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針針
發(fā)生在江西新余的一起刑事案件引發(fā)了社會廣泛的爭議。判決書之所以會引發(fā)公眾不滿情緒,是因為忽視了對當事人程序性權利的保障,使用了“和稀泥”“兩邊各打五十大板”的裁判方式,通俗點就是不說理、不講理。
法官不應被輿論所左右,應有獨立的判斷,只有充分說理,才能真正讓人信服。
2015年11月25日晚6時許,江西省新余市女子毛某打電話給前男友,但對方未接電話,她很生氣并萌生殺人想法。隨后,她來到新余市城南“步步高”一購物廣場超市內,偷拿了兩把菜刀放在隨身攜帶的花色提包內,未付款又從超市進口處偷偷離開。之后,毛某來到位于新余市電動一條街的一家網吧內,借用路人的手機再次撥打前男友的電話,但對方仍未接聽。此時,毛某感到生活無望,便拿出一把菜刀走出網吧尋找殺人目標。恰逢市民趙某騎電動車搭載女兒胡某經過此地,毛某便持刀砍向胡某頭部、背部數(shù)下,5歲的小女孩兒當即倒于血泊中,后被送往醫(yī)院搶救但因傷勢過重死亡。經江西精神病學司法鑒定所鑒定,毛患有精神分裂癥,案發(fā)時處于發(fā)病期。經法院審理判決,毛某犯故意殺人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十三年。
案發(fā)后,被殺女童胡某的父母胡某華、趙某夫婦將毛某、毛某的父母及超市告上法庭,要求承擔相應民事賠償責任。法院審理認為,本案屬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糾紛。公民的生命健康權受法律保護,侵害公民該權利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毛某持刀將原告之女砍死,依法應承擔賠償責任,其父母作為監(jiān)護人未盡到監(jiān)護責任,應承擔連帶賠償責任。而毛某在超市內偷拿兩把菜刀,且在偷拿了菜刀后,從超市進口處離開,并未受到超市工作人員的阻攔,超市存在管理不到位。后毛某持偷拿的菜刀將原告之女砍死,超市疏于管理導致毛某偷拿菜刀作為作案工具,對該侵害事故的發(fā)生起到一定的作用,存在過錯,法院酌定超市應承擔15%的補充賠償責任。即毛某及其父母向原告胡某華、趙某夫婦賠償299387.25元,超市應對上述款項中的49408元承擔補充賠償責任。
超市不服一審判決,上訴到中級法院。本案二審的爭議焦點問題是:超市是否要承擔及如何承擔侵權責任?二審法院認為,超市疏于防范的過失構成了毛某殺人結果的先決條件,該不作為是為前因,與毛某殺人行為作為近因,共同形成了被害人死亡結果的因果關系,超市對損害結果的發(fā)生顯然存在過錯,一審判令超市承擔15%補充賠償責任,本院認為并無不當。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以上案例為發(fā)生在司法實踐中的真實事件,隨著判決文書上網的公開,這樣一份公開的判決書在網上被大量地轉載和評論。社會公眾對判決同樣有不少疑問,主要存在爭議點:超市是否盡到安全保障義務?超市是否應該承擔責任?是否一旦發(fā)生人員傷亡,所有與之有關的機構或個人要為事件的結果買單?
該案的法律裁判文書明顯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從邏輯上看,說理內容顧此失彼。這個判決混淆了法律上的因果關系和事實上的因果關系的概念。未履行安全保障義務本質上是一種不作為的侵權需與損害結果有法律上的因果關系。本案中即使超市對刀具有管理過錯,但該過錯并不能導致死亡結果的發(fā)生。該裁判文書中法律分析似乎頭頭是道,但實際缺乏邏輯和常識,退一步講假如菜刀是被告人付錢買的,法院又將如何進行責任的分擔?裁判文書說理部分邏輯思維難以讓各方信服。
其次,從內容上看,事實認定不清楚。對事實沒有進行詳細的查明,對證據進行簡單堆砌,缺乏分析論證,直接對查明的事實進行了認證和采納。該案例中最大的爭議點在于裁判文書說理部分讓超市承擔責任,認定超市方存在過錯,但對于過錯的事實沒有查證清楚,比如超市是否安裝防盜監(jiān)控,而女子偷盜的位置是處于監(jiān)控死角還是其刻意遮掩逃避監(jiān)控?超市是否通過其他設備、裝置或工具防盜,也是判斷超市是否履行義務的重要依據,在裁判文書的認定事實里都沒有提及;超市無權強行檢查顧客手袋皮包,工作人員也無法采取人盯人的方式防盜,因此認定超市疏于管理,無法令人信服。
第三,從法律適用上看,該裁判文書說理論證只從字面意思理解法條意思,但沒有理解透法條背后的法理。該案例最主要適用的法律條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以下簡稱“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七條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六條規(guī)定。這兩個法條概括起來存在以下特點:一是安全保障義務人范圍。安全保障義務人僅適用于“經營活動或其他社會活動”的場合。二是安全保障義務所保護的對象。根據上文所述,安全保障義務人分為“從事經營活動”和“從事其他社會活動”兩類人,與之對應,其所保護的對象也相應分為兩類:一類是進入到經營場所可能形成消費關系的消費者、潛在消費者;另一類是其他社會活動的參與者,包括活動參與者、觀眾及第三人。三是安全保障義務所保護的對象與安全保障義務人之間應存在某種直接或間接聯(lián)系。四是安全保障義務的目的是為了保護他人的人身和財產安全,即要求義務人必須采取一定的行為來維護他人的人身或者財產免受侵害。因此可以看出,這兩個法條是關于在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或者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責任的規(guī)定,與本案的時間、地點以及保護的法益根本是南轅北轍。
第四,從社會效果上看,該公開的生效法律文書不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并且對社會產生了錯誤性導向。雖說我國不是判例法國家,但是隨著法律文書上網,當事人提供類案網上的生效法律文書,會影響法官的判案,一旦出現(xiàn)同案不同判的結果,必然會引起社會公眾對法院公信力和權威性的質疑。侵權責任法的基本原則是“無損害,無救濟”,但在現(xiàn)實中被扭曲為“有損害,有救濟”原則,在個案處理上是否一旦出現(xiàn)人員傷亡,就一定要由相關的機構或個人來買單?這種強行攤派責任的做法,雖安撫了被害人家屬,但破壞了社會規(guī)則。
上述問題之所以存在,原因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重實體輕程序觀念強。司法實踐中多以追求實體公正為價值目標,如司法實踐中出現(xiàn)的“和稀泥”式判決是屈服于外界壓力,通過模糊爭議焦點,裁判者得以回避實質性法律問題,規(guī)避裁判風險和輿論壓力,而忽視對當事人程序性權利的保障。這種觀念往往導致法律文書尤其是判決書重判斷而輕論述,重結果而輕過程。
第二,司法責任制帶來的弊端,裁判文書把關不嚴、書寫不規(guī)范、裁判標準不統(tǒng)一。法官員額制以后,實行法官負責制,但是隨著改革的推進也出現(xiàn)了新的問題,案件雖經合議庭合議,但合議庭只對案件的結果把關,對于法律文書的書寫,由承辦法官直接定稿,無需經過層層把關,加之法官本身的素質參差不齊,有的怠于學習,辦案任務繁重等因素的存在,文書內容不嚴謹,文字書寫錯誤,文書說理部分邏輯不強等弊端層出不窮。
第三,監(jiān)督機制不合理。有些法院雖建立了相關的監(jiān)督機制,在保障法院工作運行上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也有許多的不合理之處;有些雖在評查,但只是流于形式未起到有效作用;有些下手過猛,法官時刻處于緊張狀態(tài),過猶或不及都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綜上,裁判文書所需改革之處甚多,雖幾經推進、改革,已經大有改進,如對發(fā)回重審的裁判文書,在說理部分不能僅概括性寫基本事實認定不清,對哪些基本事實認定不清應予以明確的說明。法官不應被輿論左右,應有獨立的判斷,一份好的判決書,只有充分說理,才能真正讓人信服。
不難看出,法律文書的說理性得到加強,正是案件得到社會積極反饋的原因所在。從目前我國裁判文書所最為欠缺的方面和改革的重點考慮,則必須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以事實為依據,應對事實的認定作出有力的說明。事實是人民法院作出認定的根基,人民法院認定的事實應建立在所認定證據和進行全面調查的基礎上,即先有證據再依證據分析認定案件的法律事實。裁判文書對當事人提供的證據作出是否采信后,還必須就證據和事實之間的內在關系作出結論并作出合理、有力的說明,這種內在關系必須是必然的因果關系,而非是事實上的因果關系。法官的責任,就是要把與案件有關的一系列真實的證據查找、分析、連接起來,使之成為一個較為完整、客觀的案件事實,最后使之在法院的裁判文書中得到科學、完整且合法的認定。
第二,應對當事人證據的采信與否作出合法、合理的解釋。寫明法庭對案件證據的認證情況,包括當事人所舉證據以及人民法院收集調查的證據哪些應當采信,哪些不應當采信,并說明理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當事人打官司,就是打證據,沒有證據所證實的事實,不能成為法庭斷案的法律事實。對當事人證據的采信與否關系到當事人訴訟的勝敗,直接關系到當事人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須在裁判文書里對當事人向法庭提供的證據是否采信作出合法、合理且正確的解釋。
第三,提煉、闡明當事人爭議的焦點。圍繞著當事人的爭議焦點,說理部分采取分步驟的方式展開。說理的第一步歸納出雙方無爭議的事實,對該部分事實可直接予以認定,無需過多闡述。第二步在歸納出爭議焦點的基礎上動態(tài)認定案件事實。爭議焦點是說理的基礎和脈絡,分析證據、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都應圍繞爭議的焦點進行。第三步是圍繞爭議焦點認定案件事實。將事實的認定建立在對證據分析的基礎上,并將案件事實重述一遍,以便當事人順暢了解整個案件事實,為訴訟雙方當事人所明了、所接受,更為旁觀者所一目了然。
第四,以法律為準繩,應對援引的法條作出科學合理的解釋。波斯納大法官曾說:“形式理性不是萬能的,法官不是法條主義的,不是‘自動售貨機’,不要做法條的機械主義者……”法官并不是簡單的“找法機器”,面對種種相互關聯(lián)的證據所證實的事實,必須在找到相應的法條后作出科學的解釋。法官的責任,就是要通過自己學識、經驗和水平將貌似抽象、枯燥的條文活現(xiàn)于具體案件的判決之中,通過探究法條背后的意思解決現(xiàn)實中的繁雜案例,使當事人和社會大眾明白法理、知悉法條,給雙方當事人一個滿意的“說法”。
第五,裁判文書說理注重繁簡得當,激勵法官作出對裁判文書的改革。一是從減少法官工作負荷和提高效率的角度,對通過速裁程序審理的案件,使用簡化的裁判文書,通過填充要素、簡化格式來撰寫判決書,以騰出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打磨那些需要說理的裁判文書。二是建立裁判文書說理的評價體系,將裁判文書的說理水平作為法官業(yè)績評價和晉級、選升的重要因素。三是引入法律職業(yè)共同體其他人員的外在監(jiān)督力量,實現(xiàn)法官“不愿說理”到“必須說理”的轉變,即要求重視律師辯護代理意見,要做到對未采納的意見,應當在裁判文書中說明理由的硬性要求。
法律文書上網是“陽光司法”的一扇門,自2014年1月1日起,上至最高法院、下至各區(qū)縣法院,全國四級法院的生效裁判文書均要上網公開,接受當事人和普通民眾的檢視。因此,法官要徹底轉變觀念,對自己書寫的法律“作品”要認真分析,準確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