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幼兒美術活動中,繪本中的形象、色彩、構圖對幼兒有著良好的啟發(fā)作用,尤其有助于提高幼兒審美力和藝術創(chuàng)造力。本文首先分析了繪本在幼兒美創(chuàng)意美術活動中的應用價值,并結合幼兒美術活動實踐提出了繪本在幼兒美創(chuàng)意美術活動中的應用方法,旨在為提高幼兒美術活動能效、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美術素養(yǎng)提供一些有益的理論參考。
關鍵詞:幼兒美術 繪本 創(chuàng)意 應用實踐
繪本圖文并茂,內容有趣多彩、畫面生動活潑,是深受幼兒喜愛的一種閱讀形式。同時由于繪本中蘊藏著豐富的美術元素,因此在幼兒美術教學中繪本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通過繪本引導有利于激發(fā)幼兒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通過臨摹參照則能夠提高幼兒的繪畫技能。在幼兒美術教育要融合創(chuàng)意才能發(fā)揮其能效,因此,將繪本引入幼兒美術活動中具有良好的實踐意義和創(chuàng)新價值。[1]
一、繪本在幼兒美創(chuàng)意美術活動中的應用價值
1.促進幼兒多元智能均衡發(fā)展
隨著幼兒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幼兒多元智能的發(fā)展備受重視。在幼兒美術教學中,繪本能夠構建起幼兒認知與美術創(chuàng)造之間的橋梁,使幼兒成為文字與會面的體驗者。幼兒階段以感性思維和形象思維為主,而繪本恰好具備以上特點,通過圖文的生動結合彌補幼兒的認知和理解缺陷,從而使幼兒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知識內容,將抽象的美術技能變得具象化、生動化、趣味化。[2]
2.激發(fā)幼兒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繪本中有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和生動有趣的畫面,幼兒通過繪本能夠對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理念進行加工,從而對故事情節(jié)進行拓展、想象、編排等,這些都會增強幼兒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而且繪本中的美術元素豐富而多元,既有卡通畫也有剪紙畫,既有樹葉拼貼畫也有鉛筆線條畫,這些美術元素本身就有利于拓展幼兒的美術視野,對美術材料和美術素材的應用更加多樣化,進而培養(yǎng)幼兒美術創(chuàng)意能力。[3]
3.提升幼兒的繪畫技巧
美術創(chuàng)作的本質在于情感的表達,幼兒以繪畫的形式表達自己對世界的認識和內心的情感,而繪本則承載著幼兒的情感變化,并引導幼兒認識到這些不同的情感如何通過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這樣的認知過程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幼兒的繪畫技巧,認識不同的繪畫風格,而且在模仿和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激發(fā)幼兒更多的創(chuàng)意靈感,促進幼兒繪畫技巧的提高。[4]
二、繪本在幼兒美創(chuàng)意美術活動中的應用實踐
1.根據繪本表現出來的美感,重組幼兒的經驗
美術是幼兒探索世界的重要方式,幼兒會通過美術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和認知。3-6歲是幼兒感知形象的開端,因此教師要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為幼兒提供更適宜的繪本。在繪本的引導下,幼兒能夠對色彩、線條、構圖等基礎美術概念有所了解,提高幼兒的美術感知能力。在繪本當中有形形色色的美術元素,教師可以從美感角度探索繪本與美術教學的切合點,從而實現幼兒認知經驗的有效重組或整合。
例如以繪本《小蝸牛的家》為主題的美術活動,教師通過繪本講解使幼兒了解蝸牛的形態(tài)、生活習慣、特點特征等,在繪本引導下幼兒能夠更仔細的觀察蝸牛的細部特征,知道小蝸牛住在蝸殼里,那里就是它的家。在幼兒認識到這些后,教師可以將重點放在蝸殼色彩的選擇和搭配上,并對幼兒進行適當引導,譬如:“你想給小蝸牛一個什么顏色的家?你喜歡哪個顏色?小蝸牛的家可以用哪些顏色來畫?”這樣的引導能夠進一步激發(fā)幼兒的想象力,在續(xù)編情節(jié)的過程中幼兒將獲得更完善的繪畫體驗。
2.根據繪本表現出來的情感,細化教育目標
以繪本為載體引導幼兒認識其中的繪畫方法和藝術規(guī)律,需要教師定位鮮明的美術教學目標,加深幼兒對繪本的認知印象。教師需要發(fā)掘繪本中的新鮮元素,以此吸引幼兒的關注力,鼓勵幼兒進行觀察思考,并表達對繪本內容的認識和理解。同時,教師還需要結合幼兒認知特點和理解能力,在教學目標上進行優(yōu)化調整,實現美術教學目標的細化分解,降低幼兒實踐難度。教師在教學當中要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著力做到因材施教。比如有些幼兒具有良好的空間感,因此能夠更快的掌握各種繪畫技巧;有些幼兒則具備出色的觀察力,往往能夠在繪畫中突出細節(jié);有些幼兒溝通能力較強,能夠以生動的語言對自己的繪畫作品進行詮釋,并且能夠和教師、同伴進行交流。幼兒個性特點、能力不同,因此在美術教學中的切入點、著力點也有很大差異,這就需要教師對幼兒發(fā)展水平進行全面觀察了解,制定差異化的教學目標,使不同美術能力的幼兒均可獲得有效發(fā)展。[5]
例如在繪本《快樂的婚禮》中,講述了小豬為了參加婚禮精心打扮、一起拍照片的故事。教師可以將大家一起拍照時的喜悅心情作為切入點,引導幼兒體會其中的快樂和期待,并鼓勵幼兒對小豬快樂的心情進行拓展想象,并用手中的筆將其描繪出來。例如小豬開心的時候會有什么的動作、什么樣表情?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紛紛畫出了小豬做出剪刀手、跳舞、仰頭大笑、比心的樣子,通過線條與色彩的組合形成了新的故事形態(tài)。在幼兒繪畫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進行啟發(fā)式引導,如“小豬圓圓的身體像個皮球,大大的耳朵就像兩把大蒲扇,圓圓的鼻頭有大大的鼻孔,這些特點小朋友們都注意到了嗎?”在教師的啟發(fā)引導下,幼兒從無意識的涂抹逐漸變?yōu)榫牡拿枥L,在線條、色彩、造型方面不斷完善,繪畫質量明顯提高,而且繪畫過程中的創(chuàng)意色彩更加濃厚。由此可見,美術活動的開展需要教師從繪本中發(fā)掘個性化內容,通過有針對性的引導逐步提高幼兒的美術創(chuàng)作能力。
3.根據繪本表現出來的通感,發(fā)揮幼兒的想象力
通感屬于常規(guī)認知心理的一種,是不同感官協調作用的結果。通感具有直覺性和特定反應性特點,例如通過不同的色彩感受到不同的“溫度”,暖色系如紅色、黃色,給人的感覺是溫暖的,而冷色系如黑色、藍色,則能夠使人感到冷清。這樣的認知在幼兒階段更加明顯,因為幼兒更側重于感性思維。幼兒通感的形成與其認知能力、生活經驗有之間關系,而繪本則是幼兒儲備生活經驗、認識外部環(huán)境的重要途徑。幼兒在繪本閱讀中會產生通感,這種感覺體現在美術教學中,則是幼兒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
例如在以繪本《小腳丫》為主題的美術活動中,小腳丫在不同的情境下能夠變成不同的象征事物,如小動物、小船、海島、玩具等,豐富的創(chuàng)意變化往往能夠吸引幼兒的高度關注,在教師引導幼兒認識到小腳丫的特點和變化規(guī)律后,就可以鼓勵幼兒展開想象,將其融入到不同情境中變化成不同的事物。在幼兒掌握其中的規(guī)律的之后,教師可以將小腳丫換成小手指,以提高幼兒實踐的可行性,將小手印變成組合成不同的藝術形象,如樹枝、花朵、小餅干、交通標志等,這些創(chuàng)意性的活動往往能夠成為激發(fā)幼兒想象力的源泉。
結語
“赤橙黃綠青藍紫,小小繪本有乾坤”。在幼兒創(chuàng)意美術活動中,繪本蘊藏著重要的應用價值。繪本不僅僅是單純的圖畫書,而且還能夠激發(fā)幼兒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成為美術教學的好素材。在素質教育不斷深入的今天,幼兒美術與繪本相融合有利于實現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激發(fā)幼兒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促進幼兒繪畫技能的提高,同時也有利于幼兒美術教學的深度優(yōu)化。小繪本激發(fā)大創(chuàng)意,以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陸偉紅.借助繪本創(chuàng)設情境開展幼兒園美術活動[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11)
[2]周曉慧.學前兒童繪畫創(chuàng)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8(01)
[3]黃多芬.探析繪本在幼兒美術教學中的嘗試[J].美術教育研究.2014(02)
[4]沈曉潔.乘“童心繪本”之舟享“美術創(chuàng)作”之樂——DIY“童心繪本”的實踐探索[J].新課程(上).2017(12)
[5]嚴戈.兒童繪本閱讀在農村幼兒美術教育中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美與時代(中).2017(12)
作者簡介
蘇笑平(1985.08.05)女 漢 籍貫(精確到市):廣東省廣州市,本科,研究方向: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