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坤 李冰 趙鵬 樊永帥 臧家蒙 張少虎 王東起
慢性硬膜下血腫(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是神經外科常見的疾病之一,是指頭外傷后3周以上開始出現(xiàn)癥狀,硬腦膜與蛛網膜之間有包膜的血腫,約占顱內血腫的10%,其發(fā)病機制、診斷及治療方式已有較多報道,一般認為顱腦創(chuàng)傷史和高齡是CSDH的高危因素[1,2]。雖然其具體的發(fā)病機制仍未明確,但鉆孔引流術與開顱血腫清除術是治療這一疾病的常規(guī)方式。對于術前CT表現(xiàn)、血腫大小及手術方式的選擇對患者的臨床預后及血腫復發(fā)情況的影響,不同的研究報道也有差異[3,4]。隨著醫(yī)改政策的調整,CSDH患者可在基層醫(yī)院接受治療,因此相關醫(yī)院應對此類疾病有較為明確的治療方式,以便最大程度地緩解患者癥狀、改善預后及減少復發(fā)。本文回顧性分析青島市西海岸新區(qū)人民醫(yī)院神經外科收治的117例CSDH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患者血腫的CT表現(xiàn)、血腫量及手術方式對預后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收集并回顧青島市西海岸新區(qū)人民醫(yī)院神經外科自2012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17例CSDH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1)行鉆孔引流術或開顱血腫清除術者;(2)臨床癥狀包括頭痛、頭暈、步態(tài)不穩(wěn)、言語不清、癲癇等。排除標準:(1)患有重大基礎疾病,正在或以往使用抗凝藥物的患者;(2)休克、生命體征不穩(wěn)者。本研究經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號:00002017005。
為明確患者是否有硬膜下血腫以及血腫的位置、大小等,所有患者術前均行大腦CT檢查,根據(jù)CT顯示的血腫密度將其分為低密度型、等密度型、高密度型、混合密度型、血腫分隔型;依據(jù)血腫的大小對血腫量作出初步評估,分為3類(<80 mL、80~200 mL、>200 mL)[5]。根據(jù)患者術前檢查結果給予鉆孔閉式引流術(單側或雙側)或開顱血腫清除術。
(一)鉆孔引流術
1.鉆單孔引流術:主要針對左右單側硬膜下血腫患者,參考和學習北京天壇醫(yī)院神經外科規(guī)范化手術治療CSDH流程及術后護理等報道,結合基層醫(yī)院和醫(yī)生的實際醫(yī)療水平,采用合適的標準化手術流程[6-10]?;颊呔植柯樽恚扰P位,根據(jù)CT選擇合適的鉆孔處為最高點。頭皮切開約4 cm后顱骨鉆孔一個,切開硬腦膜及血腫外包膜,置引流管,將陳舊性積血積液吸除,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血腫腔,至沖洗液清亮為止。固定引流管,縫合頭皮,血腫腔再次注入生理鹽水,排除空氣。術后患者平臥位,復查頭顱CT,檢測腦復張及術后積液出血情況。根據(jù)CT復查結果和引流液性狀可酌情考慮使用尿激酶30 000單位,適時拔除引流管[6]。
2.鉆雙孔引流術:主要針對兩側硬膜下血腫,在顱腦兩側血腫處分別打孔引流,術中操作及術后護理同鉆單孔引流術。
(二)開顱血腫清除術
主要針對有分隔的血腫患者,予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后頭偏向健側。根據(jù)術前影像學檢查結果選擇合適手術區(qū)并作皮瓣,切開皮膚顯露顱骨,取約10 cm×12 cm大小的骨窗,鉆孔去除骨瓣,予血腫處硬腦膜懸吊,并做一小口緩慢排血減壓。待顱內壓稍降低后,小心瓣狀剪開硬腦膜及緊貼其下的血腫外膜,避免撕破內外膜交界處,仔細觀察有無出血。對分隔的隔膜電凝止血后切除,清除腫塊并止血,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血腫腔至清亮,放置并固定引流管,縫合硬腦膜及頭皮各層,引流液顏色變淡時可予拔除引流管。
所有患者于術后12 h、1周、3個月均行頭顱CT檢查,了解術后并發(fā)癥及血腫復發(fā)情況。以術后臨床癥狀減輕或消失、血腫未復發(fā)為預后良好,術后3個月內CT顯示血腫再次出現(xiàn)為血腫復發(fā)。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患者年齡、病程等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患者的病因、術前CT表現(xiàn)、血腫量、血腫位置、復發(fā)率以率(%)表示,評估采用χ2檢驗或連續(xù)校正法,采用的似然比χ2檢驗均為雙側檢驗,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影響患者預后相關因素,納入和剔除標準為0.15。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組納入患者117例,男性93例,女性24例,年齡 20~85 歲,平均年齡(63±21)歲,病程 15 d~6 個月,平均病程48.6 d。其中行鉆孔引流術者105例(單側鉆孔91例,雙側鉆孔引流14例),行開顱血腫清除術者12例(3例有血腫機化,9例有血腫分隔形成),絕大多數(shù)血腫為陳舊性出血,顏色為暗紅色和深褐色。術后3個月內復查CT,血腫復發(fā)的患者行二次引流或開顱手術血腫清除術,無患者死亡。104(88.9%)例患者預后良好,13(11.1%)例患者血腫復發(fā)。
單因素分析顯示,患者年齡、術前CT分型、血腫量對患者的復發(fā)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997、11.623、7.708,P<0.05), 手術方式等其他因素對患者預后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26,P>0.05)(表1);多因素Logistics回歸分析,進一步發(fā)現(xiàn)患者年齡、術前CT影像、血腫量與患者血腫的復發(fā)有相關性(表 2)。
表1 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復發(fā)率單因素分析[例(%)]
表2 影響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預后因素的Logistics回歸分析
CSDH指位于硬腦膜與蛛網膜之間具有包膜的血腫,多系顱腦外傷后3周至數(shù)月以上出現(xiàn)癥狀,極少數(shù)患者可在傷后數(shù)年出現(xiàn)癥狀[11]。CSDH的發(fā)生機制至今尚未完全闡明,大多數(shù)患者可追溯有顱腦創(chuàng)傷史,好發(fā)于50歲以上老年人群和小兒(產傷),結合目前研究分析,其起因包括外傷性硬膜下積液、血腫局部的纖溶亢進、高齡人群的腦萎縮及腦血管硬化等,血腫發(fā)生主要與橋靜脈撕裂、靜脈竇、蛛網膜顆?;蛴材は路e液出血有關,血腫擴大與腦萎縮、顱內壓降低、靜脈張力增高、凝血機制障礙等有關[12,13]?;颊吲R床可表現(xiàn)為慢性顱內壓增高、神經功能損傷、癲癇甚至某些精神癥狀。
關于CSDH的臨床診斷已無較大困難,MRI雖然敏感性和準確性較高,但是費用高昂,CT檢查即可滿足于目前診斷需要[14]。最新文獻報道根據(jù)CT表現(xiàn),已將血腫類型細化為7種類型[5]。本研究結合基層醫(yī)院實際情況,認為可將血腫機化型、血腫分層型和血腫漸變型合并為混合密度型,將分型簡化為低密度型、高密度型、等密度型、混合密度型和分隔型5種類型,不以血腫發(fā)生部位及單雙側區(qū)分[15]。為最大限度地評估術前CT對預后的影響,本研究在回顧性分析中盡量消除病因、性別、病程、位置等相關因素的影響,結果顯示術前的CT分型可作為預后評估的重要因素,能為手術方式和預后做初步探討和經驗總結,為同級別醫(yī)院提供一定的參考。本研究復發(fā)患者主要集中于分隔型,并且混合密度型與高密度型也有較高的復發(fā)率。分析其原因:(1)分隔型引流困難、引流不充分,未能完全去除陳舊性積液,引發(fā)后續(xù)血腫繼續(xù)擴大或復發(fā);(2)混合密度及高密度型的血腫與分隔型復發(fā)不同,有高密度影則預示有新近出血,若未能明確病因及對癥治療,則會有一定的復發(fā)率[18]。
對CSDH的保守治療和藥物治療雖有報道,但目前臨床應用主要是手術治療,包括鉆孔引流術與開顱血腫清除術[11,16,17]。本組患者總體手術治療效果良好,總有效率約88.9%,總復發(fā)率11.1%,分析顯示不同的手術方式對患者的預后未見明顯影響,說明手術方式不是影響CSDH預后的主要因素。醫(yī)者可充分利用患者術前CT特點,對相應的手術方式做出最優(yōu)選擇,如分隔型血腫或有血腫機化的患者建議直接接受開顱血腫清除手術,剝離相應包膜包塊等,以減少患者復發(fā)及再次手術的風險。
此外,患者的年齡、再次腦創(chuàng)傷、受傷時間、血腫量及腦復張速度等也是影響CSDH預后的因素[19-21]。本研究證實高齡患者易復發(fā),推測原因可能為高齡老年患者腦萎縮程度較大,多合并有腦血管硬化及粥樣變,且血管膨脹較大易再次破裂出血,此前已有文獻報道[4,7,8]。本研究也證實血腫量與CSDH復發(fā)率相關,其具體原因尚未明確。有文獻認為血腫量越大,病情可能越嚴重,患者需盡量查明是否有潛在的合并癥,并在術后密切關注血腫情況[14,22]。本研究結合最新文獻及本院經驗,認為CSDH患者術前CT的不同分型及表現(xiàn)對血腫的大小及預后可達到較好的判斷和預測,并采取合適的手術方式可提高患者的治愈率。若患者血腫有明顯的分隔,或者密度混合不清,或者機化明顯,可直接采取開顱血腫清除術,臨床癥狀明顯者可考慮行開顱包膜切除術,因殘余的血腫量和血腫復發(fā)有很大關系,故必須將血腫引流干凈,但是對于臨床癥狀輕微的患者還需謹慎[23,24]。
綜上所述,對CSDH患者應盡可能結合CT特點,在術前準確判斷血腫密度、分隔、血腫大小等情況,選擇最合適的手術方式,術中仔細觀察血腫的性狀、實際引流量,可預測血腫的復發(fā)率,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