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楚超
《地基與基礎》是高職院校土木工程相關專業(yè)較為重要的一門專業(yè)必修課程。先修課程包括《建筑工程制圖與識圖》《建筑材料》《建設法規(guī)》《應用建筑力學》《建筑施工測量》《房屋建筑構造》《鋼筋混凝土結構》等課程,為學習《地基與基礎》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兜鼗c基礎》課程旨在培養(yǎng)學生從事建筑工程施工及管理所需的基本的工程地質勘察能力、地基變形計算能力、土的抗剪強度和地基承載力的計算能力、重力式擋土墻的簡單計算能力,掌握淺基礎工程和樁基礎工程的相應構造措施能力以及地基處理的能力。
日常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實訓基地現(xiàn)場教學、多媒體教學、網(wǎng)絡教學等先進的教學手段,引入項目教學以及案例教學等教學方法,并建立項目任務考核體系、平時成績考核方案以及期末評價鑒定機制等綜合考核體系。
課程內(nèi)容應該圍繞土的特性、工程地質與勘察、地基變形計算、土的抗剪強度和地基承載力、土坡穩(wěn)定與擋土墻、淺基礎工程、樁基礎工程以及地基處理等方面進行課程設置。
課程緒論部分,教學工作者首先可播放參天大樹的圖片或視頻讓學生思考一棵大樹如何可以長久地屹立于大地而不倒塌,并引出地基與基礎對于房屋建筑的重要性。隨后可引出“基礎”“地基”“天然地基”“人工地基”“淺基礎”以及“深基礎”等重要概念,這些概念相對比較簡單,學生學習后可較容易掌握。
土的特性部分,應包括土的三相組成、土的顆粒級配以及土的物理性質指標。土的三相組成部分,學生應概念清晰。土的顆粒級配部分,學生需掌握“粒組”“土的顆粒級配”“篩分法”“控制粒徑”“不均勻系數(shù)”以及“曲率系數(shù)”等相關概念。此外,學生應掌握“顆粒級配曲線”的繪制方法,并明確橫縱坐標分別表示的含義以及顆粒級配曲線的形狀,如曲線較陡或曲線較緩所代表的意義。不僅如此,不均勻系數(shù)和曲率系數(shù)的相關含義以及級配良好土質的判別亦需掌握。
土的物理性質指標部分包括基本指標、換算密度和土的三項指標換算。其中,基本指標包括土的天然密度、土粒比重和土的含水率;換算指標包括土粒密度、土的干密度、飽和密度、有效密度、土的孔隙比、孔隙率以及飽和度;土的三項指標換算包括孔隙比與孔隙率的換算,干密度、濕密度和含水率的關系,孔隙比、比重和干密度的關系,飽和度與含水率以及比重和孔隙比的關系等內(nèi)容。學生學習此部分,無需記憶公式,只需理解公式的含義即可。
工程地質與勘察部分,主要包括勘察等級與勘察要求、工程地質測繪、勘探工作以及原位測試等內(nèi)容。
地基變形計算部分包括土的自重應力的分析與計算、基底壓力的分析與計算、附加應力的分析與計算、土的固結以及地基沉降計算與建筑物沉降觀測。具體內(nèi)容包括土的自重應力和附加應力的定義、豎向自重應力和水平自重應力的計算、地下水位的變化對自重應力的影響、自重應力曲線、中心荷載作用下的基底壓力、基底附加應力的定義與計算、土的壓縮性與土的固結等概念、壓縮曲線與壓縮性指標、分層總和法的定義與計算以及地基變形的特征。
土的抗剪強度和地基承載力部分包括土的抗剪強度基本概念以及庫侖定律、地基的三種破壞形式以及地基承載力的確定等內(nèi)容。
土坡穩(wěn)定與擋土墻部分包括擋土墻的定義、三種性質土壓力的定義以及靜止土壓力的計算與分析,此外,土坡穩(wěn)定的意義與影響因素也應包含在內(nèi)。
淺基礎工程和樁基礎工程部分包括淺基礎的類型及構造要求、淺基礎埋置深度的確定、樁基礎的類型及構造要求、單樁承載力計算與分析以及群樁效應的概念。
地基處理部分包括常見地基處理方法以及特殊土的地基處理等。
為培養(yǎng)符合中國國情、適應社會生產(chǎn)環(huán)境的學生,課程建設至關重要。如何使建筑工程在施工技術、施工質量以及工程項目管理水平上有所突破,需要土建行業(yè)方方面面的協(xié)調(diào)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