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捷
【摘要】小學語文課堂評價應該注重指向?qū)W生思維的評價方式。本文主張立足學生實際,評價在認知偏差時,使學生思維有方向;評價在散亂無統(tǒng)時,使學生思維更有序;評價在迷茫無助時,使學生思維變通達,力求引導學生在評價中受到啟發(fā),拓展學生的思維,提升語文素養(yǎng)。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評價 思維發(fā)展 語文素養(yǎng)
在觀摩名師的課堂時,一線教師無一例外地發(fā)現(xiàn):名師的文本解讀之獨特與精妙,幾乎決定了課堂的成敗,決定了課的品位,課的藝術(shù)效果。對于一些教師而言,學習名師的文本解讀功夫成了渴盼的事。大家希望通過這一路徑,探索名師的教學成功密碼,抵達自己滿意的教學狀態(tài)。
任何事情都是說來容易做來難。真到實踐階段,解讀文本卻備感艱辛。原本希望通過解讀文本,實現(xiàn)傳說中的從“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還是山”的三重境界飛躍,沒想到卻一直在“此山”中徘徊,云山霧罩,撲朔迷離,不知歸處。于是,只能一直苦苦追尋,不斷嘗試“望盡天涯之路”,而文本解讀的深度、高度、廣度卻依然無法企及。
確實,文本解讀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課堂教學的效果、層次。觀察一線教師的文本解讀現(xiàn)狀,存在著以下三個比較明顯的誤區(qū)。第一個誤區(qū),我稱之為“有多少往事可以重來”。很多教師不解讀也可以直接進入課堂,上課憑經(jīng)驗,掃一眼課文,就知道該怎么教。數(shù)十年如一日,倘若教材不改,完全可以這樣一直教到老。第二個誤區(qū),我稱之為“讀你千遍不厭倦”。有部分教師是好學的,但學的方法比較簡單——直接從別處拿來,不斷閱讀學習,之后將解讀簡化為記憶,照搬照抄他人的設計案例。結(jié)果是空留無限感慨,認為名師的課真是無法復制。第三個誤區(qū)叫“我只在乎你”。有的教師認識到了文本解讀的重要性,開始重視文本解讀,但過分追求對內(nèi)容的把握,停留在“教好這一課”上。而“這一課”無窮多,“這一課”如果僅僅是學到內(nèi)容的話,意義就小了。這樣微觀地累積,不僅教學效果難以實現(xiàn),而且還讓學生對學習語文有錯誤的認識,覺得“學好這一課”就是學好了語文,以為“知道寫了什么”就是學到了語文。其實,連語文的門都還沒進呢!
關(guān)于文本解讀,我們的身邊不乏理論。比如:福建師范大學孫紹振教授提出的文本解讀還原論,杭州師范大學王崧舟教授的文本細讀法,福建省特級教師劉仁增老師的文本解讀語用觀,還有文本解釋學,等等。這些專家、學者的專業(yè)理論,為解讀提供了非常好的切人口和理論支撐,這是他們長期執(zhí)著于研究文本解讀后提煉出來的寶貴經(jīng)驗,我建議大家高度關(guān)注,在實踐之前、之中更多地學習理論。學習,一定會讓你對文本的解讀有法可依,會讓你心里有底。
接下來,和大家分享我的一些文本解讀經(jīng)驗。之所以稱之為“經(jīng)驗”,就是說我的解讀方法不一定對,僅是提供參考。為了使大家看得更加明白,我用同一個課例來說我的“四讀”文本解讀法。
1.第一層次的讀,關(guān)注“寫了什么”
解讀文本,自然少不了從內(nèi)容人手,這也是大家能接受的。第一遍閱讀,可以讀快一點,因為注意力僅停留在內(nèi)容層面,對于專業(yè)的教師而言,這是需要不斷訓練、不斷提速的。讀完之后,明確文本寫的是什么,同時留下最初步的閱讀感受。這些感受,往往是作家要表達的意思,要傳遞給我們的意念。當然,不可否認有時會誤讀、誤解,但個性化的理解應該有存在的價值,即便是誤讀,也有意義。有的時候感受很鮮明,因為產(chǎn)生了強烈的共鳴:有的時候感受比較模糊,因為我們和作家的創(chuàng)作有“隔閡”,也許是時代相隔久遠,也許是心境相差太大,這些“距離”還需要我們通過進一步閱讀去彌合。這一遍的讀,心可以比較純凈,態(tài)度應該虔誠,同時還可以對文本的寫作背景有適度的了解,這更適合往前走一步。以《慈母情深》為例,讀第一遍就知道,寫的是一個熱愛小說的青年,找媽媽拿錢買書的故事。在那個年代,一本書的價格相對來說是很高的,但媽媽非常支持,最后青年梁曉聲的愿望實現(xiàn)了。梁曉聲先生在表達自己的創(chuàng)作意圖時說,創(chuàng)作這篇文章,并不僅僅是為了寫自己的母親,而是為了向讀者描繪出“我們這一代母親的群像”,我在閱讀之后,對“母親”的形象的確產(chǎn)生了朦朧的認識:母親是辛勞的、無私的、寬容的。相信在這一個點上,我和梁先生有了一定的共鳴,我也完成了第一層次的解讀。
2.第二層次的讀,關(guān)注“陌生的表達”
緊接著,我會再讀一遍。這一遍我更多地將自己的注意力停留在文本中讓我感到“陌生”的地方。源自俄國的文學創(chuàng)作“陌生化”理論,這個時候?qū)ξ液苡袉l(fā)。熟悉的表達,不用解讀,也不會引發(fā)我的關(guān)注。陌生化的表達,會牽絆住我,引發(fā)我追蹤深思,反復閱讀。什么是“陌生的表達”在此不再和大家扯理論,只說說我的感受。讀文,感覺有些地方一時半會兒讀得不是那么暢快,必須停下來,讀得慢,細細想,仔細琢磨,試圖弄明白“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會在一些陌生的用詞上停留:會在一些陌生的寫法上停留:會在一些陌生的式樣上停留。再以《慈母情深》為例,文中寫到“龜裂”的手。“龜裂”究竟是什么意思?我會查找辭書,細致了解,這一了解不得了,上課時講解這個詞,母親的形象就活了。又如:梁曉聲進工廠向母親要錢時,作者處理成“一句一行寫對話”的形式,讓我相對陌生,也引發(fā)了我的興趣,我會仔細琢磨——這么寫與普通寫法有區(qū)別么?還如“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zhuǎn)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口罩上方,一對疲倦的眼睛望著我,我的母親”,這種排比鋪陳的寫法,為什么要用?如果直接寫出和這樣用三次反復出現(xiàn)“我的母親”,有什么區(qū)別?我感到陌生,就要去琢磨——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呢?一琢磨就有價值,上課的時候,這些地方就成了我和學生一起探索、一起關(guān)注的文學細節(jié)。語文課,探索并品味文學細節(jié),就有語文味。
3.第三層次的讀,發(fā)現(xiàn)“意義與價值”
讀到第三遍,就不要浮在表面,沉下去才能發(fā)現(xiàn)意義,解讀就有價值。這一層次的讀,我們更多憑借之前的閱讀經(jīng)歷去思考:這一篇文章在文學之海中的獨特意義是什么?存在價值是什么?也就是發(fā)現(xiàn)“非讀不可”的原因在哪里?也可去揣摩這一篇文章背后的這一類文本。這一篇文章代表這一類文本的哪些共性?能解構(gòu)出這一類文本的哪些寫作模型?這一類文本創(chuàng)作時應依循哪一種原理?這一類文本到底該怎么教?
有了這一層的文本解讀思路,我們都可以通過“教一篇”上升為“教一類”,通過“教一類”實現(xiàn)“會寫出此類中的一篇”。例如:梁曉聲的《慈母情深》,改編自他的中篇小說《母親》。解讀到第三層時,我不禁在想:關(guān)于“母親”這一類的小說,究竟該如何選材?如何布局?用怎樣的表述方式?這一篇《慈母情深》寫的不外乎是兒子要錢買書的故事,故事本身這么普通,梁曉聲是如何讓故事感人,成為經(jīng)典的?小說創(chuàng)作方法中,哪些方法的使用促成了經(jīng)典的產(chǎn)生?為了讓經(jīng)典傳承下去,我們要學到的寫作秘訣是什么?思考這些,教學時就設計這些,我的教學就有了與眾不同的亮點。
4.第四層次的讀,即拓展對比讀
當你經(jīng)歷三個層次的閱讀與思考之后,基本上就能設計出獨一無二的教學。但格局還是偏小,要想提升品位,還可以再往下走一步,進入第四層次的解讀。不止于這一篇的讀,讀同一種類型的文。例如:關(guān)于“母親”,大家分別是怎么寫的?梁曉聲用第一人稱寫,林子用第二人稱寫,還有人寫胡適的母親,用第三人稱寫,到底用哪一種人稱寫母親比較好?這是進行同題比較讀:又如:都是梁曉聲的作品,不同時期的有什么差別,有什么共性。
通過比較讀,可以提升對這篇文本的解讀視野,發(fā)現(xiàn)文本的獨特之處:發(fā)現(xiàn)同一個作家在不同作品中隱藏的共同的寫作風格:發(fā)現(xiàn)同一個作家作品的發(fā)展脈絡……當我們?nèi)プ鲞@些對比閱讀的時候,不僅拓寬了知識面,拓展了課堂教學的寬度、廣度,同時也增加了執(zhí)教的深度。
在進行了四個不同層次的文本解讀之后,我們要做的是“調(diào)試”。將所有解讀的結(jié)果進行綜合與梳理,歸納或總結(jié),調(diào)試學生能夠接受的學習形式,調(diào)整出學生能夠接受的學習內(nèi)容,調(diào)和出學生能夠接受的課堂教學狀態(tài)。這才真正完成了從文本解讀到設計的轉(zhuǎn)變。
必須強調(diào),不同的讀者會看到不同的“哈姆雷特”。以上所述,僅提供了我的一些解讀經(jīng)驗,并不是標準,也并非唯一。一種參考,希望大家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