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霜 王文旭 彭云彪 黃鏘俯
摘要:二連盆地是在海西運動所形成的興蒙弧形造山帶東翼內側所發(fā)育的斷陷盆地,是中國重要的含油氣和含煤盆地,也是鈾礦的主要賦存盆地。馬尼特坳陷巴潤地段位于二連盆地中部,是二連盆地最主要的產鈾地段之一。筆者通過分析巴潤地段的構造特征、地層特征、沉積相特征,研究其地質、地球物理特性,總結了巴潤地段鈾成礦控制因素、鈾成礦特征、礦體特征,為今后二連盆地古河谷砂巖型鈾礦找礦提供了方向。
關鍵詞:馬尼特坳陷;古河谷型;賽漢組;鈾成礦作用
1.前言
二連盆地位于內蒙古的中北部邊陲,是在天山一興蒙華力西褶皺系基礎上發(fā)育的中新生代內陸盆地。馬尼特坳陷位于二連盆地中部,是一個大型的次級坳陷,呈北東向展布,是二連盆地最主要的鈾礦賦存坳陷之一。研究區(qū)巴潤地段位于馬尼特坳陷西部的塔北次級凹陷西段。巴潤地段所處的巴彥烏拉鈾礦床,是典型的古河谷砂巖型鈾礦床,具有礦冶開發(fā)成本低和綠色環(huán)保的優(yōu)勢,因此,對巴潤地段進行成礦特征分析,對于以后的找礦工作和礦冶開發(fā)具有較好的指導意義。
2.地質特征
坳陷蝕源區(qū)主要由上元古界、上古生界和海西期花崗巖組成,鈾源豐富。賽漢組、二連組為河流相和三角洲相沉積,河道砂體發(fā)育,巖性主要為成熟度低、富含有機質和黃鐵礦等還原性介質的灰色碎屑巖,是鈾礦的主要賦存場所。
2.1殘留體特征
二連盆地在整個發(fā)展演化的過程中,由于構造的差異性和多期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產鈾能力。成礦板塊構造背景由于地層隆起或坳陷揭示了不同的構造背景。巴潤地段賽漢組上段底板形態(tài)也反映了河谷型盆地特征,研究發(fā)現古近系殘留厚度分布存在如下規(guī)律:巴潤地段的古近系厚度等值線大體呈南西一北東向蛇曲展布。走向上,在南西部厚度值大(50m~70m),往北東方向地層厚度值減?。?0m~50m);傾向上,北西部地層厚度值小,向南部加大,在南東邊部地層厚度值較小,與古近系沉積時期北西部抬升幅度強于南東部有關。
2.2地層特征
巴潤地段分布在塔北凹陷西部,目的層的展布與其底板形態(tài)基本一致,地層厚度較大處正好與底板相對低凹處相吻合,說明賽漢組上段古河谷主要沿地勢相對低凹處發(fā)基金項目:中國核工業(yè)地質局項目(編號:201602-01)資助。育。礦體主要在南部50m~80m的地層厚度范圍均有分布,從傾向上看,礦體主要分布在地層厚度相對較大的部位。巴潤地段賽漢組上段地層的沉積中心主要位于中部偏南方向,呈帶狀展布,向東方向延伸變淺。
23沉積相特征
巴潤地段賽漢組上段含礦含水層砂體和頂部的泛濫沉積的泥巖、下伏的賽漢組下段的湖相泥巖構成穩(wěn)定的“泥-砂-泥”結構。對目的層進行成因標志分析,大部分鉆孔具有典型的辮狀河特征。
以BZK479-171孔為例,其賽漢組上段辮狀河發(fā)育的成因相組合類型較全(圖1),其中Psl小層序主要為河道邊緣組合,Ps2小層序主要為砂-礫質辮狀河道充填,局部發(fā)育泛濫平原及河道邊緣沉積,Ps3小層序為泛濫平原沉積。在河道邊緣組合中可識別出具有灰色帶黃斑的粉砂巖、泥巖夾砂巖的細粒沉積,河道充填組合主要為砂-礫質辮狀河道。
3.鈾成礦特征
3.1成礦控制因素
(1)構造
早白堊世,塔北凹陷始終為馬尼特坳陷西部的沉積沉降中心,其在早白堊世晚期由斷陷轉換成坳陷型,該凹陷南北緊鄰巴音寶力格隆起及蘇尼特隆起,物源充足,內部所形成的負地形控制著賽漢組上段古河谷砂體的發(fā)育。巴彥烏拉鈾礦床(包括巴潤地段鈾礦體)產于該古河谷中。
晚白堊世古河谷北側斷裂逆沖,發(fā)育潛水一層問氧化作用,造成北部及西部的抬升明顯加大,古含氧水主要從北、北西向南、南東滲入,形成從北向南側向發(fā)育的氧化帶及鈾成礦。由于該區(qū)抬升較強,所以上部全部砂體被氧化。
(2)鈾源
巴潤地段南北兩側蝕源區(qū)分布大面積的中酸性侵入巖與火山一沉積巖,規(guī)模較大的巖體有蘇左旗巖體、紅格爾巖體等,伽瑪照射量率為9.55nC/kg.h~10.06nC/kg.h,鈾含量高,有大面積鈾的異常場及遷移高場,鈾浸出明顯,可提供豐富的鈾源;另外,含礦砂體物質成份分析表明,砂體碎屑物主要來自周邊的花崗巖,這對巖石中鈾的預富集提供有利條件,白堊系鈾含量為6.7×10-6,為后生成礦提供豐富的鈾源條件。
(3)沉積體系
巴潤地段B511-B471線鈾礦體主要產在賽漢組上段古河谷砂體中,古河道砂巖型鈾礦的最顯著的特點是鈾礦化受古河道控制,且直接產于古河道砂巖之中。通常,古河道充填物及其周邊物質的顆粒度具有“三維”變化趨勢。沿古河道流向,古河道充填物的顆粒由粗逐漸變細;順古河道橫切面,古河道中泥沙的顆粒由細逐漸變粗。研究區(qū)其上為同組泥巖、下部為賽漢組下段泥巖夾煤層,構成有利成礦的“泥-砂-泥”地層結構;賦礦巖性以灰色、灰綠色砂質礫巖、含礫粗砂巖為主,部分礦石為中細砂巖及少量含粉砂細砂巖,為多粒級組合體,成份及結構成熟度低,非均質性差;礦石中普遍含有機炭和黃鐵礦,其中細脈狀炭屑及呈膠結物產出的黃鐵礦是吸附態(tài)鈾的重要載體。
(4)氧化帶控礦
含氧大氣水和盆地周圍基巖裂隙水不斷補給盆地潛水和層間水,巴潤地段主含礦層賽漢組上段古河谷砂體發(fā)育潛水一層間氧化帶,氧化帶的形態(tài)控制著礦體的分布。平面上,礦體主要分布在氧化一還原過渡帶,在未蝕變帶也有分布。垂向上,氧化帶呈層狀,在南西部及南東部偶見舌狀氧化帶,所形成的礦體受潛水一層間氧化帶控制,主要位于氧化iS原帶界面下側殘留灰色砂體中,礦體呈板狀。
3.2成礦規(guī)律
(1)巴潤地段處于早白堊世形成的塔北次級凹陷中,位于凹陷縱向沉降中心部位,鈾礦化產于沿凹陷長軸部位形成的賽漢組上段古河谷砂體中。并且其鈾礦體主要產于古河谷南側部位,其展布與古河谷長軸方向基本一致;
(2)礦體在平面上呈不規(guī)則狀、剖面上呈板狀,其形態(tài)受氧化帶界面控制;
(3)賦礦巖性為多粒級砂巖組合體,非均質性差,造成該區(qū)南部主礦體內存在多層夾石層、垂向上礦體分層;礦石中普遍含有機炭和黃鐵礦,其中細脈狀炭屑及膠結狀黃鐵礦是吸附態(tài)鈾的重要載體;
(4)含礦層均遭受后期水解、次生還原、氧化等改造作用;含礦碎屑巖中的粘土礦物成分以蒙皂石、伊利石及高嶺石為主,形成大量的吸附態(tài)鈾。
4.結論
二連盆地馬尼特坳陷巴潤地段古河谷特征明顯,周邊蝕源區(qū)分布的花崗巖為其提供了豐富的鈾源條件,而早白堊世形成的凹陷負地形背景有利于蝕源區(qū)的含鈾含氧水的流入匯集。賽漢組上段的辮狀河道砂體為鈾的運移提供了很好的儲存空間,潛水一層間氧化作用和砂巖中豐富的黃鐵礦、有機炭等還原介質形成了有利于鈾富集的還原障和載體,砂體及其上下泥巖層構成的穩(wěn)定“泥-砂-泥”結構也為鈾提供了很好的保礦蓋層。
鈾礦體分主要布于巴潤地段賽漢組上段砂體埋深相對較深的南側區(qū)域,呈層狀、板狀產于氧化帶界面以下還原砂體并近乎平行于底板,礦體展布受控于氧化帶及目的層底板構造。
在二連盆地中尋找古河谷砂巖型鈾礦,重點在坳陷中尋找古河道;而在巴彥烏拉地區(qū),可根據巴潤地段鈾成礦規(guī)律在古河谷的上下游繼續(xù)探索尋找古河谷砂巖型鈾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