。筆者認為,這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當代大學生將肩負起的社會職責和使命。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大學生志愿活動有利于學生群體價值觀的形成
大學生的價值觀是青年學生思想和行為上的重要導向,也是青年學生認識和處理社會問題的立足點和出發(fā)點。無論是對于整個社會還是學生本人都十分重要。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僅僅依靠理論學習是遠遠不夠的,通過志愿服務活動,讓思政教育滲透到實踐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去,有助于青年學生在活動中建立獨立自主、團結(jié)協(xié)作、民主平等、愛國奉獻的價值觀念。防止個人主義、利己主義和實用主義滋生。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教育作為高校重要工作之一,引起社會的廣泛關(guān)注,對于當代大學生年齡段的說法更多是一種要求和質(zhì)疑,從90后,95后,再到現(xiàn)在的00后,大家對年輕的一代既充滿希望,又略顯擔憂,因此,我們的大學生能否在精神家園中茁壯成長,志愿服務工作的歷練便發(fā)揮了重要的橋梁作用。我們現(xiàn)如今的高校教育模式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育之外,更加重視第二課堂的教育宣傳作用。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就很好地、有效地填充了這一領域。校園中的學生們,更多是聚集在課堂之上,封閉在象牙塔中,很少有機會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只要參與到這個過程中,有助于學生們開闊自己的視野和行動能力,回歸課堂后,更有利于對書本知識的理解和學以致用。目前,在校園中經(jīng)過了解發(fā)現(xiàn),有一部分學生抱著積極的心態(tài)投身到社會志愿服務工作,有一部分學生,對于社會時間工作不了解,持保守觀望的態(tài)度,另一部分的同學,對于志愿服務工作不愿去了解,也不感興趣,沒有參與的動力和想法。對于以上幾類學生的心態(tài),作為高校思政工作者值得反思,在日常的工作中,應有針對性,因材施教地進行說明。日常需要加強志愿服務工作的說明,通過專題班會線上線下相結(jié)合的方式進行正向宣傳。只有通過有效的宣傳途徑,才能讓學生群體正向認識到社會志愿服務工作的積極意義。
二、大學生志愿活動有助于青年學生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
社會責任感的產(chǎn)生離不開社會實踐,社會實踐可以強化青年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通過社會實踐可以幫助青年學生加深對自我與社會之間聯(lián)系的認識,使青年大學生能夠客觀地認識和了解自己,獲得踐行社會責任的體驗和感受,認識到社會對當代大學生的要求和需要,自覺地按照社會需要塑造自己。
三、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能豐富青年學生經(jīng)驗閱歷、培養(yǎng)實踐能力
現(xiàn)如今在校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庭中備受寵愛。實踐勞動、人際交往、獨立自主、判別是非等能力較弱。通過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可以在實踐中鍛煉社會技能、磨煉意志品質(zhì)、開闊視野并促進學生自我提高,為未來的生活就業(yè)打下堅實基礎。同時,作為家庭成員,家長也要對志愿服務工作有正確的認識,能夠認識到讓孩子參與到社會實踐服務工作是生活閱歷和經(jīng)驗積累的無形財富,這種鍛煉價值和體驗,可能是家庭環(huán)境所給予不了的。因此,對于大學生的志愿服務工作來說,學生家長和家庭因素也起到重要的帶動作用。
四、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有助于培養(yǎng)青年學生的助人奉獻精神
培養(yǎng)青年學生的助人奉獻精神,是當今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內(nèi)容。大學生在實踐教育活動中,可以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逐步培養(yǎng)奉獻社會、服務人民的道德情操。
青年是志愿服務的主要力量,高校是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主陣地,因此我們應該積極鼓勵大學生參加各種志愿服務活動。無論對社會還是青年學生個人,志愿服務活動都意義非凡。同時大學生志愿服務也為當代學生和青年接受實踐教育提供了廣闊的舞臺,是大學德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服務期間那段特殊的生活經(jīng)歷,更會讓青年學生終生受益,成為寶貴的經(jīng)驗與回憶,這是傳統(tǒng)的校園教育所無法替代的。可以說,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過程,是把自己所學習的知識、技能運用于實踐中,同時檢驗和提高自身素質(zhì)的過程,也是了解社會實際、基本國情、開闊視野、豐富個人閱歷的重要過程,是在社會生活舞臺中磨煉意志品質(zhì)、鍛煉社會技能的重要過程。同時,志愿者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在全社會弘揚了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社會文明進步作出了貢獻,樹立了良好的社會風尚,起到了文明使者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何榮卉.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創(chuàng)新模式的構(gòu)建[J].東方企業(yè)文化,2017(S1).
[2]楊玉翠.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回歸生活世界”的要點探析[J].滁州學院學報,2013(6).
[3]郭超,汪一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探究[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15(6).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