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暢
(江南大學 江蘇 無錫 214122)
林懷民先生曾說:“我的《九歌》屈原不懂”,他認為對于舞劇《九歌》的欣賞不應該建立在完全對于屈原《九歌》的詮釋之上,而是以屈原的《九歌》為始,來展現(xiàn)云門的九歌。如果只是將舞劇停留在對原著的加工與編創(chuàng)的層面中,那將失去了現(xiàn)代思維對傳統(tǒng)文化深度提升的意義。在九歌舞臺上一直有一名西裝革履的男子穿梭于各個角落,將沉浸于祭神世界的現(xiàn)代人拉回現(xiàn)實。其實在文化自信充沛的現(xiàn)代社會,傳統(tǒng)只應是當代的一部分,我們應在對于古典文化的認知中,詮釋屬于現(xiàn)代人的全新觀點。
林懷民將舞劇分為了八個部分(迎神、東君、司命、湘夫人、云中君、山鬼、國殤、禮魂),打破了屈原《九歌》的原始段落結構,賦予舞劇《九歌》以新的生命。屈原《九歌》的內容直接取材于楚地民間祀神的巫歌,《漢書·地理志》中所謂“(楚地)信巫鬼,重淫祀。”是人們以絕色女巫取悅男神的祭祀詞,也常被認為女巫與神的情歌對唱。林懷民卻沒有將女巫擺在一個絕對重要的位置上,而是在舞臺上呈現(xiàn)了一場劇場祭祀,著重刻畫了幾位天神的形象,并借古諷今,最終打破了《九歌》對神靈的贊頌,達到以祭神轉化為祭人的目的。
伴隨著沉重壓抑的打擊樂,演員頭罩竹簍,雙手禁錮,排隊緩緩走上來,用帶有地域特色的方言莊嚴沉重地念誦著歷史英雄的名字,話鋒一轉,將舞劇賦予了新的主旨——民族精神。最后,由八百盞燭燈拼接而成的銀河仿佛貫通了天與地,使觀眾領會了林懷民對于《九歌》全新的詮釋:《九歌》祭奠的不應再是諸位天神,而是那些曾為我們人類美好生活付出生命的英雄。同時林懷民也摒棄了以握拳舉拳的方式來渲染氣氛,反而以靜襯殤,與觀眾保持距離,給人留以想象的空間。
(一)東君。崇拜太陽,是世界上許多民族的共性,對太陽神東君的祭祀則是以女巫與東君的雙人舞來展現(xiàn)。在沅湘間的最原始的儺文化中,裸體祭祀是不足為奇的,并且從遠古流傳下來,生殖器崇拜也是它的一項主要內容。在舞劇《九歌》中,東君的陽剛之氣吸引了渾身充滿欲望的女巫,女巫難以壓抑心中對碩大陽具的渴望,她袒胸露臂與東君貼身共舞,實則揶揄神靈,借古諷今,諷刺了眾生難以擺脫的世俗情欲。
(二)司命。大少司命是掌握眾生生死的神,在舞劇中“司命”的形象被林懷民塑造得較為兇惡。眾生任由天神擺布,諷刺了世間男女極情縱欲,無法擺脫的世擾俗亂。林懷民特地制造了大少司命人像傀儡的形象,用竹架支撐起的巨大人偶架罩在身上,搖擺著前進,詭異的氣氛彌漫著整個舞臺。其他舞者則模仿偶戲,他們都是由人扮演,卻又是傀儡,表現(xiàn)人類命運被操控的悲哀的同時也引發(fā)了人對于生存境遇的思考。
(三)湘夫人。昏暗的月光宛如她五味雜陳的思緒,雪白的長紗長如她漫漫無際的等待。柳葉細眉精致的面容,空洞無神蒼白的面具,掩蓋了她內心無法真實面對的自己。她陰柔嬌弱,凄清惆悵,輕踏在竹制的危桿之上,如履薄冰。林懷民試圖揭發(fā)一個自閉憂郁女性心理內在的真相,也正書寫了當今女性孤獨議題。
(四)云中君。美學家蔣勛認為《九歌》中最美的一段當屬云中君。三人舞形式極簡卻又極具難度。三人之中又存在著一種無形的矛盾關系:神操控人卻又被人支撐。唯有人的追捧,神才有存在的價值。而林懷民恰恰抓住了這一點投射進了現(xiàn)實,象征了君臣間密不可分的關系,也象征了現(xiàn)今權貴階級與民眾之間的關系。同時值得關注的另一點是身穿滑冰鞋,手揮祥云旗來回穿梭的男人。云流速快、飄忽不定的特性為人們所熟知,而男人身穿的溜冰鞋不正是云特性很好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映現(xiàn)嗎!可能林懷民在時刻提醒我們,人們總是寄望于遠無邊際的神話傳說,卻常常忽略了存在于我們身邊的諸多事物。神祇從未降臨,實則近在咫尺。
(五)山鬼。山鬼是級別最低的山間精靈,現(xiàn)代馬茂元的《楚辭選》中“山鬼即山中之神,稱之為鬼,因為不是正神”的說法受到廣大學者的青睞。人們對于山鬼的祭祀多采用“望祀”的方式,隔山相望,距離難以逾越,實則寓意了君臣間遙不可及的距離,隱喻了屈原與楚王的離合。山鬼這一舞段也著重談論了人類孤獨這一議題,由一位舞者獨自完成的一整個舞段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張凄慘無言的嘴隱含了無盡的恐懼與哀傷。
任何一部優(yōu)秀的舞蹈作品,只有建立在能夠贏得人民共鳴的基礎上才達到了創(chuàng)作的價值,唯有符合了社會藝術導向才能更好地對其發(fā)展。將古代文學藝術賦予了現(xiàn)代人的詮釋,以想象力為跳板為我們展現(xiàn)了云門的《九歌》,然則,神祇從未降臨?;蛟S林懷民是想告訴我們,《九歌》不再是祭九重天神之歌,而是對逝去英雄的贊歌!
[1]林河.《九歌》與沅湘民俗[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0.
[2]楊建國.林懷民《九歌》舞姿唯美 用現(xiàn)代視角與屈原“對話”[N].新民晚報,2013.
[3]蘇煒.與林懷民談“云門”與《九歌》[J].
[4]班固.漢書·地理志[M].
[5]馬茂元.楚辭選[M].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