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叢
從初二開始,人們走親拜年。村里村外的路上,人來人往。小孩子呼來喊去,“拜年哦”“拜年去啰”,催著大人快快走。大人手上拿的是喜籮,或布袋,或提包,里頭放了果子包。
“果子”是糕點的土名,這果子包是禮品,內(nèi)里以麻酥糖為多,也有寸金糖、芙蓉糕、糖棗、桃酥等,用草紙包裹,上大下小的梯形,八只角很明顯,上頭放一張長方形紅紙,再用麻屑繩,呈十字樣綁扎。
一些店里大多由資深售貨員賣果子、扎果子包;能把普通的果子包扎得講究、精致,樣子確實好看。包內(nèi)數(shù)量不限,一般是一斤重,少數(shù)半斤的。當然,果子包的質(zhì)量和數(shù)量,人家大多不計較,因為拜年的目的,是親眷互相走動,圖個吉利,正如老古話講的:“親眷要轉(zhuǎn),不轉(zhuǎn)不親?!?/p>
在皖南徽州,按規(guī)矩,拜年的人來了,首先要遞上茶葉蛋??伤氖嗄昵?,不少人家經(jīng)濟環(huán)境不好,平時要賣雞蛋得以買針線油鹽,因此不少人家就用包子來代替,主要是菜包子(豆腐、青菜的),或甜包子(豆沙拌了點糖精水),肉包子則很少。
那時候,外婆身體還好,能去田地勞動,自己養(yǎng)了雞和豬,我的舅舅們每年還要給她一些錢,所以手頭較寬松。
每次去拜年,外婆都給我們吃雞蛋。桌上也早已擺好果子盤,琳瑯滿目的各類果子,散發(fā)著香香甜甜的氣味。
外婆家的果子,大多是舅舅買來的,統(tǒng)稱“細果子”,有麻酥糖、餅干、水果糖、芙蓉糕、糖棗等,再加上土做的凍米糖、芝麻糖,白米糕、芝麻糕,以及蠶豆、花生、瓜子等。
每當外婆從廚房里走出,端著兩大碗茶葉蛋,笑著說:“來,吃雞蛋!”大舅舅、大舅媽就往我們面前擺下雞蛋,每人兩個。那時候,我吃著茶葉蛋,感到真是好吃極了,說不出的美味。
接下來,外婆和大舅舅、大舅媽會多次說:“吃果子,吃果子,在外婆家不要客氣!”
作為高中數(shù)學(xué)課堂,提問的好壞,一個最基本的價值取向應(yīng)該是提問能否促進學(xué)生思維的發(fā)展,如果一個提問不能促進學(xué)生的思維,那么這樣的提問不管多么熱鬧,它都不能算是一個好的提問。因此,教師在提問的時候,一方面,對于問題的設(shè)置要有一定的思維發(fā)展空間;另一方面,在提問過程中,也要注意留給學(xué)生適當?shù)乃季S活動時間,同時,教師要時刻注意對學(xué)生的啟發(fā)與引導(dǎo),使其始終處于積極思考的狀態(tài),以期取得最佳的學(xué)習(xí)效果。
在外婆家吃各種果子,是沒有限制的,喜歡什么就抓了吃。我們吃最多的是瓜子、蠶豆一類,抓到袋里,走東走西,邊吃邊玩。
外出拜年,路途不遠,十里左右的,一般都吃兩餐。路途遠的,吃中午一餐,那是要擺開桌子,有菜有酒的,店里沒有酒賣的日子,就喝自家釀的酒,或者起碼是糟鹵(酒釀的汁水)。
吃兩餐的,中午是肉絲面,這肉絲和了筍干絲、豆腐干絲或者煎豆腐絲,有的還有金針菜,很鮮美、很可口。
我家離外婆家七、八里路,當然要吃肉絲面的。外婆炒的肉絲,那味道自然更好。她在每碗面條上,會蓋上厚厚的一層肉絲。
吃了面,我們在村子里玩,看看都是差不多的地方,沒什么新鮮的,走一圈后就回外婆家,在院子里擺開四方桌,打起撲克來。
家鄉(xiāng)人待客,盡力而為。那年月,生活普遍困難,菜蔬不多,特別是魚肉蛋之類少??蛇^年了,都要想方設(shè)法準備幾個好菜,除了年三十晚自家吃掉一些,就要留下來招待拜年的客人。
外婆家沒這方面的問題,她殺了豬和雞,舅舅還會買回其他的葷菜,如:魚、牛肉等,初二晚上的一桌子菜,比較豐富。
下午四點鐘,就擺開了桌子,記得最先上的是整只燉雞,最后上的是整條燒魚,寓意有頭有尾,年年有余,還有表示紅紅火火的紅燒肉,表示團團圓圓的肉圓子,表示綿延不斷的粉絲,表示清清吉吉的青菜,還有豬舌頭、豬耳朵、豬肝、豬腸、豬血湯等等。
長大一些,我們常擠到廚房里,小的幫燒火,大的幫炒菜,然后笑嘻嘻地幫著拿菜,一碗一碗地端上桌。
大舅舅會和父親喝白酒,三個哥哥也能喝點,我只是喝酸甜的糟鹵。這時候放開吃,揀喜歡吃的夾,父親也不會丟眼色。外婆把菜端完了,就拿雙筷子為我們夾菜,當然是夾葷菜。說實話,能多吃葷菜的時候,一年只有兩次,一次是除夕夜自己家里的擺開桌子吃;再一次,就是在外婆家拜年的晚宴。
吃飽了,吃快活了,要離開了,與外婆依依不舍,還叫她去我們家玩。
我十四歲時,姊姊出嫁。從第二年起,我們兄弟幾個和妹妹,就多了一個拜年的地方。進高中后,有了幾個特別好的同學(xué),接著好多年,正月初都你家、我家、他家地走,轉(zhuǎn)著圈拜年。
后來,外婆去世,我失去了那從小最想去拜年的地方。現(xiàn)在,每年過了年,主要是去岳父岳母家拜年。小時候?qū)Π菽甑钠谂?、快活和滿足的感覺早已沒有了,變成肩負著孝親和對家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