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倫淵
摘 要:本文針對該標段的工程地質(zhì)以及管線的基礎狀況,擬定下穿源水管的施工總體方案以及隧道結構設計,同時,在下穿源水管的時候,對管線以及隧道交叉區(qū)段影響范圍內(nèi),進行拱頂沉降、周邊收斂以及管線沉降監(jiān)測,最終將監(jiān)測結果反饋于施工,從而,從而得出采取該方案,可以安全下穿源水管。
關鍵詞:源水管;下穿;監(jiān)控量測;淺埋地段
1 工程概況
1.1 項目概況
本標段南北主線隧道為分離式三車道隧道,在深圳水庫主大壩下游約200m,呈大角度80~90°斜交下穿源水管,交叉里程分別為南主線NXK1+893.4樁號。下穿處隧道均為淺埋,圍巖級別均為Ⅴ級,隧道埋深為17.53m,與源水管之間最小凈距為13.6m。
1.2 源水管概況
隧道下穿源水管段修建約30年前,為無壓管道。采用拱涵斷面,凈空尺寸為3.6m(寬)*4.6m(高),邊墻為40Cm厚現(xiàn)澆鋼筋砼,拱部一般段為20cm厚鋼筋砼預制板,過公路段為40cm厚鋼筋砼現(xiàn)澆板,拱頂以上設計覆土1.0m以上(抗浮要求)。該拱涵結構縫寬10mm,縫中埋設“U”形銅片止水帶,三油兩氈填縫。據(jù)《水工建筑物止水帶技術規(guī)范》DL/T5215-2005規(guī)定,接縫處剪切位移限值≤24mm。
據(jù)源水管相關資料顯示,源水管道基礎大部分置于砂卵石層,部分置于全風化巖層,局部在強風化巖層上,其容許承載力[R]=150~400KPa,摩察系數(shù)F=0.25~0.40。
2 下穿施工方案
2.1 隧道結構設計
隧道下穿(砼拱涵)地段圍巖級別均為V級,管底部分地段經(jīng)過F10-4斷層。施工方法擬采用雙側(cè)壁導坑法,洞身襯砌采用復合式襯砌輔以超前支護措施設計如下:
1)超前支護措施。超前支護采用周邊帷幕注漿+∮50超前小導管。周邊帷幕注漿范圍為洞身開挖輪廓線以外6m(全環(huán)),孔徑采用∮115,以隧道軸線為中心傘狀布置,間距75cm,計5環(huán);注漿采用單液漿(水灰比1:1),擴散半徑為2m,初壓0.5~1.0MPa,終壓2.0 MPa?!?0超前小導管沿拱部150°范圍布設,長4.5m,環(huán)向間距0.4m,縱向間距1.8m; 注漿采用單液漿(水灰比1:1),初壓0.5,終壓1.0 MPa。
2)復合式襯砌設計。復合式襯砌采用S5w類型,由初期支護+二次襯砌組成。初期支護采用系統(tǒng)錨桿+雙層鋼筋網(wǎng)+型鋼拱架+ C30噴射砼結構(厚30Cm),二次襯砌采用70Cm厚C35(防水P10)鋼筋砼結構。
2.2 施工總體方案
源水管極其重要,保護要求高(剪切位移限值≤24mm)。隧道下穿地段施工方案主要考慮:控制隧道拱部沉降,防止沉降超限波及到管造成結構(拱涵)破壞。初步擬定下沉控制區(qū)域為交界面前后各30m(2倍開挖洞寬)。根據(jù)上述隧道下穿平面位置關系、圍巖地質(zhì)條件、管(砼拱涵)結構現(xiàn)況,以及隧道結構設計參數(shù),綜合以上因素擬定施工總體方案如下:
首先施作超前支護措施,達到設計效果后;V級地段采用雙側(cè)壁導坑法進行施工,控制區(qū)域循環(huán)進尺為0.6m(1榀鋼架間距),V級采用人工配合機械開挖,及時封閉成環(huán),抑制拱部下沉;二襯緊跟開挖面(30~50m),采用模板臺車(長L=12m)拱墻一次性澆筑成型。交界面前后各30m加強洞內(nèi)和地表沉降、50m加強震速監(jiān)測,及時反饋信息指導設計和施工。
3 監(jiān)測結果反饋
3.1 洞內(nèi)拱頂沉降(管線下方)
4 結語
綜上,從監(jiān)測數(shù)據(jù)的結果可以看出,洞內(nèi)該斷面(NXK1+896)的初期支護的拱頂沉降累計變形量為4.9mm;周邊收斂的累計收斂值為2.2mm;管涵(源水管)的累計沉降量為180mm,因此,可以看出本工程的淺埋地段上方距離較近的拱涵,采用上述的施工工法,能夠很好的控制洞內(nèi)的初期支護以及管線的變形,從而得出采取該方案,可以安全下穿源水管。
參考文獻:
[1]《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術規(guī)范》(JTG F90-2015).
[2]《公路隧道施工技術規(guī)范》JTG F60-2009.
[3]《公路隧道施工技術細則》JTG/T F60-2009.
[4]本標段施工圖第三冊:隧道工程(工程編號:2008區(qū)231).
[5]本標段巖土工程專項補充勘察報告(編號:190123-K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