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沈安昌
記者在采訪前都會做大量的準備工作,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采訪。但是個別記者為了減輕自身的工作量,準備資料不夠充分,使得采訪的方向完全偏離了原來的軌道,導致新聞失去其價值,無法還原新聞真相。比如在采訪一起糾紛事件時,因為沒提前做好準備,記者在采訪過程中就非常容易帶著自己的主觀情緒去報道這件事,不能保持公平、公正的態(tài)度。
記者在采訪前會先去查閱資料了解被采訪者的信息,提出有效的問題。但是如果采訪者不能給被訪者一種良好舒適的訪問氛圍的話,被訪者就不愿意開口多說,導致采訪沒法繼續(xù)下去。比如有的記者在采訪沒有確認自身所掌握信息的準確度和真實性,提出的問題太籠統(tǒng)使得被訪者尷尬,被訪者就不想開口或是無從說起。
正所謂不打無準備之仗,在新聞采訪過程中要提前做好準備。記者在采訪時盡量做到多問問題讓被訪者多說點,這樣才能記錄編輯。提問時要有重點,語氣應合適自然,基本問法有四種:第一,問答法,就是采訪者問被訪者問題,然后被訪者回答問題,這種一問一答的方式更容易讓被訪者積極配合,也能獲得想要的信息。第二,誘導法,所謂誘導法就是用一件事情引出被訪者的話題,然后消除他們的戒心,讓他們說出自己了解到的信息。第三,回憶法,通過觀察被訪者的情緒,創(chuàng)造合適的氛圍讓被訪者陷入回憶,在不經意間說出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但此種方法一定要確保其真實、可靠。第四,討論法,引出一個話題,采訪者和被訪者共同進行思考討論,從而了解被訪者的看法。在新聞采訪中,針對不同受訪者可靈活運用這些基本問法。
采訪的過程就是一個交流溝通的過程,采訪者只能讓被訪者多說,這樣才能從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那么就要扮演一個傾聽者,了解被訪者想要表達的意思,適時地引導被訪者進行下個問題,讓被訪者有自己被尊重的感覺,這樣被訪者才能敞開心扉,暢所欲言,采訪者也能在這樣的交談中獲取更多的有效信息。
在采訪過程中,采訪者一定要對被訪者的情緒和態(tài)度進行觀察。比如采訪一個人的生平事跡,那么就要去觀察人物的工作、經歷、生活,通過觀察寫出來的事件更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而且一個人的為人處事能通過生活中的瑣碎事件體現(xiàn)出來,所以在采訪的時候,一定要觀察被訪者以及被訪者周圍人的情感態(tài)度。
采訪者在跟被訪者溝通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采訪的技巧,這是非常重要的。采訪中的交流跟日常交流的出入還是很大的,采訪時,因為語言的特殊性難免會跟被訪者產生分歧,或者在采訪過程中會出現(xiàn)突發(fā)事件。所以在采訪的時候,采訪者一定要具備隨時應對突發(fā)情況的能力,把握好自己的采訪技巧。
新聞記者在采訪時要做好記錄,這樣才能便于查看和編輯,但是在采訪中不能單單靠腦記,還需要用筆去記。比如在采訪者與被采訪者交流的時候,筆記就要簡單化,這樣不會影響采訪進度。做筆記能夠加深印象,使得后期編輯更加方便,對提高采訪能力也有著積極作用。
在采訪的過程中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采訪者要跟被訪者進行溝通交流,從而獲得有效的信息,這與采訪者的文化素養(yǎng)和采訪技巧以及被訪者的態(tài)度息息相關。采訪者在采訪中的表現(xiàn)會影響被采訪者的受訪態(tài)度,所以采訪者一定要學會尊重他人,注意講文明、懂禮貌。
新聞報道的質量影響著新聞受眾的觀看程度,如果新聞的報道質量不行,沒辦法吸引觀眾的注意力,那么這篇新聞報道就是失敗的。想要提高新聞報道的質量就要提升記者的采訪巧,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進行:
不斷提升自己的語言能力。在采訪中,采訪任務的重要性對采訪者的專業(yè)素質、職業(yè)素養(yǎng)以及綜合能力有著非常高的要求,因此采訪者應該在實際工作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和文字功底。同時還要提高自己的應變能力,能有效應對突發(fā)事件。
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質。新聞就是把發(fā)生的事情實事求是地報道出來,不能添油加醋、不能有任何的私人情緒。這就要求報道的人要有較高的道德素質,在事實的面前,能堅持自己的原則,能堅定自己的立場,不會因為私心而報道出不實的事實。
采訪者在掌握采訪技巧的時候要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提升自身的采訪素養(yǎng),開辟出屬于自己的采訪風格。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自己在采訪中的作用,才能為受眾提供更好的新聞內容。
隨著網絡的發(fā)展,信息的傳播途徑在不斷增多,各種小道消息也接踵而上,但是這些消息的真實性還有待考證。部分媒體為了博人眼球,利用各種引人注目的標題,報道著不實的新聞,導致很多的受眾對于這種情況是相當厭惡的。所以想要提高新聞的觀看率和新聞的質量,就一定要保證文章的真實性并滿足受眾的需求。除此之外,還需要各部門的相互配合來驗證新聞的真實性和時效性。
提高編輯人員的創(chuàng)新能力可以使文章更具吸引力,所以在保證文章真實性和有效性的同時,一定要融入自己的觀點,對文章創(chuàng)新,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受眾。另外,對于文章的排版也要有所創(chuàng)新,不能都是同一個版面風格,這樣也會降低受眾的觀看興趣。
發(fā)布新聞或文章就是為了能讓受眾了解事件發(fā)生的起因、經過、結果,編輯人員在此過程中也會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因此編輯人員在編輯新聞的時候一定要注重自己的職業(yè)素養(yǎng),端正自己的工作態(tài)度,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去評價事件,滿足受眾的需求。
好的編輯是新聞取得成功的關鍵,他們能把一些瑣碎的事加以編輯使其變成一篇文章。但是編輯想要寫成一篇優(yōu)秀的稿件還需要深入了解新聞,確保新聞的真實性和有效性,使得文章能夠被受眾認可。
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采訪和編輯就是工作的關鍵,優(yōu)秀的采訪能給予編輯者最豐富的新聞素材,編輯者通過深厚的文化底蘊,把優(yōu)秀的采訪進行編輯撰稿,將一篇優(yōu)秀的文章呈現(xiàn)在受眾面前。采訪和編輯工作是相輔相成的。如果只有優(yōu)秀的采訪,而受眾不能從中挑選出關鍵,那么采訪也失去了原本的意義。同理,如果只有優(yōu)秀的編輯卻沒有優(yōu)秀的采訪,那么這篇報道就會失去其真實性,所以優(yōu)秀的新聞報道離不開好的采訪和編輯。
隨著網絡的不斷發(fā)展,信息技術不斷滲透到每個人的生活當中,在信息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新聞行業(yè)面臨著巨大的考驗,這就需要新聞工作者不斷努力創(chuàng)新,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蘊,增強自己的采訪與編輯能力,確保新聞的真實性,這樣才能提高新聞的競爭力。
通過采訪和編輯這兩方面就能看出一個新聞記者的職業(yè)素養(yǎng)。在采訪中,面對一切的突發(fā)事件和形形色色的人,新聞工作者都要坦然面對,不帶任何有色眼鏡進行采訪和編輯,最大程度還原事件的真實性,堅守自己的職業(yè)素養(yǎng)。
在我國,公民享有知情權,新聞工作者就是把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生的各種形形色色的事件傳播給受眾,通過采訪和編輯把一些最底層、最普遍的事展現(xiàn)在受眾面前,使得受眾能足不出門盡知天下事。同時,還可以讓受眾參與其中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使得他們能對一些不道德和不文明的事件進行抵御,防止此類事件再次發(fā)生,維持社會的正常運行。
新聞記者的工作不僅僅只是簡單的采訪和編輯,他們維護著受眾對事件的知情權和言論權。因此新聞記者在采訪和編輯中要具備良好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文化底蘊,保證新聞的質量,豐富新聞的感染力,提升新聞的魅力。同時新聞的采訪與編輯是非常繁瑣而又枯燥的工作,在采訪前期要做大量的工作,在編輯時又要對采訪內容不斷總結創(chuàng)新。另外,還要有隨時應對突發(fā)事件的能力。由此可見,好的采訪與編輯是優(yōu)秀文章與新聞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