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剛
摘 要:教師做演示實驗時難免會出錯,怎樣處理較為合理,利用一次失敗的化學演示實驗,靈活設置生成性問題,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擴展了學生化學的知識面;強化了學生的模糊知識點、糾正了錯誤的認識;正確引導學生認識到成功固然重要,但失敗并不可怕,要學會正視自己的不足甚至失敗,從中尋求出成功的元素。
關鍵詞:演示實驗;生成性問題;學生分析
演示實驗作為實驗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化學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教師做演示實驗時難免會出錯,但教師處理善后各不相同:有些教師干脆重新來過,根本不給學生以解釋,學生一頭霧水;有些老師只是寥寥幾句,盡量回避實驗的失??;有些教師直接就焦頭爛額,不知該怎樣處理;還有的老師以實驗效果不理想敷衍搪塞;更有甚者直接不遵守客觀事實進行講述,學生也難以信服……怎樣處理較為合理呢?尤其對于年輕教師的我們,更是一種挑戰(zhàn)。結合筆者教學過程中的一次經歷,談一下自己的幾點看法:
高中化學探索二氧化硫的性質實驗中,二氧化硫要現用現制,但筆者在演示過程中,并未出現預期的大量的氣泡,后續(xù)試驗也就無從做起了,學生頓時炸開了鍋,“老師做錯實驗啦!”“與課本上講的不一樣啊?”“二氧化硫哪去了?”“實驗不成功,不用上課嘍!”……
事實上,作為老師的我們都知道:在本實驗中,用到的濃硫酸應該濃度適宜,太濃和太稀都不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硫;另一方面,亞硫酸鈉固體有可能變質。(當然此次實驗前教師應該預做幾遍的,以期達到最好的實驗效果)但怎樣能讓喧鬧的課堂安靜下來,讓學生回歸到教師的教育管理之下呢?
演示實驗本就是由于自己準備不充分照成了如此局面,我個人感覺應該以此為契機,讓學生動起來。筆者迅速做出課堂調整,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分組討論出現此種現象的原因,發(fā)動學生“給老師找錯誤”:從實驗準備、操作規(guī)范性等各個方面讓學生自己分析、分組討論,然后設計可行性實驗。學生分析反饋的情況大致如下:
自己的靈機一動,使得課堂教學結果大不相同,學生的積極性很快調動起來,而結果自不必說,學生最后總結的非常好,而且最終也找到了實驗出現問題的原因。很巧合的是,在接下來的一次考試當中,一道實驗題就有對該實驗不成功原因分析的部分,結果本人所教授的幾個班成績該題目的正答率明顯較好,試卷訂正時,我又結合此案例對學生的操作及實驗技巧方面做了一次深入的教育引導,鼓勵學生在以后的實驗過程中認真觀察、多動腦—“給老師找錯誤”,拉近了學生和老師的距離,讓學生辯證地看問題,也充分調動了學生今后學習的積極性。
有老師說過這樣一句話:確定了科學探究的問題以后,從設計實驗到實施實驗需要“三思而后行”,實驗完成以后,還要“行后而三思”。通過對自己探究活動的過程與結果進行認真的反思與評價,才能使我們不斷地獲得進步。在發(fā)揮化學實驗探究學習的魅力的同時,讓學生也要讓自己在不斷地探究過程后,做到“行后而三思”,不光思考總結成功的經驗,更要分析發(fā)掘出失敗的原因,加以改正,這更是寶貴的經驗財富。
陶行知先生曾經謳歌:“處處是創(chuàng)造之地,天天是創(chuàng)造之時,人人是創(chuàng)造之人?!弊鳛槟贻p教師的一員,缺少的是駕馭課堂的靈活性,這是不可回避的問題,如何在教學中不斷成長,這不僅需要膽識與魄力,更需要智慧與學識。敢于正視自己的不足甚至失敗,自己從中尋求出成功的元素,亡羊補牢,猶未晚矣,這也是追求成功所不可或缺的品質。。
參考文獻:
[1]楊云.高中化學實驗教學略談[J].中學生數理化,2014(11):17-18.
[2]朱玲.淺談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的應變藝術[J].化學教與學,2016(2):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