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超
摘要:對于聞一多而言,“五四”精神具有精神家園和生命寄托的重要意義?!拔逅摹边\動爆發(fā)時,在清華讀書的聞一多領一時風氣之先,迅速地融入新文化運動的潮流之中,開啟了他由一個青年學子轉變?yōu)槊麧M天下的著名詩人的人生軌跡?!拔逅摹睒O大地強化了聞一多固有的愛國熱忱,并融合凝聚于自己的詩歌創(chuàng)作和學術研究之中。聞一多在生命后期由學者向斗士的轉變,是與其捍衛(wèi)、繼承和發(fā)揚爭取民主、反對獨裁的“五四精神”息息相關的。
關鍵詞: 聞一多 “五四”精神 愛國主義 民主 人民至上
中圖分類號:I207.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4-0209-02
對于中國現(xiàn)代知識分子而言,“五四”精神具有精神家園和生命寄托的重大意義。聞一多是一位公認的兼具詩人、學者的愛國英雄,他從青年時代親身參與“五四”,到西南聯(lián)大時期在《五四歷史座談斗士》《五四斷想》等文章和演講中不斷地對“五四”進行追憶、闡述和推崇,“五四”精神實際上構成了他生命中最基本的底色和最重要的思想之源。探討聞一多與“五四”精神的關系,既可加深對聞一多性格和思想的理解和認識,又可通過他這個典型個案來窺見中國現(xiàn)代知識分子群體的精神世界。
一、聞一多“五四”精神的形成
聞一多出身于一個書香門第,父親是清末秀才,其祖父很重視其家庭成員的教育和成長。聞一多自幼喜愛古典詩詞。當每次讀到岳飛、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的光輝事跡時,聞一多都深受鼓舞和啟發(fā)。這樣深受家庭的熏陶,聞一多自幼便初步萌生了樸素的愛國主義思想。
1919年爆發(fā)的“五四”運動極大地強化了聞一多所固有的愛國熱忱,激發(fā)了他肩負起天下興亡的歷史使命。 五四運動爆發(fā)時,身處清華學堂的聞一多雖然不是一位“公開的領袖”,但在其中也是斬露頭角。5月5日,當五四運動的消息傳到清華時,聞一多便在食堂門口偷偷地貼上了一張抗金英雄岳飛的愛國名篇《滿江紅》,鼓勵清華學子的愛國情緒。7日,清華學生召開全體大會,成立正式領導機構“清華學生代表團”。代表團的工作仍分兩個部分,“對外”“屬于愛國運動”,“對內(nèi)”則為“罷課期間的學校秩序底維持”。[2]9日,清華學生齊集體育館前舉行紀念會。大會決議通電巴黎,要求中國代表拒絕在和約上簽字。聞一多以秘書部中文書記身份登上主席臺,向全校同學報告學生代表團的組織情況。他的此次登臺雖然只屬于通報性質(zhì),但畢竟是首次在全校大會上露面,說明他在秘書部中的地位比較重要。
書信帶有私人性質(zhì),最容易表達真情實感。五四時期,聞一多給家人寫了大量的書信,表明自己因忙于救國救民的活動而不能回家省親。1919年5月17日,聞一多在給父母親的一封長信中寫道:“男在校中,頗稱明大義,今遇此事,猶不能犧牲,豈足以談愛國……駟弟年少,當知二十世紀少年當有二十世紀人之思想,即愛國思想也”。這封信情深意切,字里行間無不閃爍著愛國主義的光芒。
二、將“五四”精神融入文學創(chuàng)作中
聞一多是一個“五四”時代精神哺育出來的著名詩人。五四時期,聞一多先后創(chuàng)作了洋溢著愛國主義精神的詩集《紅燭》和《死水》。他曾經(jīng)對友人說:詩人的主要天賦是愛,愛他的祖國,愛他的人民。正是這種灼熱而深厚的愛國之情,點燃了他詩歌創(chuàng)作的熊熊火焰。1925年3月,身在紐約的聞一多有感于中國嚴峻的國際時勢,將澳門、香港、臺灣、威海衛(wèi)、廣州灣、九龍、旅大比喻為七個與祖國母親離散多年的兒女,寫出了最為流傳的愛國詩歌《七子之歌》。他用孩子口吻哭訴他們受盡異族欺凌而渴望重回母親懷抱的強烈情感。
1925年夏,聞一多回國內(nèi)后,親眼目睹了祖國在軍閥統(tǒng)治下的黑暗現(xiàn)實和民不聊生的現(xiàn)狀,立即投入到救國之中。聞一多除了詩歌創(chuàng)作之外,還致力于新格律詩的探索和實踐。1922年在《詩的格律》中指出,要創(chuàng)造藝術美,就要加工提煉,就要“做”和“選擇”,就應該講求“格律”。聞一多的這種文藝思想為五四以后新詩的發(fā)展作出了開拓性的歷史貢獻。不僅如此,聞一多在詩歌評論方面一直注重發(fā)揚五四精神。他在肯定郭沫若的《女神》時指出,它的“新”在于表現(xiàn)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時代精神,那就是“動”、“反抗”、科學的精神、世界大同的精神、二十世紀所折射出來的矛盾情緒和矛盾精神等。[1]P110-111
聞一多后來由詩人向學者的轉變,是為了繼承和發(fā)揚五四時期的反封建思想。起初,聞一多從事學術研究的動力,就是要堅持“中國的本位文化”。他認為,文學藝術無論新到什么程度,總不能沒有一個民族的本位精神存在于其中。為此,他遨游于中國古籍文獻之中,對《周易》《詩經(jīng)》《莊子》《楚辭》四大古籍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整理和研究工作??箲?zhàn)時期,聞一多的思想認識發(fā)生了巨大的轉變??梢?,聞一多無論是純粹的學術研究以繼承和發(fā)揚中國本土文化,還是后期揭露中國文化的糟粕,都是圍繞社會發(fā)展與進步的主題,體現(xiàn)了他偉大的愛國情懷。
三、由學者向斗士的轉變
聞一多在生命后期由學者向斗士的轉變,與他捍衛(wèi)、繼承和發(fā)揚爭取民主、反對獨裁的“五四精神”是息息相關的??箲?zhàn)時期,日寇侵華所造成的空前的國難逼迫大量進步的學者、藝術家走出象牙塔而加入抗戰(zhàn)的洪流之中。在抗戰(zhàn)后期,聞一多目睹了國民黨軍隊節(jié)節(jié)敗退的景象,清晰地看到國民黨統(tǒng)治者的腐朽,更為祖國的命運擔憂! 1943年3月,蔣介石鼓吹其“一個黨,一個主義,一個領袖”的《中國之命運》在昆明開始發(fā)售,國民政府規(guī)定每人必須閱讀。在時代的召喚之下,極具正義感的聞一多在政治思想認識上發(fā)生了巨大的轉變,即由原來崇奉“國家至上”的“國家主義”,轉變?yōu)椤叭嗣裰辽稀钡拿裰髦髁x,他要站在人民的立場上鼓與呼,成為“時代的鼓手”,發(fā)誓由“藝術的忠臣”變?yōu)椤叭嗣竦闹页肌薄?/p>
在文藝思想上,聞一多摒棄了“唯美主義”的價值取向,轉而強調(diào)新詩的社會價值(即功利性)。他說:“假如國家不能替人民謀一點利益,便失去了它的意義。只有土地和主權都屬于人民時,才講得上國家。今天只有‘人民至上,才是正確的口號?!盵1]P4071945年6月,聞一多發(fā)表了《人民的詩人——屈原》,高度贊揚為人民大眾鼓與呼的偉大品格。他說:“在內(nèi)容上,《離騷》‘怨恨懷王,譏刺椒蘭,無情地暴露了統(tǒng)治階層的罪行,嚴正地宣判了他們的罪狀,這對于當時那在水深火熱中敢怒而不敢言的人民,是一個安慰,也是一個興奮。用人民的形式,喊出了人民的憤怒,《離騷》的成功不僅是藝術的,而且是政治的,不,它的政治的成功,甚至超過了藝術的成功,因為人民是最富于正義感的。”因此,他認為“屈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有充分條件稱為人民詩人的人”。[3]
四、結語
現(xiàn)代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思想大多在青年時代就已經(jīng)基本定型,此后或許能有縱深的發(fā)展或者細節(jié)上的改變,但基本沒有本質(zhì)的改變。自從青年時代參與“五四”運動,到生命后期不斷提及、追憶和闡述“五四”精神,聞一多終生與五四結下了不解之緣。朱自清曾稱聞一多為“學者中藏著詩人,也藏著斗士”。聞一多之所以成就三位一體的身份,是與他在歌詞創(chuàng)作和學術研究中始終自覺地繼承和發(fā)展“五四”所包含的愛國、民主、叛逆等精神密不可分的。
參考文獻:
[1]聞一多全集(第二卷)[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12.
[2自治發(fā)達史·代表團[N].清華周刊本校十周年紀念號,1921-04-28.
[3]聞一多詩文選[M].北京:中國文學出版社,1999:121-127.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