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悅
摘 要:在音樂朝著多元化方向發(fā)展的今天,三弦音樂是否能夠保持著持續(xù)發(fā)展的趨勢,僅僅依靠音樂會是難以保證的。筆者認為,要想推動三弦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必須要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這是最關鍵的一步。筆者將近些年來針對三弦的研究資料進行簡單的梳理,并且針對這一領域的研究闡述一下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三弦;傳承;特點;發(fā)展
“三弦”又被稱之為“弦子”,是一種彈撥樂器。秦代的弦鼗可能是三弦的前身,三弦之名始于元代。根據(jù)流傳地區(qū)以及琴的形制不同,三弦又被分為南方的“小三弦”和北方的“大三弦”。其中,小三弦具有音量小、清雅、細膩等特點,而大三弦具有音量大、剛健、音質淳樸等特點。正是因為三弦音質獨特,所以在眾多的民族器樂中脫穎而出,成為備受人們喜愛的一種樂器,而且三弦富有較強的音樂表現(xiàn)力。
一、三弦的概述
在上個世紀的八九十年代,隨著考古學家的進一步發(fā)現(xiàn),讓三弦的起源說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都得到了進一步的推動[1]。在當時,三弦的起源問題成為了研究的重點和熱點[2]。三種不同的起源說成為專家學者們爭論的焦點:①三弦源于古琴;②三弦源于“秦漢子”;③三弦源于弦鼗[3]。
后來,根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和文獻記載,在三弦起源說方面,大部分的學者都達成了共識,即認同“三弦源于弦鼗”這一起源說。在《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中,音樂史家楊蔭瀏就提出了這一觀點。后來,王耀華先生的一篇文章,更是為“三弦源于弦鼗”這一起源說提供了強有力的依據(jù)。在具體的分析過程中,王耀華先生采取民族音樂學與史學研究相結合的方式展開是研究,使用聯(lián)系分析比較法和模式分析法對“三弦源于弦鼗”這一觀點進行驗證。與此同時,又從美學、語言學等多個角度對三弦音樂中“帶腔的音”這一來源進行追溯。由此可見,弦鼗和三弦之間,卻是存在著非常密切的關聯(lián)。
二、三弦近現(xiàn)代的活動
“三弦”在近現(xiàn)代音樂界中得到廣泛的重視還來源于“首屆國際三弦音樂周”。以談龍建、王耀華、楊華一、李海萌、楊民康、本條秀太郎(日本)等專家和演奏家,通過訪談錄、講座以及音樂會的形式將三弦的獨特音樂古韻向音樂界和社會展示。
除此之外,國內(nèi)還有很多的三弦演奏家也為三弦樂器的推廣普及撰寫了有關于三弦演奏方面的文章以及多場音樂會。在三弦音樂發(fā)展史上,1987年和1988年可以說得上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對于大多數(shù)三弦演奏家們來說,如何拯救三弦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以談龍建專家為代表,曾經(jīng)舉辦過一場名為“弦索十三套”的專題音樂會,舉辦地點在中央音樂學院,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在這場音樂會之后,很多的專家學者針對“弦索十三套”的演奏、風格和樂譜等多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其中,1988年由談龍建整理記譜、愛新覺羅·毓峘傳譜在北京音樂廳舉行的三弦音樂會最為著名。通過演奏者和傳譜者的話語,人們對“弦索十三套”中的音樂特點有了一個更為全面和直接的了解。經(jīng)過諸多演奏家和學者的努力,在上個世紀的八九十年代問世了多部有關于三弦專題論著。這對三弦演奏以及三弦教學來說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三弦多元化的研究和分析
在上個世紀的下半葉,國內(nèi)的音樂不斷強調(diào)多學科的融合和交叉發(fā)展,三弦的研究也因此進入到多元化的時代。在這個時期,對于三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弦發(fā)展現(xiàn)狀以及三弦演奏技法等兩個方面。和以往的研究不同的是,對于三弦演奏技法的研究不再是通過文字對各種技巧特征進行的單一性研究,而是結合文化、美學、樂曲等多個方面進行全部論述。比如,許少茹的《三弦與粵樂》,在文章中,作者通過粵文化以及《旱天雷》、《平湖秋月》兩首樂曲,對三弦的演奏特點進行了簡單的介紹,即音高不受品位限制、顆粒性比較強、中音區(qū)的音色比較突出等。除此之外,劉慧的《三弦演奏中的情感表現(xiàn)》基于美學的角度對三弦演奏教中如何表現(xiàn)情感進行了闡述。
目前三弦的發(fā)展還存在三弦曲目存數(shù)不多、三弦演奏技巧等問題,需要進一步進行深究。三弦無品,所以演奏中的音準較難掌握。因此,在學習三弦的過程中,音準訓練總是占很大比例。三弦的音準主要依靠左手的固定手型和演奏者良好的聽覺和較強的把位概念,初學換把時一定掌握左手的固定手型,加以視覺對音位的控制和敏銳的聽辨能力。在訓練中,需要具備一定的內(nèi)心直覺,這樣才能快速判斷自己按弦的準確性,可以快速調(diào)整手的位置,進而形成良好的位置感和距離感。所以有正確的演奏和訓練方法對三弦的傳播和發(fā)展也是至關重要的。
四、結語
綜上所述,從整體上來看三弦發(fā)展趨勢穩(wěn)定、良好。為了保證三弦音樂能夠得到可持續(xù)發(fā)展,三弦演奏專業(yè)人士以及諸多的三弦業(yè)余愛好者仍需要進一步努力,為三弦音樂的發(fā)展開辟更加廣闊的、充裕的空間。
[參考文獻]
[1] 李曉梅,汪婷婷.淺析谷崎潤一郎的文藝復古美學之追求—以《春琴抄》中的三弦琴與主人公內(nèi)心世界之關系為例[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4:288-291+296.
[2] 解珺然.阿細跳月與撒尼大三弦舞(上)—兩個彝族支系音樂、舞蹈及文化語境的比較研究[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8,01:89-100+144.
[3] 李海萌.淺談河南大調(diào)曲子板頭曲三弦演奏的若干特點—兼談三弦演奏風格的分類[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6,03:118-12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