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嵐
摘要:本文對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模式的發(fā)展現(xiàn)狀以及高校公共體育瑜伽課程俱樂部制改革的具體意義進行了簡要的分析,對高校公共體育瑜伽課程俱樂部制的實施方法進行了全面的論述。
關鍵詞:公共體育;瑜伽課程;俱樂部制改革;路徑
在我國,伴隨著素質(zhì)教育的興起以及教育改革制度的深化,對于高等院校現(xiàn)代的發(fā)展目標而言,在公共體育教學上,傳統(tǒng)的模式已不能夠適應并滿足,改革勢在必行且刻不容緩。高校公共體育瑜伽課程俱樂部制的教學模式,在此背景下應用而生,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受到了廣泛的歡迎。相較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該模式的教學主體是學生,以使學生的特長和興趣得到發(fā)展為目的,規(guī)避了傳統(tǒng)教學的弊端。近些年來,瑜伽以俱樂部的形式出現(xiàn)在大眾視野,并得到了強烈的推崇。因此,對公共體育瑜伽課程進行俱樂部制的改革,是公共體育實現(xiàn)俱樂部制改革的重要且非常關鍵的一步,通過這一里程碑式的變革,不僅使公共體育瑜伽課得到了巨大的發(fā)展,同時,也對其他課程的俱樂部制改革提供了助力[1]。
一、高校公共體育在教學模式上的現(xiàn)狀
(一)發(fā)展上的現(xiàn)狀
在我國,高校公共體育目前只對大一和大二的學生進行課程設置,卻將大三以及大四的本科生拒之門外,使得大三、大四的本科生沒有機會參加公共體育鍛煉。此外,大三、大四的學生會面臨就業(yè)以及考研等多種壓力,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情緒壓抑,更需要進行體育鍛煉,以釋放心中的情緒,緩解自身的壓力。但是受制于公共體育制度,使得他們沒有機會得到體育鍛煉,對他們能夠形成加強體育鍛煉永久性意識帶來了極大的不利影響和阻礙,更加限制了公共體育的發(fā)展。
(二)在時間上的限制
我國目前的公共體育課程在時間上面有嚴格的限制,大量的高等院校都將公共體育課程歸集到一個時間段內(nèi),這使得使用體育場地的效率極大的降低。另一方面,傳統(tǒng)的體育課程,在模式上,相對比較單一,在時間上,也相對比較死板,同時,場地也相對比較固定,對公共體育沒有實現(xiàn)人性化的管理。以至于,學生對公共體育課程不能夠?qū)崿F(xiàn)自由的選擇場所及其實際的現(xiàn)象,遇到特殊情況或者突發(fā)事故,都會造成學生不能夠在近期內(nèi)得到僅此唯一的鍛煉。
(三)在技能提高上的限制
在我國,高校的公共體育課程,由于受到場地、師資力量以及資源等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很多的學生都沒有辦法參加自身意愿上最喜愛的課程,使學生的學習熱情喪失,使公共課程無法達到應該取得的效果,效率降低。除此之外,依據(jù)制度,學生沒有辦法再次參加以前所學的課程,這對學生在此項課程上的精化帶來了極大的阻礙,使得學生無法更加深入的對此項課程進行學習,無法在體能和機能等方面獲得提高。
二、高校公共體育瑜伽課程俱樂部制改革的意義
高校在教學模式上對公共體育瑜伽課實行俱樂部制改革,不僅可以使學生們喜歡上瑜伽這一體育課程,同時,還可以使學生培養(yǎng)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通過對瑜伽課程進行俱樂部制的改革,可以有效彌和完善補傳統(tǒng)瑜伽授課在教學模式上存在的缺陷和弊端,對發(fā)展公共體育教學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除此之外,通過這一新型教學體制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可以使學生的積極性和熱情得到有效地提高,從而調(diào)動學生在身體鍛煉項目中的積極性,正確樹立經(jīng)常瑜伽鍛煉意識,對于開展公共體育瑜伽課程亦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通過將高校的公共瑜伽課程進行俱樂部制的改革,可以保障學生的學習行為來自于自身的興趣,這一出發(fā)點非常重要,以自身興趣為出發(fā)點的有目的性的對瑜伽的機能及其知識進行學習,更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在鍛煉身體的同時,也使得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得到了顯著而有效的提升。
三、實施高校公共體育瑜伽課程俱樂部制的方法
(一)實施的指導思想
高校公共體育瑜伽課程俱樂部制這一教學模式,是以因材施教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指導思想來實施的。該教學模式以學生作為主體,并綜合考慮學生自身的興趣與特長,再同公共體育瑜伽的具體特點相結合,進行詳盡全面的分析,為瑜伽課程的參與學生提供了完整的學習資源和溫馨的教學環(huán)境。通過這一創(chuàng)新制度的實施,使學生對于公共體育瑜伽課程學習的熱線得到顯著的提高,極大地促進了瑜伽運動在高等學校內(nèi)部的傳播和發(fā)展,同時也極大推動了其他公共體育項目進行俱樂部制改革的成功和深化。
(二)教學模式的組織形式
高校公共體育瑜伽課程的教學模式組織形式,類似于社會中的瑜伽俱樂部組織形式。其一,學生以自身主體,以自身的興趣意愿為出發(fā)點,結合自身的特長,進行公共體育瑜伽課程的報名事宜;其二,相較于傳統(tǒng)的定時定點的教學模式,學生可以根據(jù)自身的時間安排,選擇合適的時間進行相應的瑜伽體育鍛煉,俱樂部只是對學生的上課情況及時間起到監(jiān)督的作用,沒有具體的時間限制,直到把所有的科室修完,然后由俱樂部給出相應的成績即可;其三,學生在修完本項目的學分之后,可以根據(jù)自身的意愿,再次選擇該項目,進行更為深入的學習,不僅可以使學生的瑜伽專業(yè)水平得到提升,還可以使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瑜伽進行身體鍛煉的意識[2]。
(三)教學模式的課程管理
通過以社會中的瑜伽俱樂部制為依據(jù),并切實結合高校公共體育的要求和特點,對高校的公共體育瑜伽課程進行合理的管理和設置。在其教學過程中,使基礎的瑜伽與特殊的瑜伽相融合,使得學生修完本學科學分之后,能夠根據(jù)自身的特長,有針對性的選擇一種更為適合自己的瑜伽課程進行進一步深入的學習,從而使學生自身的瑜伽機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時,身為公共體育課程,俱樂部要對課程的考勤、內(nèi)容及其時間進行管理,根據(jù)學生的選課結果,對課程進行科學化的管理。
結語:在公共體育教學上,傳統(tǒng)的模式已不能夠適應并滿足,改革勢在必行且刻不容緩。高校公共體育瑜伽課程俱樂部制的教學模式,在此背景下應用而生,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受到了廣泛的歡迎。本文對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模式的發(fā)展現(xiàn)狀以及高校公共體育瑜伽課程俱樂部制改革的具體意義進行了簡要的分析,對高校公共體育瑜伽課程俱樂部制的實施方法進行了全面的論述,以期能夠為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改革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施藝玲.影響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積極性因素及對策分析[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7(8):114-115.
[2]石慧.高校體育教育專業(yè)瑜伽課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J].現(xiàn)代經(jīng)濟信息,2017(12):32-32.