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才旺
摘 要:生本教育以全面提升人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注重人的主體性和能動性、開發(fā)人的智慧潛能、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而歷史課堂作為生本教育的重要陣地,尤顯重要。本文以《如何評價李鴻章》一課為例,并結合山區(qū)特色,就如何在歷史教學中有效開展生本教育,激發(fā)學生參與進行了初步探究、總結,并得出認識。
關鍵詞:生本教育 激發(fā)學生參與 山區(qū)特色 課堂實例
一、課堂實例《如何評價李鴻章》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甲午中日戰(zhàn)爭和八國聯(lián)軍侵華》一課中,提及一位中國近代史上褒貶不一的爭議人物——李鴻章,教材中相關文字表述如下:“隨后,在黃海海戰(zhàn)中,中方損失雖比日方略大,但主力尚存。李鴻章為保船避戰(zhàn),命令北洋艦隊退守威海衛(wèi)港,不許出海迎敵。日軍趁機控制黃海制海權?!焙苊黠@,教材將黃海海戰(zhàn)的失利完全歸結于李鴻章的避戰(zhàn)求和政策,這易使認識尚淺、思辨不足、史料不全的高一學生對李鴻章的認識產生偏頗。更有學生在得知李鴻章于1895年作為清政府首席代表赴日談判,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后,直呼其為“賣國賊”。甚至鄧小平同志在《我們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中“如果不收回香港,就意味著中國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國領導人是李鴻章”的著名論斷仍影響著當今中學生對李鴻章的認識。面對如此情形,作為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有必要引導學生在學習課文和研究史料的基礎上,以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為指導,對歷史人物作出公正客觀之評價。為此,本人專門用一節(jié)課時、采取分組討論與辯論的形式來進行教學活動,其大致過程如下:
(一)課前準備
①根據(jù)學生對李鴻章其人的初步評價,分成3組,并選出小組負責人。第一組成員以積極評價為主,認為其功大于過;第二組成員以消極評價為主,認為其過大于功;第三組成員持中立態(tài)度,認為其功過相抵或難以做出判斷。
②指導學生提前做好史料的收集、分析、加工、總結等方面的準備工作。史料收集應注重多渠道、多方式進行,如圖書館、媒體雜志、互聯(lián)網(wǎng)等。史料分析、加工、總結應公正客觀,并能為本方論點提供有力論據(jù)。
(二)辯論階段
①首先由各小組闡明論點,論點必須有具體史實作為依據(jù),切忌夸夸其談。并鼓勵學生從多角度論證,如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外交、思想等各方面對李鴻章作出評價。為更形象地論證本方觀點,可鼓勵學生表現(xiàn)形式的多樣化,如采用多媒體、舞臺劇等。
②自由辯論、自由發(fā)言階段:鼓勵學生抓住對方論據(jù)的漏洞或不足,進行有針對性地反駁。
(三)教師總結發(fā)言
對于歷史人物的評價,必須結合時代背景,采取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做到公正客觀,并由此總結出評價事物的一般規(guī)律。
二、生本教育下山區(qū)高中歷史教學的思考
歷史的巨輪載著人類邁進21世紀的時候,人類正經(jīng)歷著有史以來最深刻的一場教育變革。但在基層學校中,歷史教學改革還不容樂觀。特別是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依然根深蒂固,教學方法多為灌輸式,缺乏啟發(fā)式,知識性的課程多,而方法性、情感性、素養(yǎng)性的培養(yǎng)少,再加上學生基礎知識較弱,自律性較差,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又低,這些都成為制約農村歷史教學發(fā)展的重要因素?;谶@一現(xiàn)狀,如何通過生本教育提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更顯重要。
生本教育是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的內在要求,亦是社會發(fā)展的實際需要,意義重大。然推行多年,困難重重,此雖有高考體制之原因,但更多是教學模式的轉變問題。為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必須找到生本教育與高考體制的平衡點,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下,積極推動生本教育的開展,努力提高學生綜合能力,而這實際上對師生雙方都提出了更高層次要求。為此,本文以《如何評價李鴻章》一課為例,對生本教育的開展進行思考,得出以下認識:
(一)提升教師綜合素質
這涉及教師的知識儲備、教學思維方式、教學能力、職業(yè)素養(yǎng)等方面。課堂實例《如何評價李鴻章》中,為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采取分組討論與辯論的方式,體現(xiàn)教師教學思維方式的轉變;同時教學方式的轉變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提升了學生綜合素質。而在分組討論與辯論之前,教師指導學生提前做好史料方面的準備工作,并引導學生從多角度評價歷史人物,同時在學生觀點辯論的基礎上,總結出評價事物的一般規(guī)律,這都對教師的知識儲備和運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課堂實例《如何評價李鴻章》中,史料的收集、分析、加工、總結工作,團隊合作與分工協(xié)作,分組討論與辯論都是以學生為中心,激發(fā)了學生潛能,教師則作為學生主動學習的指導者與組織者,對教學的順利和有效開展起到重要作用。
(三)注重知識教育的基礎上,突出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
課堂實例《如何評價李鴻章》中,通過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培養(yǎng)了學生查找資料、分析并運用資料闡述觀點的能力;融入團隊、分工協(xié)作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正確的立場、觀點和科學方法分析問題的能力;運用基本的演繹或歸納,證明或反駁等邏輯方法論證觀點的能力。這是新課程改革中情感教育的重要目標,同時也是對生本教育指導思想的貫徹和落實。
當然,在歷史教學中,為更有效推動生本教育的開展,還應注重史實的運用,加強學生德育教育和人文精神培養(yǎng);注重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提高課堂效率并使教學形象化、生動化;注重課外實踐活動的開展,開闊學生視野并加深對教材知識的理解;注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增強學生求知欲以激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等。
百年大計,教育先行,而教育的出路在于改革,改革的根本在于生本教育的推行,任重而道遠,這就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轉變思維、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郭思樂.教育激揚生命:再論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必修一[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
[5]李中峰.試論素質教育的主體性[J].基礎教育研究,1997(01).
[6]張忠華.論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策略[J].教書育人,199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