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崇來,陳 敏,鄧 潔
開胸手術可引起患者術后切口劇烈疼痛,加之老年患者自身體質較差,容易導致其呼吸循環(huán)系統(tǒng)發(fā)生障礙,自主呼吸功能減弱,進而引發(fā)低氧血癥或肺部并發(fā)癥。此外,圍手術期引發(fā)的強烈應激反應可加重炎癥反應,擾亂機體免疫功能,影響患者預后[1-2]。傳統(tǒng)的靜脈麻醉多以阿片類藥物為主,雖可有效鎮(zhèn)痛,但易加重呼吸抑制及并發(fā)癥[3]。肋間神經(jīng)阻滯(ICNB)操作簡便,圍手術期鎮(zhèn)痛效果確切,但有關其對炎性因子、呼吸功能等作用的研究較少,本研究對此進行了探討。
1.1 病例資料 將2015年1月~2017年10月醫(yī)院收治的118例擇期開胸手術老年患者按照入院順序編號,采用奇偶數(shù)法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9例。納入標準:美國麻醉醫(yī)師協(xié)會手術危險分級(ASA)Ⅰ~Ⅱ級;自愿加入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術前存在嚴重呼吸和循環(huán)系統(tǒng)障礙;合并重要器官功能異常、精神疾病、內分泌紊亂及感染性疾??;術前使用鎮(zhèn)痛類、催眠鎮(zhèn)靜類藥物患者。觀察組中,男32例,女27例;平均年齡(68.58±6.34)歲;平均體質量指數(shù)(BMI)(22.50±3.27)kg/m2;原發(fā)?。悍伟?40 例,食管癌 15 例,其他4例。對照組中,男35例,女24例;平均年齡(67.14±6.52)歲;平均 BMI(22.41±3.45)kg/m2;原發(fā)?。悍伟?8例,食管癌15例,其他6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麻醉方法術前4 h禁食禁水,術前30 min給予0.5 mg阿托品、10.0 mg地西泮;進入手術室后密切監(jiān)測生命體征,靜脈誘導麻醉:0.05~0.1 mg/kg咪唑安定、1~2 mg/kg 丙泊酚、2~4 μg/kg 芬太尼、0.15 mg/kg順式阿曲庫銨,3 min后氣管內插管,行機械通氣,術中吸入七氟醚并靜脈泵入丙泊酚4~10 mg/(kg.h)維持麻醉。 對照組術畢待患者清醒后拔管,靜脈持續(xù)泵注0.3 mg/ml咪唑安定+15 μg/ml芬太尼,泵注速度為2.5 ml/h。觀察組關閉胸腔前30 min,行ICNB,穿刺點為手術切口上一肋骨間及鄰近下方2個肋間,每一肋間給予0.375%的鹽酸羅哌卡因5 ml,并在切口后緣附近給藥5 ml,共計20 ml。術后待患者清醒后拔管,與對照組一樣靜脈泵注咪唑安定+芬太尼,送監(jiān)護室,常規(guī)低流量鼻導管持續(xù)吸氧48 h。
1.3 觀察指標 分別于圍手術期麻醉誘導前(T1)、術后 2 h(T2)、術后 12 h(T3)、術后 24 h(T4),采集患者靜脈血2 ml,離心分離血清,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白細胞介素 -6、-10(IL-6、IL-10)、腫瘤壞死因子 -α(TNF-α)等炎性因子水平;分別于 T1~T4時間點,記錄患者平均動脈壓(MAP)、心率(HR)、動脈二氧化碳分壓(PaCO2)、脈搏血氧飽和度(SpO2)等生命體征指標,采用氣量計檢測患者用力肺活量(FVC)及第一秒用力呼出氣量(FEV1)等呼吸功能指標。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計數(shù)資料以例和百分率表示,分別采用t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圍手術期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與T1時刻相比,T2、T3、T4 時刻兩組血清 IL-6、IL-10、TNF-α水平均顯著升高,且觀察組各時刻血清IL-6、TNF-α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P<0.01),IL-10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P<0.01)。 見表1。
2.2 兩組圍手術期生命體征及呼吸功能比較 與T1時刻相比,T2時刻兩組MAP、HR、PaCO2水平顯著 升高 (P< 0.05~P< 0.01),T3、T4 時點對照組MAP、HR、PaCO2水平水平仍顯著高于T1時點及觀察組(P< 0.01);與 T1 時刻相比,T2、T3、T4 時點兩組FVC、FEV1水平均顯著降低(P< 0.05~P< 0.01),且T2、T3時點觀察組FVC、FEV1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 0.01)。 見表 2。
開胸術后如何鎮(zhèn)痛一直是臨床關注熱點,傳統(tǒng)的靜脈輸注鎮(zhèn)痛藥物模式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疼痛,但對呼吸的抑制存在增強效果[4]。開胸手術后的創(chuàng)傷、疼痛和應激等促使大量炎性因子釋放入血,從而導致促/抗炎性因子機制失衡[5-6]。IL-6是炎癥反應中主要的促炎性細胞因子,其含量與機體損傷程度呈正相關,且與術后的疼痛相關;TNF-α可誘導其他促炎性因子釋放,加重炎性反應;IL-10作為重要的抗炎因子,通過抑制NF-κB的活性來抑制促炎因子的產(chǎn)生[7-8]。 本研究中,與 T1時點相比,T2、T3、T4時點兩組血清IL-6、IL-10、TNF-α水平均顯著升高,表明不論采取何種鎮(zhèn)痛方法,開胸手術后創(chuàng)傷和疼痛均會誘發(fā)炎性因子釋放,炎性反應短期內持續(xù)存在。但觀察組各時點血清IL-6、TNF-α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血清IL-10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則提示ICNB可有效減少促炎性因子釋放,加速抗炎性因子釋放,抑制機體炎癥反應,有利于患者預后。
表1 兩組圍手術期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n=59)
表2 兩組圍手術期生命體征及呼吸功能比較(n=59)
老年患者開胸手術中一方面對肋間神經(jīng)的損傷極易引發(fā)術后疼痛,進而限制其呼吸、咳嗽等生理功能,使呼吸道分泌物滯留于氣道,引發(fā)肺部并發(fā)癥;另一方面開胸術后應激反應促進兒茶酚胺、腎上腺素等內源性物質的釋放,從而使得心肌收縮力、心率、心搏出量、收縮壓等隨之升高,患者發(fā)生高血壓、心動過速或心肌缺血的風險增加,因此,選擇適宜的鎮(zhèn)痛方式十分重要[9]。Bashir等[10]研究認為,術中行ICNB可預先阻斷傷害刺激向中樞傳入,產(chǎn)生“超前鎮(zhèn)痛”作用,且ICNB可降低麻醉藥物使用量,患者清醒時間縮短,從而有效維持生命體征平穩(wěn),降低術后低氧血癥發(fā)生概率。本研究結果顯示,與T1時點相比,T2時點兩組MAP、HR、PaCO2水平顯著升高,T3、T4 時點對照組 MAP、HR、PaCO2水平水平仍顯著高于T1時點及觀察組,提示術后患者生命體征均發(fā)生較大波動,但ICNB模式下患者生命體征可快速恢復正常。與T1時點相比,T2、T3、T4時點兩組FVC、FEV1水平均顯著降低,且各時點觀察組FVC、FEV1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手術中麻醉藥物的使用對患者的呼吸功能造成抑制,但ICNB鎮(zhèn)痛模式下患者的呼吸功能恢復較快。
綜上所述,ICNB用于老年開胸手術,可有效降低術后炎性因子水平,維持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顯著改善其呼吸功能,有助于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