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曉卉
(江蘇省連云港市灌云縣人民醫(yī)院,江蘇連云港 222200)
動脈血氣分析可以準確反映機體的呼吸功能和代謝功能,是診斷呼吸衰竭和酸堿平衡紊亂最可靠的指標和依據(jù),對指導氧療、調(diào)節(jié)機械通氣的各種參數(shù)以及糾正酸堿失衡和電解質(zhì)紊亂均有重要價值[1]。橈動脈具有解剖位置表淺,易觸及,操作暴露少等優(yōu)點,臨床上常首選用橈動脈采血行血氣分析,但多數(shù)老年患者皮下脂肪萎縮、皮膚松弛、橈動脈較細,易滑動,不易固定,穿刺難度較大。本研究通過采用手掌背曲、橈動脈“一”字痕加橈動脈按壓穿刺法,使穿刺成功率明顯提高?,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于我院經(jīng)橈動脈穿刺行血氣分析患者98例,男68例,女30例,年齡52~90歲,平均年齡(66.0±7.2)歲。臨床診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9例,支氣管哮喘16例,支氣管擴張14例,肺部感染8例,肺間質(zhì)性疾病6例,氣胸4例,肺栓塞1例。納入標準:神志清楚,能正確進行疼痛評分,Allen試驗陰性。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9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種和橈動脈條件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靜脈穿刺盤內(nèi)置預設(shè)型動脈采血器1套、止血帶1根和小棉墊1塊。
1.2.1 對照組操作方法 將小棉墊放置在患者手腕處(手臂抬高5 cm),手臂伸直,略向外展;動脈采血器預設(shè)采血量0.5 mL;左手示指、中指指腹觸摸橈動脈搏動最明顯處,常規(guī)消毒穿刺部位的皮膚及操作者的左手示指、中指;將示指、中指稍分開輕壓于被選取的動脈兩側(cè),操作者右手持動脈血氣針由兩指間垂直進針,見動脈血頂出后固定針頭,血液回至血氣針所需量時,迅速拔針,同時用無菌棉簽加壓止血5~10 min,將注射器針頭斜面刺入備好的針塞中,套上安全針座帽,搖勻,立即進行床邊檢測(不超過5 min)。
1.2.2 觀察組操作方法 手臂擺放同對照組,使手掌背曲呈反弓狀,操作者坐在凳子上,左手示指、中指并攏平齊,用指尖觸摸橈動脈,以橈骨莖突為基點,向尺側(cè)移動1 cm,再向肘的方向上移0.5 cm[2],在搏動最明顯中央皮膚沿血管走向壓“一”字形指甲印定位[3]、并再次確認“一”字痕在動脈搏動中心處,消毒穿刺點皮膚,操作者左手握住患者掌根部,大拇指稍用力按壓橈動脈,使其搏動減弱,右手持血氣針,針尖傾面朝上,在“一”字痕標記下方呈30°~45°角進針,見動脈血頂出,松大拇指,待血液回至血氣針所需量時,迅速拔針,其余操作同對照組。
1.3 疼痛評分 采用國際通用的數(shù)字分級法(NRS)進行評估。0~10分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4]。0:無痛;1~3:輕度疼痛;4~6:中度疼痛;7~9:重度疼痛;10:劇痛。每次操作后操作者用疼痛評分卡,直接詢問患者,對剛剛穿刺的疼痛程度進行評分,讓患者選擇1個能代表自身疼痛的數(shù)字,并做好記錄。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應(yīng)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應(yīng)用χ2檢驗。
2.1 兩組患者1次穿刺成功和發(fā)生皮下淤血、血腫情況 見表1。
2.2 兩組患者穿刺疼痛程度 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1次穿刺成功和發(fā)生皮下淤血、血腫情況
表2 兩組患者穿刺疼痛程度
對照組采用兩指固定穿刺方法,取血穿針點以操作者的感覺來確定,因為指腹著力面積大,有時候感覺某一片皮膚都在波動,所選擇的穿刺點范圍相應(yīng)增大,不易找到最佳穿刺點;按壓力度不易掌握,按壓過緊影響動脈搏動,按壓過松又不能很好地固定動脈[5],穿刺時橈動脈易滑動,致使反復穿刺或穿刺失??;進針時左手示指、中指、持注射器的手指易擋住護士的視野,不利于觀察回血,影響穿刺成功率;垂直進針容易穿透血管后壁,甚至刺傷橈骨膜,造成局部血腫、皮下淤血,增加患者痛苦;有的患者不配合,手臂亂動,造成穿刺失敗或護士針刺傷。
觀察組可充分暴露穿刺部位,觀察回血;橈動脈平橈骨莖突處外徑、內(nèi)徑最粗,穿刺針進入動脈的空間距離擴大,可提高穿刺成功率[6],指尖比指腹著力面積小,感覺靈敏度高,對病情危重,脈搏細弱者更適用;用指甲壓出“一”字痕使橈動脈被體表定位,穿刺點清晰、直觀,穿刺范圍縮小,易于找到最佳穿刺點及穿刺方向,同時由于左手被解放出來,可握緊掌根部,使手掌背曲呈反弓狀,大拇指稍用力按壓橈動脈,由于橈動脈通路被部分阻斷,使穿刺部位橈動脈充盈,搏動更明顯;穿刺部位皮膚繃緊,橈動脈血管亦相應(yīng)拉直固定,穿刺時不易滑動,此時橈動脈也更接近體表,易于把握進針速度及深度,使患者痛苦明顯低于對照組,對有緊張、恐懼心理或不合作患者可防止手臂亂動,干擾操作;改進穿刺方法和平時靜脈穿刺手法相似,穿刺一次成功率、皮下淤血、局部血腫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尤其適用于年輕或?qū)嶋H操作經(jīng)驗少的護士,使之可以快速掌握橈動脈穿刺技術(shù),大大減輕患者痛苦,減輕了護理的工作量。
由于呼吸科收治并發(fā)呼吸衰竭的危重患者多,經(jīng)常要采集動脈血進行血氣分析以判斷患者呼吸衰竭的性質(zhì)和程度,指導氧療和調(diào)整治療方案,所以要求護士熟練掌握動脈穿刺方法,并及時、準確地采集動脈血。對老年患者橈動脈細、滑,脈搏細弱,不配合者,需要較長時間觸摸橈動脈搏動者,操作者坐在凳子上,可減少彎腰帶來的疲勞,減少體力消耗,使護士集中精力穿刺,提高穿刺成功率。采用改進的橈動脈穿刺法,操作安全、快捷、有效,值得臨床推廣應(yīng)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