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使教師專業(yè)能力跟上課程改革的需要、園本教研跟上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需要,利用《甘蔗有多高》一書帶領園內骨干教師班成員開展系統(tǒng)的學習、解讀活動。通過精細讀,讀出師幼言行背后的密碼;通過分層讀,讀懂課程的生長脈絡;通過風暴讀,實踐高質量的教育研究。通過這些措施使得骨干教師不僅在理念上得到洗禮,更有實際行為的深度學習,并將學習成果遷移、運用到教學和教科研實踐中。
關鍵詞:園長領讀;幼兒學習;教師角色;價值課程;有效教研
作者簡介:徐君,江蘇省無錫市立人幼兒園園長,中學高級教師,無錫市學科帶頭人。(江蘇 無錫 214000)
中圖分類號:G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8)27-0008-02
江蘇省無錫市立人幼兒園(以下簡稱“我園”)作為江蘇省首批課程游戲化項目園,在探索和實踐兒童適宜性課程的過程中,愈發(fā)感覺到兩個跟不上:教師專業(yè)能力跟不上課程改革的需要,園本教研跟不上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需要。為此,筆者在讀書、思考的基礎上,帶領園內骨干教師班共讀臺灣臺中市愛彌兒幼教機構編著的《甘蔗有多高》一書。筆者選擇并領讀這本課程教學紀實的目的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因為這本書是我園一線教師,特別是一部分已經啟動生成性課程研究的骨干教師看得懂、能學習的優(yōu)秀課程案例,這本書所呈現(xiàn)的課程理念和具體做法正符合我園探索生成性課程的需要,通過系列領讀,相信能幫助教師深入學習科學觀察、正確解讀、有效支持等專業(yè)行為;二是因為這本書通過具體生動的課程經歷實錄來表達,這樣的素材有利于筆者引領骨干教師班開展參與式讀書活動,引領教師沉浸教研、深度學習研討,探索有效教研的內容與形式。
一、精細讀,讀出師幼言行背后的密碼
《甘蔗有多高》這本課程記實通過緣起、甘蔗該用什么量、用連環(huán)扣量、用尺量、做柵欄、尾聲、后記7個篇章的34節(jié)內容,從微觀的角度呈現(xiàn)孩子與教師在探索建構歷程中的想法和行動。筆者帶領骨干教師班教師一共進行了5次閱讀,細致閱讀每一節(jié)內容,通過問題來引導教師解讀幼兒的學習發(fā)展過程與教師的角色價值。
1. 解讀幼兒的學習發(fā)展特點。幼兒的語言行為反映出自身的發(fā)展水平,然而這種相關性是需要教師專業(yè)判斷的。在領讀過程中,筆者通過提問、討論等途徑促使教師建構專業(yè)判斷能力。比如,潘磊發(fā)現(xiàn)連環(huán)扣也可以用來量東西,你估計是什么引發(fā)了他的發(fā)現(xiàn)?通過討論,教師認為有3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孩子們在此期間正在玩連環(huán)扣,對材料的熟悉程度引發(fā)他們想到用連環(huán)扣來量;二是尋找不同測量材料的任務驅動孩子們不斷去尋找合適的材料;三是貼在班級走廊里的甘蔗“成長圖”不斷刺激孩子們去尋找更長的測量工具。因此,領讀、研討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教師通過幼兒的具體言行解讀發(fā)展水平的能力。
2. 解讀教師的角色價值。教師能否準確判斷幼兒言行背后反映出的發(fā)展水平,能否在判斷的基礎上做出適宜的支持,這兩方面基本決定了教師在課程中的價值。在領讀過程中,筆者引導教師對相關章節(jié)內容進行具體分析,讓老師實實在在感受到《甘蔗有多高》課程中教師的角色價值。比如,從“愛彌兒”有多高到353個連環(huán)扣是多高,老師眾多提問的目的是什么?孩子們反應如何?面對孩子的反應,老師是如何決策的?請用一句話概括這一段落中老師的做法。通過以上的提問、討論,引導教師強化“順應幼兒的需要,進行適宜性支持的理念和行為”。這樣做的目的是引導教師深入分析提問和回應的具體價值,學習提問與回應的適宜性策略。
二、分層讀,讀懂課程的生長脈絡
《甘蔗有多高》領讀活動共開展了5次,分別為解讀“甘蔗該用什么量——非標準測量工具的探索”、解讀“用連環(huán)扣量——非標準測量單位的發(fā)現(xiàn)”、解讀“用尺量——標準測量單位的學習”、解讀“做柵欄——測量方法的應用”、解讀課程發(fā)展相關要素。
1. 薄書讀厚方能讀出內涵。前面4次閱讀活動共讀了50頁。之所以讀得這樣慢,是因為這部分記錄了《甘蔗有多高》的全部課程經歷。這些課程經歷是如何漸漸生長的?通過細細解剖、慢慢揣摩,首先讀懂了以幼兒問題縱深探究為導向的課程歷程。圍繞“甘蔗”這個主題并沒有按照一般課程的角度,開展甘蔗生長過程的探索,而是由測量甘蔗開始,引發(fā)了測量概念發(fā)展的遞進研究。這樣的角度無疑是對生成性課程的最好注解,讓我們明確了生成性課程的重要特點是以幼兒所探究的問題為主軸,讓孩子們獲得在一段持續(xù)的時間內仔細觀察和研究有意義的問題的經歷;其次,我們讀懂了幼兒連續(xù)探究中每一個階段所形成的測量概念,包括以下方面:①探索非標準測量工具:學習測量方法、等長復制的測量過程;②發(fā)現(xiàn)非標準測量單位:探索等長累積復制、單位的概念、運用目測及估計的方法、使用直接比較的測量方法;③學習標準測量單位:學習間接比較的測量方法、探索標準測量工具;④測量方法的運用:想辦法找出木材的中點、用尺找出柵欄的間距、將間距調整成等距。
2. 厚書讀薄才可概括精要。最后一次領讀活動的主要工作是梳理與分析,目的是梳理《甘蔗有多高》的主要內容,分析通過這個課程可以遷移學習的主要課程元素,梳理整個領讀活動中每一位教師的收獲。筆者梳理分析包括以下內容:①測量概念發(fā)展概念序列的了解;②促進幼兒向更高水平邁進的要素分析;③教師有效識別、回應的要素分析;④參研角色、方法影響研究水平的要素分析;⑤領讀活動刺激實踐的內容分享。通過分析,許多老師能夠舉一反三,使《甘蔗有多高》里面的精髓理念、方法、策略植入骨干教師心中,成為內化的專業(yè)素養(yǎng)。
三、風暴讀,實踐高質量的教育研究
領讀活動是頭腦風暴式的。閱讀步步相扣、問題層層推進,每一個人都必須調動所有感官投入,進行思維碰撞。
1. 腦力震蕩激發(fā)深度研究。每一次領讀活動,筆者和老師都會把相關章節(jié)共讀一遍。針對骨干教師班成員,筆者在第一次活動中就提出要求,所有的個別閱讀、個別回答,都是自主起立,而非點名。因此,大家都有默契地執(zhí)行這個規(guī)則,每一個人都有個別閱讀的機會和經歷。讀完一節(jié),筆者通過提問、動手實踐、記錄等方式引導老師研討具體問題,回答問題要求腦力風暴,下一位回答者不能簡單重復別人的觀點與內容。閱讀時,每位老師用一本記錄本、用自己的方式記錄提問及研討的過程,領讀活動結束后請大家談一談各自的體會??梢哉f,我們在活動中的每一分鐘都是五官并用、積極思維的過程。
2. 分工鍛煉促進專業(yè)提升。在每一次領讀活動前,筆者都會通過抽簽的方式確定現(xiàn)場記錄員、分析員、新聞報道員、環(huán)境整理員,筆者是固定的支持人?,F(xiàn)場記錄員的工作是通過記錄,清晰地呈現(xiàn)每一節(jié)的每一個研討點的討論過程,需要在每一節(jié)討論過后呈現(xiàn)在大家面前。每一次活動前都會呈現(xiàn)上一次記錄員的記錄內容,在此基礎上對本次記錄員提出具體的改進要求。記錄員通過即時記錄學習迅速聽、寫的能力,抽取關鍵詞句的能力,以及有序、清晰記錄的方法能力,是一項手腦并用的高強度工作。分析員當場也需要做好即時記錄,但這個記錄是給自己看的,主要工作在活動過后,需要結合現(xiàn)場的記錄,具體分析出討論的共識或討論的價值。通過這樣的工作,會有效提高相應教師通過現(xiàn)象看本質的能力,這種能力是研究型老師的重要素養(yǎng)之一。
《甘蔗有多高》系列領讀活動讓筆者和我園骨干教師班成員充分學習了、解讀了一本優(yōu)秀的幼兒園課程紀實,讓我們接觸了一個幼兒和教師共同建構的課程樣本,為當前的課程改革疏通了理念、打開了視野。一系列領讀活動也讓我們把“幼兒是有能力的主動學習者”“把握幼兒的學習特點”“了解兒童行為意圖,提高觀察與解讀的準確性和教育過程的有效性”這些教育理念和實際做法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聯(lián)系,既有理念的洗禮,更有實際行為的學習。領讀活動還讓大家經歷了一輪有質量的教研,在每一次活動中,大家都全身心地投入,讀書、提問、回應、實操、討論、記錄、分享,手腦并用、充分碰撞,每一個人都體驗到了教研的主人地位、教研的激情及成效,痛并收獲著。更為可喜的是,骨干教師自覺自愿地在日常教學及部門教研中遷移學習成果,在園內不斷傳播著實踐的故事,讓書中的經驗在落地、生根。
責任編輯 易繼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