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紅霞 滕旭 劉宇 李菁雅 李欣
【摘要】目的:探討在診斷和治療消化道早癌過程中應用消化內鏡技術的效果,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方法:整理收集我院2016年8月~2017年8月期間接受消化道早癌診斷和治療的患者150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其中參照組75例患者給予外科剖腹手術治療,研究組75例患者給予消化內鏡技術診斷。對比分析兩組患者使用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和費用以及并發(fā)癥情況。結果:研究組患者在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和費用以及并發(fā)癥情況明顯優(yōu)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對消化道早癌的診斷和治療過程中,應用消化道內鏡技術可以縮短住院和手術時間,緩解患者痛苦,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值得在臨床治療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消化道早癌;診斷治療;消化內鏡技術;外科剖腹手術
【中圖分類號】R4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9-224-01
近年消化科的問診量逐年上升,消化道早癌患者的數量也明顯增加,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1]。針對消化道早癌患者進行早期的治療和診斷直接影響預后效果,隨著消化內鏡技術的廣泛應用,提升了消化道早癌診斷的準確率,并且具有出血量少,手術傷口小,恢復速度快,出院早,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的特點,因此成為診斷和治療消化道早癌的重要使用工具[2-4]。本文旨在對治療消化道早癌中應用消化內鏡技術的效果進行了探討,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研究對象選取自2016年8月~2017年8月來我院接受消化道早癌治療的患者150例,并隨機將其分為兩組,各75例。參照組中男42例,女33例,年齡40~60歲,平均(445±21)歲。研究組中男41例,女34例,年齡42~55歲,平均(451±24)歲。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經過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患者病情在被確診以后,接受白光檢查。一旦出現比較可疑的問題,則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活檢。然后,以病理學檢查為依據,進行內鏡技術檢查。先對患者進行常規(guī)內鏡檢查,在退鏡時一旦有病變出現,需要對病變進行及時活檢。然后再對所有患者實施NBI技術,通過觀察病變位置的小凹和周邊小凹,病變范圍能夠得到清晰的顯示。在檢查時如果有藍中帶白的斑片區(qū),需要再行NBI-ME觀察??梢娚掀け砻娌接兴{色脊狀結構,則在淺藍色的區(qū)域取活檢。通過對NBI內鏡技術、常規(guī)內鏡的利用,對患者的毛細管形式、病變形態(tài)和胃凹分型進行觀察,并將相關記錄工作做好。
121參照組給予參照組患者常規(guī)外科剖腹手術治療,將病變組織切除,并依據腫瘤所在位置,給予合理的切除,然后進行消化道重建[5]。
122研究組給予研究組患者消化內鏡技術,首先,需要對患者進行鎮(zhèn)靜或者靜脈麻醉,使用內鏡進行診斷,對患者的病變組織范圍加以觀察,在得到具體確認之后染色處理病變組織,界限的標注要在病灶外的2 mm處,在黏膜下層中注射1:1×104腎上腺素鹽和3 mL靛胭脂。最后,應用透明帽法或全套電凝法將凸起的病變組織全部切除。
13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此次研究中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使用百分率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當P<005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和住院時間、治療費用,研究組明顯少于參照組;在研究組有1例患者出現了出血現象,而參照組則有2例患者發(fā)生感染,1例患者出現出血,2例患者出現穿孔,1例患者出現腸梗阻,研究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少于參照組,差異統計學具有意義(P<005)。
3討論
黏膜下層比浸潤深度要高,或者是只在粘膜層的癌癥則是指消化道早癌,在臨床中常見的類型有三種,分別是早期大腸癌、早期食管癌以及早期胃癌。如果治療方法應用的及時有效,則可以有效的促進用速率降低。因此,對于消化道早癌患者來說,早期的診斷和治療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這對消化道早癌進行診斷的過程中,通常會應用到常規(guī)內窺鏡技術和NBI內鏡技術,NBI內鏡技術可以快速地檢查出早癌病癥,安全性較高,可以將病灶更快捷地取出。傳統內鏡在診斷患者病癥的過程中主要是應用白光內鏡,沒有太高的診斷率,而隨著出現的EUS、NBI等技術,消化道早癌的診斷率也得到了大幅度的上升,因此,內鏡新技術的應用范圍也越來越廣泛。應用消化內鏡技術,可以將消化道黏膜表面處的微細腺形態(tài)、微血管等清楚的顯示出來,對“活檢”非常有利。與此同時,還可以對胃腸道間質瘤和消化道早癌的黏膜下浸潤程度進行更好的鑒別;除此之外,應用該技術還可以一次性切除病變,減少了患者的痛苦。內鏡技術中窄帶成像是一種新型技術,對未染色黏膜的比較有增強效果。放大色素內鏡可以呈現出腫瘤微小結構的變化,進而對胃黏膜的微小變化進行捕捉。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和住院時間、費用及并發(fā)癥情況,研究組明顯優(yōu)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應用消化內鏡技術診斷和治療消化道早癌患者所取得的效果明顯優(yōu)于外科剖腹手術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在診斷和治療消化道早癌的過程中,通過對消化道內鏡技術的應用,不僅可以將住院和手術時間縮短,而且還可以使患者的痛苦得到緩解,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值得在日后的臨床治療中大力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吳浩,鄒文斌,劉楓,等.早期胃癌及癌前病變內鏡下切除治療現狀及進展[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4,34(5):530-538
[2]韋凱揚.消化道早癌診斷治療中消化內鏡技術的應用價值探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4,14(20):259-260
[3]黃淼.消化內鏡技術用于消化道早癌診斷治療價值研究[J].中外醫(yī)療,2015,6(22):194-195
[4]孫趁意.消化內鏡技術用于消化道早癌診斷治療價值探討[J].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6,7(5):61-62
[5]劉毅,顏天瓊.內鏡新技術用于消化道早癌診治臨床價值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6,22(12):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