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美英
【摘要】目的:探討婦產科護理過程中感染相關因素和護理措施。方法:對我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婦產科患者104例作為研究對象,對婦產科護理過程中的相關注意加以明確,并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結果:在婦產科護理過程中,患者感染主要是泌尿系統(tǒng)感染和呼吸道感染,患者年齡越大,感染率越高。結論:由于婦產科護理過程中感染因素較復雜,因此在臨床護理中需要進行規(guī)范化操作,通過科學有效的護理措施,來控制感染因素發(fā)生,提高臨床護理質量與護理安全,降低感染率發(fā)生。
【關鍵詞】婦產科護理;感染因素;護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
R365【文獻標志碼】
B【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9-138-01
隨著社會發(fā)展與進步,人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生活質量改善,人們對健康意識不斷增強,同時對臨床護理要求也越來越高。婦產科作為臨床特殊科室,人員流動頻繁,感染率較高,醫(yī)患糾紛和護患糾紛率也較高,通過科學有效的護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發(fā)生率,提升臨床護理質量與護理安全,從而緩解醫(yī)患與護患矛盾問題[1]。為預防婦產科感染事件發(fā)生,本文就對婦產科護理中常見的感染因素進行分析,并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F(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隨機選取我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124例婦產科患者為本組研究對象,患者年齡21-67歲,平均年齡(359±14)歲;婦科患者68例,產科患者56例。
12方法對本組所收治的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找出新的樣本結果,對患者的既往診斷病例和診斷情況進行研究,并對患者住院時間,一般資料和感染部位等進行全面分析,對臨床護理中的感染因素進行分析,并制定出針對性的護理措施。
13判定標準根據國家制定的《醫(yī)院感染診斷標準》相關內容,對婦產科患者感染部位,感染例數(shù),感染年齡分布等因素進行初步評定與分析。
14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應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70對本組研究所得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其中計數(shù)資料行x2檢驗,計量資料行t檢驗,P<005表明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婦產科患者感染率根據對患者觀察分析發(fā)現(xiàn),婦科患者在住院期間引發(fā)感染患者有8例,感染率為 1176 %。產科患者在住院期間發(fā)生感染患者有3例,感染率為536%。
22患者感染部位婦科患者中感染部位最常見的是呼吸道感染,其次是泌尿系統(tǒng)感染和胃腸系統(tǒng)感染。產科患者中最常見的感染部位為手術切口感染,其次是呼吸道感染??傮w來看,婦產科中感染主要部位為呼吸道感染和泌尿系統(tǒng)感染。詳見下表:
3討論
31婦產科感染因素分析根據婦產科感染發(fā)生率最高的部位為呼吸道感染,這主要是由于患者在分娩或是手術后,體質虛弱,機體免疫力下降,黏膜纖毛清除功能降低。此外,在產科病房中傳統(tǒng)的觀念認為產后調養(yǎng)應緊閉門窗,產后頻繁有親戚朋友探視,導致病房內空氣不流通,空氣中含病菌增加,從而導致呼吸道感染[2]。另外,產科手術過程中多采用全身性麻醉,侵襲性操作較多,導致呼吸道粘膜受損,人體正常屏障功能遭受破壞,增加了感染幾率。其次,在婦產科感染中另一主要感染部位為泌尿系統(tǒng)感染,這主要是與手術方式和產科的分娩方式有關,大部分患者在術后或產后需要常規(guī)留置導管一周左右,屬于侵入性操作,尿管容易導致尿道黏膜損傷,如在操作過程中導管操作不規(guī)范,后期的護理工作不到位,在操作中沒有嚴格按照無菌操作原則執(zhí)行,則增加了感染的幾率[3-5]。除此之外,在產科護理中手術切口感染發(fā)生率較高,手術切口感染在一定程度上是與醫(yī)護人員手術技巧有密切聯(lián)系的,如在手術過程中的手衛(wèi)生、消毒液用量、消毒時機、手術時長、器械消毒與清潔、創(chuàng)傷大小等都和手術切口感染有直接的影響,在術后患者身體各項機能下降,極易引發(fā)手術切口感染。根據本組研究結果來看,根據婦產科患者感染的年齡段分析,患者年齡越大,則感染率越高,隨著年齡增長,患者自身身體機能及免疫力功能下降,病情恢復能力和新陳代謝能力下降,部分患者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壓及慢性病等,導致身體體質下降,在婦產科護理中中老年患者是易感染人群。
32針對性的護理措施由于在婦產科臨床護理中感染因素十分復雜,因此在護理過程中應加強規(guī)范化操作,根據患者及產婦的實際情況,制定針對性和全面的護理措施,提高臨床護理質量與護理安全,降低感染發(fā)生率。根據上述感染因素,提出科學化和全面的護理措施,具體包括:①環(huán)境護理:對病房環(huán)境加以改善,制定科學的病房消毒管理制度,并每天早晚用有效氯溶液對地面,桌面等進行擦拭,對于病房區(qū)采用消毒隔離制度,定時對病房環(huán)境進行消毒,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溫度,濕度適宜;定期對床上用品進行清洗消毒,打掃室內衛(wèi)生,確保房間清潔,干凈,無塵,對患者衣物進行頻繁性替換,對患者親密接觸的物品進行及時更換[6]。同時減少親友的探視頻率,減少病房內細菌數(shù),提高病區(qū)的空氣質量。②術后護理:對于因麻醉,切口疼痛等因素導致術后咳嗽受限或減弱的患者,應及時協(xié)助患者翻身拍背,并鼓勵患者早期咳嗽排痰,在必要時應給予霧化吸入,稀釋痰液,避免造成肺部感染,使患者的呼吸道感染改善。在手術中應盡量避免留置導管,如必須插管應采用粗細合適的硅膠尿管,在操作過程中應嚴格遵循無菌操作的原則和規(guī)范,確保操作動作輕柔,減少對患者侵入性刺激。應盡量減小分離,或將密閉導尿系統(tǒng)打開,防止尿液逆流。護理人員應每天對導尿管和尿道口采用無痛碘棉球進行消毒,確保會陰部和尿道口清潔。指導患者增加飲水量,通過增加尿量的方式進行生理性沖洗。在術后護理人員應對患者會陰部及尿道口是否發(fā)生感染情況進行密切觀察,并確保尿道管通常,盡量縮短拔管時間,降低泌尿系統(tǒng)感染風險。在臨床護理中對于部分年齡較大的患者,由于患者身體各項機能下降,身體不易恢復,因此在臨床護理中應對患者保持耐心,及時關心,了解患者的需求,關注患者的病情變化情況,做到早預防,早發(fā)現(xiàn),及時采取科學的護理措施,降低患者感染風險[7]。在手術過程中應加強對感染的控制,由于手術過程是對身體造成外力破壞的主要過程,同時也會直接導致患者出現(xiàn)感染的情況,因此在手術中應加強對感染風險因素的控制,避免留下安全隱患。在手術操作中醫(yī)師與護理人員應嚴格按照無菌操作標準和手術室消毒制度等,進行手消毒工作,并對手術中各項器械器材進行嚴格的清潔與消毒。醫(yī)院應加強對醫(yī)護人員的專業(yè)素質培訓,提高醫(yī)護人員感染控制意識,在操作中加強對患者的感染預防控制,尤其是針對老年患者應實行精心護理和一對一護理,確保滿足患者各項合理的生理需求,從而提升臨床護理質量和護理安全。
綜上所述,根據本組研究結果來看,在婦產科臨床護理中主要感染部位為泌尿系統(tǒng)感染,呼吸道感染,由于感染因素復雜,多變,因此在臨床護理中應對患者感染情況進行仔細分辨,并制定出針對性的護理措施,為患者提供優(yōu)質護理服務和全面的護理措施,在手術過程中和護理中應嚴格遵循無菌操作標準和規(guī)則,做好手清潔工作,并加強病房護理,確保室內通風良好,確保臨床護理工作合理,患者身體健康,提高臨床護理質量和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預后效果和生活質量,醫(yī)護人員應加強對婦產科臨床護理中感染因素的控制,提高感染風險控制意識,減少護患糾紛率。
參考文獻
[1]李守村,公翠萍,焦方娟.婦產科護理過程中感染相關因素及護理分析[J].系統(tǒng)醫(yī)學,2017,2(09):136-138
[2]牛燕.婦產科護理工作中常見的感染問題分析及處理措施[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7,17(29):244-245
[3]許萍利.婦產科護理管理對醫(yī)院感染的預防效果觀察[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6,14(20):111-113
[4]許從.婦產科護理工作中醫(yī)院感染原因分析及護理干預控制對策[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6,8(19):144-146
[5]張少蓮.婦產科護理中常見感染問題分析及解決對策[J].河南醫(yī)學研究,2015,24(09):157-158
[6]宋紅.婦產科護理過程中感染問題的分析和探討[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29):219-220
[7]楊彩霞.婦產科護理過程中感染相關因素及護理分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12):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