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偉 黃斌 姚化昌
【摘要】朱熹在《白鹿洞書院學規(guī)》中把“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作為學之序,闡述他的學習過程。他把學習過程分為五個步驟,其中審問、慎思,明辨屬于“思”的功夫,篤行屬于“行”的功夫?!八肌痹谇?,“行”在后,思易行難。本文對后兩個過程即“思”和“行”進行研究,探討思行的關系,對現(xiàn)在建設學習型社會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朱熹 思行 現(xiàn)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B24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9-0008-02
朱熹作為孔子、孟子以來最杰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其教育思想包羅眾長,豐富多彩。本文研究朱熹教育思想,用“問學”一詞,強調的是受教者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朱熹把學習過程分為五個步驟,其中博學屬于“學”的功夫,審問、慎思,明辨屬于“思”的功夫,篤行屬于“行”的功夫。朱熹對這三個方面的論述層層遞進,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筆者對第一個階段“學”已經(jīng)進行過深入的探討,在此不再贅述。本文只對后兩個過程即“思”和“行”進行研究。
一、“思行”的涵義
(一)思
思是朱熹學習過程中的第二個步驟,思是對所學知識的鞏固、消化、吸收和創(chuàng)新的過程,通過思考,把所學知識內化,變成自己的知識。朱熹“學習須思”的思想也是對孔子、孟子和宋初理學家思想的繼承,孔子認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睆娬{學習必須與思考相結合。孟子繼承了孔子學思結合的學習方法,但更重視和發(fā)揮心之官“思”的功能,他說:“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認為學習用心思考,才能學有所得。周敦頤也認為“不思,則不能通微?!敝挥兴伎疾拍芡ㄟ_學問微妙之處。
朱熹繼承并發(fā)揮了孔孟周等人的思想,關于“思”,他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有疑即問。朱熹認為讀書學習是一個從無疑到有疑再到無疑的過程,“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jié)節(jié)是疑。過了這一番后,疑漸漸解,以致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弊x書學習從有疑到無疑,是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只有在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中,學業(yè)才能不斷提高,學習才能不斷進步。因此朱熹重視疑問,認為有疑從思開始,有疑才會問,有問才能有進步,小疑有小進,大疑有大進,“群疑并興,寢食俱廢,乃能驟進”。朱熹強調審問,主張在學習過程中對問題要進行周密的思考,反復的推敲,從而找出問題的答案。學無止境,要反復質疑問難,才有進步;“若以為止如此矣,則終不復有進也?!睂W海無涯,必須時時思索,處處留心,方能學有所成。
二是學思不離。朱熹認為學之后即是思,學思相連,“學與思,須相連。才學這事,須便思量這事合如何?!彼季S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學習必須經(jīng)過思考,才能使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學之后“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通過縝密思考,深刻領會書中的微言大義,才能學有所得。在朱熹看來讀書是學習,做事也是學習,只學習而不思考其中的道理就會犯糊涂,學習就容易失去方向和目的?!皩W,是學其事,如讀書便是學,須緩緩精思其中義理方得。且如做此事是學,然后思量此道理是如何,只恁下頭做,不思這事道理,則昧而無得。若只空思索,卻又不傍所做事上體察,則心終是不安穩(wěn)?!睂W而不思就容易蒙昧而無所得;憑空冥想而不學則是玄思,想入非非,最終會一事無成。他對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弊髁酥锌系年U述,認為“學便是讀。讀了又思,思了又讀,自然有意。若讀而不思,又不知其意味;思而不讀,縱使曉得,終是卼臲不安。一似倩得人來守屋相似,不是自家人,終不屬自家使喚。若讀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與理一,永遠不忘?!薄皩W”與“思”不可分割,讀書只有在理解基礎上記憶,在熟記中在加深理解,做到“讀得熟”、“思得精”,才能 “心與理一,永遠不忘?!?/p>
三是問以明辨。朱熹認為學習經(jīng)過思考之后就要明辨,明辨是思考的必然結果,是學習過程中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體現(xiàn)。朱熹的“明辨”思想既是對《中庸》中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繼承,也是對《易經(jīng)》中“學以聚之,問以辨之”的揚棄。學者只有通過銖分毫析式的明辨才能消除心中疑惑,“辨之明,則斷而不差,故能無所疑惑而可以見于行”。學問也只有經(jīng)過區(qū)分異同,辨別是非善惡,才能嚴密。
(二)行
“篤行”是朱熹學習過程的最后階段,就是既然學有所得,就要努力踐履所學,使所學最終有所落實,做到“知行合一”?!昂V”有忠貞不渝,踏踏實實,一心一意,堅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確的目標、堅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篤行”。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是《中庸·第二十章》中關于治學的名句。朱熹在《白鹿洞書院學規(guī)》中就把“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作為學之序?!昂V行之”作為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講的就是落到實踐上。朱熹還曾提出:“論先后,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即強調“行”才是最重要的,人們更應該努力去訴諸行動和實踐。朱熹還曾形象的比喻“行”的重要性:“知行常相須,如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見?!毙辛瞬胖Y果,否則都如鏡中花,水中月,空幻想而已。行才是至關重要的一筆?!独献印吩唬骸扒Ю镏?,始于足下?!敝挥羞~出堅定的步伐就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二、“思行”的關系
《禮記·儒行》曰:“儒有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比伺c動物最大的區(qū)別,在于人有意識,有理性,就是懂思考,知是非。人在邁向勝利成功的道路上,總會存在許多的障礙,需要用心思考,謹慎慢行,否則易于滑入失敗的深淵?!墩撜Z·子路》道:“欲速則不達”,急躁是人類成功路上的大敵,沉著則是到達成功彼岸的良師益友。諸葛亮曾空城而退敵;謝安在淝水之戰(zhàn)臨百萬大敵而不懼,最終大敗敵軍,這都是沉著善用思考之功。
思需要行來配合,要想獲得更大的成就,絕對不能紙上談兵,必須實干、敢行。我們通過慎重的思考,認為該做而且可做的事,就不要畏縮,必須腳踏實地、勇往直前地去干。所謂百煉成鋼,唐僧師徒經(jīng)過九九八十一難,忍受各種艱難歷練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圣成真,最大的原因在于唐僧始終認為其所行之事,是對的,是有價值的。就科學而言,理論鉆研需要實驗來輔佐,來證實,世界更多未知的奧秘,需要高度的科技與良好的實驗設備,使得理論與現(xiàn)實不斷結合,從而推動科學不斷發(fā)展。
三、“思行”的現(xiàn)代價值
第一,通過對朱熹“思行”問學思想的發(fā)掘、探微,從古人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學習宗旨和學貫終身的學習實踐中尋求合理成分,認識古代“問學”思想中,特別強調對人的價值、地位、尊嚴的重視和肯定。在當今科技日益發(fā)展的新時代,建設學習型社會歸根到底依然是要以人為本,重視人的自覺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第二,朱熹的“問學”思想強調“思”前“行”后,要重“行”,認為知行不分,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反對空讀詩書,空發(fā)言論,這對建立學習型社會也有一定的啟示和實踐意義。學習型社會的建設需全面參與,既需要黨的導向,也需要政府的保障協(xié)調,還要不同社會組織的支持和每位社會成員的努力。建設學習型社會決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持之以恒的實踐和努力,把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大力提高國民素質。2015年5月,在青島召開的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上,國家主席習近平發(fā)的賀信中也指出: 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我們研究朱熹的“問學”思想,從其“思行”觀中汲取先人的智慧,將會為我們現(xiàn)在建設學習型社會,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提供更多有價值的新思維。
作者簡介:
許偉(1981-),女,漢族,山東鄒平人,副教授,法學碩士(在職),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黃斌(1981-),男,漢族,江蘇宜春人,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姚化昌(1978-),山東昌樂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哲學碩士,研究方向:中國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