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近代史綱要》作為大學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的通識課,其地位重要性不言而喻。為不斷提高該課程的實效性,為更好地發(fā)揮其高校政治理論課前沿陣地的作用,近幾年來諸多老師都在研究和探索本課程的教學改革,本著以學生為本,從學生的興趣和需求角度出發(fā),不斷創(chuàng)新和摸索教學方式,取得了一定教學效果和成績。經過不斷摸索創(chuàng)新,逐漸形成了從教學方式、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三方面進行“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改革。
眾所周知,《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教學內容確實不少,并且非常明顯的是部分內容與而高中所學課程有一定的重合性,對于大學生來說,重復性的知識內容肯定不存在較大的吸引力,這對于教學難度有一定影響,對教學效果沒有起到積極作用。再來看一下本課程的教材分類,總體來看可以分為上、中、下三編,每一編都囊括了非常詳細的概述及細分,從內容來看,近二百年歷史上重要的人物、事件和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都在其中。內容非常豐富,但是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是大多數高?!毒V要》課程的學時安排是32學時。因此,可能內容量大,授課課時短,這使得諸多高校老師不能合理有效安排教學進度。對于內容重復的部分,這造成了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對此課程重視不夠。內容有些冗雜的情況下,使得教學過程中突出重點的難度增大,較難挖掘新意。
長期以來,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課上來說,絕大多數老師的教學方法過于死板,嚴重打壓了學生們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受到課時少及大班教學的限制,多數教師在講授時多側重對歷史事實的描述和歷史觀點的評價,明顯地突出了政治課的宣教地位而削弱了課程知識的趣味性和育人功能,從而妨礙了教學活動的核心價值的實現(xiàn)。
根據數據顯示,國內絕大多數高校公共政治理論課的主要考核方式幾乎為雷同,即:考勤占30%,平時表現(xiàn)占10%,作業(yè)占10%,期末理論考核占50%。這樣單一死板的考核方式使得更多的大學生在平時應付心態(tài)較為嚴重,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課程的問題缺乏深入思考,只是靠考前突擊、死記硬背的復習方式來應付考試。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學生課堂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
我們由此可以得出,這一系列問題的背后本質原因是課堂教學模式的不合理?!吨袊F(xiàn)代史綱要》在課程教學中存在問題,其主要原因還是由陳舊的教學模式所造成。僵化的教學模式并不能為大學生的政治思想課帶來活力。因此,高校探索與提煉新的教學模式是關鍵。
大學生往往會對本課程的相關內容產生厭倦情緒,為避免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對整本書的內容進行一個系統(tǒng)性梳理,通過不同的、新穎的歷史性專題,來提高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專題式教學是目前《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教學中普遍采用的一種教學方式,專題式教學的核心模式是如何使專題從形式到內容都能達到耳目一新的效果,在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同時,真正實現(xiàn)教材內容向教學內容的轉化。在此基礎之上,老師們的教學專題設置不能僅僅停留在課本教材上,更應該聯(lián)系當下社會的諸多實際熱點問題,引導大學生們對中國未來發(fā)展前景的深度思考。
毫無疑問,啟發(fā)式學習對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有著重要作用。古人講的好,教有法而無定法。只有進行有效、有力、有針對性的教學改革,才能真正的得到大學生們的認同和贊賞。這就要求老師們要在教學方法上動腦筋,在教學方式上下功夫,進而進一步激起同學們對學習的渴望和興趣。只有沒有了乏味感,同學們才會真正的愛上這門課程,才能激發(fā)同學們的積極主動性,發(fā)揮同學們主觀能動性,老師們寓教于樂,與學生們一起教學相長,引導同學們找到有趣、合適的學習方法。
理論聯(lián)系實際,實際反饋理論,這道理我們從小就耳熟能詳。教學亦是如此。《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這門課是從歷史的角度通過歷史教育展開思想政治教育的,屬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課教學脫離現(xiàn)實生活和社會實踐,就會喪失其理論的生命力和說服力。只有在教學理念上做出質的改變和提高,在用不生動、枯燥乏味的歷史課程中,結合現(xiàn)實社會熱點,與輿論焦點交融,凸顯時代性教學。這將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和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在興味盎然、自主參與的教學情境中完成思想的升華。
參考文獻:
[1]邱辰禧.關于“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實施體驗式教學探索[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7(11):6~8.
[2]谷菲.對“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課程建設問題的研究[J].才智,2016(09):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