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磊
摘 要:問題的設計和解決不僅僅是為了增進知識,更重要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讓《歷史與社會》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以及價值觀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在問題設計應凸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一種類似《歷史與社會》研究的情景和途徑,讓學生面臨問題,通過主動的探索、發(fā)現(xiàn)和體驗,學會對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斷,從而增進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本文主要從問題設計的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精心設計問題、挖掘文本資源,合理設計問題、把握社會熱點,巧妙設計問題的角度加以探討,促成知識的自我構建。
關鍵詞:問題設計;活動情境;分層設計;問題探究
《課程標準》指出:問題設計應凸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一種類似《歷史與社會》研究的情景和途徑,讓學生面臨問題,通過主動的探索、發(fā)現(xiàn)和體驗,學會對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斷,從而增進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這就從固守課本走向生活,進而體現(xiàn)以實踐為主,使學生自我習得。
問題的設計為學生的思維活動提供了一個切入點,確立了好的方向,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搭建了思考的平臺,也為《歷史與社會》課提供了一個好的結構,使《歷史與社會》課成為解決問題的活動課。只有教師設計得巧,設計得活,學生才思考得妙,學到的知識才能靈活運用,各方面的能力才會得到提高。
一、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合理生成問題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把問題情境活動化,就是讓學生投身到“問題情境”中去活動,增長智慧,提高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我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選擇那些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活動主題,創(chuàng)設有意義的教學情景,精心設計問題,給予學生充分的想象空間,引導學生自主思考,積極探究、體驗,大膽提出問題,不斷改變思維方向,促使學生的思維更為敏捷,更為開闊,更具創(chuàng)造性,促成問題內(nèi)在生成。
如我在上《我們都是當家人》一課時,我把學生分成兩部分,分別代表政府和納稅人。代表納稅人的學生,模擬扮演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各行各業(yè)的角色,歸納自己都向政府繳付了什么稅款?對政府有什么要求?模擬政府代表的學生,總結自己為納稅人提供了什么公共服務?對納稅人有什么希望?通過生活化活動的角色扮演,使學生體會生活與納稅的密切聯(lián)系,使學生初步感悟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二、挖掘文本資源,合理分層設計
教師在課堂上的每一個問題的設計都有明確的目標指向,但是,如果問題過難、過深,則有可能對問題的探討產(chǎn)生障礙。學生畏于難度而無力回答,最終只有靠教師自問自答來草草收場,失去了師生共同研討的意義。相反,起始點較低的問題學生就容易上手,如:“你從這件事件中想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你贊同他們的觀點嗎?”等等。這類開放式問題沒有預設答案,學生都可以自由作答,當學生開始回答,教師就可以根據(jù)預設的思路或順著學生的觀點追問,像“剝筍”似的使問題逐步深入而達到探究的目的。以起始點較低的問題作為話題的門檻,等于給了每個學生都可以參與的機會,使學生覺得談論《歷史與社會》就像談論生活中一件普通的事。而通過追問,也可以使話題得到更好的延伸與拓展,雖然表面看每個追問的問題都比較簡單,但從一個起點較低的問題到話題討論完結的全過程,學生的知識結構也逐漸變得全面、深入、系統(tǒng),教學也隨之變得更加有效。
三、把握社會熱點,開展問題探究
《歷史與社會》作為綜合性和開放性的課程,它所面對的是紛繁復雜而又不斷變化的社會,教學要力求體現(xiàn)出這種社會變化、時代發(fā)展的特征,是《歷史與社會》最突出的學科特色。由此最新的國內(nèi)外時事熱點、當今社會人們最關心的熱點問題都應該成為我們課堂教學中的問題情景材料。
如在執(zhí)教七年級《大眾傳媒的影響》的問題情景材料:“今天老師有很多不懂的問題要請教大家,屏幕顯示:MM、青蛙、菜鳥、PK、稀飯、7474、OUT,你知道這些詞的意思嗎?”。老師的話音剛落,課堂頓時砸開了鍋,學生踴躍的猜測著,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教師輕松自如的導入《網(wǎng)絡的利與弊》的討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奇”是學生興趣的來源。網(wǎng)絡語言對學生來說是最好奇的“新”事物,“新”“奇”都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xiàn)了知識的遷移和內(nèi)化的過程。
通過學生在“問題情景—知識構建—應用與拓展的《歷史與社會》模式下經(jīng)歷了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實現(xiàn)了對知識的主動建構,實現(xiàn)了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實現(xiàn)了認識能力的飛躍和突破,真正達到“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的教學境界”。
參考文獻
[1]《歷史與社會》新課程標準 [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
[2]《創(chuàng)新學習論綱》[M] 龔春燕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年
[3]《課程改革的教學支持研究》[M] 叢立新 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7年
[4]《創(chuàng)新教育與教育創(chuàng)新》[M] 朱永新 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9 年
[5]《新課程教學中應處理好的幾個關系[M] 》宋秋前 教育研究 2005年
(作者單位:深圳市龍崗區(qū)南灣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